第五章(3 / 3)

原來民工們隻把自己看成是每天被人管著、做一天工拿幾十塊錢的打工仔。通過夜校學習,他們的精神生活充實了,不僅增長了知識,並且感到自己是這個工程真正的主人,感到工程建設的好壞與自己聯係在一起,激發了上進心和對工程的責任感。

工地夜校開辦一年左右時間裏,參加學習的建設者超過10萬人次。許多學員還撰寫了自己學習的體會,包括上百篇有價值的技術論文和技術總結。

於是,工地建設隊伍上下呈現出一種群策群力、團結戰鬥、爭創一流的動人景象。推動了工程建設,又促進了精神文明。

同時,莊少勤他們還把優良的傳統經驗和現代工程管理的理論結合起來,創立了以“試驗先行,樣板引路,規範工藝,控製過程”這16個字為要求的“標準化施工管理模式”,嚴加實施。從而在參建隊伍多、人員素質不齊的情況下,切實加強了管理,有力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莊少勤的工作,也得到了指揮部幾位副指揮和工程技術人員們的大力協作與支持。他們一般年齡都比他大,搞工程建設的年數也比他長。莊少勤動情地說:“他們是工程指揮部的脊梁。遠東大道一係列的創新與提高,正是站在這批‘老市政’的肩膀上才得以實現的。”

兩個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在一年來的建設過程中,莊少勤和指揮部的其他同誌全身心地投入,幾乎是“三沒有”: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天,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他們中也沒有一個人接受施工單位的宴請;沒有一個人收過施工單位的禮物。

在莊少勤和工程建設者們共同的努力下,遠東大道建設高速、高質地勝利完成了!1998年這一工程獲“中國市政工程金杯獎”。“遠東大道道路工程實用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上海市科委組織鑒定,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五年來,莊少勤個人獲得“上海市建設功臣”“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浦東開發建設傑出人才”“浦東新區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他仍在繼續為我國的道路建設竭力奮鬥著。

孔利明的一項發明

大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發明是1%的靈感加99%的血汗。”全國勞模、“五一”獎章獲得者,上海寶鋼集團的孔利明以他的成功印證了這句話。

少年時代的孔利明是一個經常讓老師頭疼的頑皮孩子。可是當小學5年級上自然常識課,老師談到閃電、刮風、下雨,談到瓦特、伏特、愛迪生等許多科學家的名字,還有我國的4大發明的時候,小利明聽得是那麼的安靜、如癡如迷,他暗暗地發誓,長大了也要當個科學家。

有一次上手工課,做小電動機。應該說手工是他成績最好的一門課。他按照老師的提示第一個完成了任務,接上了電池後小馬達立即轉了起來。一位代課老師對他的手工產生了興趣,叫他把原理寫出來或者說出來,好給同學們作個示範。其實這位老師並不知道他是班上學習最差的學生,當時他憋了半天沒寫出幾個字,更說不上一句話,引起了同學們的一場哄笑。但是這位老師仍然表揚了他,勉勵他今後要把文化學習補上,長大了當個工程師、科學家。他第一次感到羞愧難當。

從此他開始用功讀書,初中時已成了一名好學生,各門成績名列前茅。學習的長進,更加深了對求知的渴望,他經常把家中的電器鍾表進行拆裝,有時還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改裝。這不僅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他凡事總要為弄個明白而刻苦鑽研的個性。

進寶鋼工作後,他非常熱愛自己的那份電器修理工作,常常帶著問題,一個人去圖書館、去書店查閱大量的資料。他認為知識如果不經常去充實,經驗不經常去積累,那麼現實中的許多謎團,就永遠無法破解。

孔利明的第一次發明是在1990年。那時,寶鋼廠內幾百輛從日本、美國等引進的重型汽車開始逐漸老化,頻繁發生故障,其中線路短路尤其令人頭疼。因為現代高檔汽車的線路非常複雜,而且又安置在轉彎抹角的隱蔽處。為判斷一個短路故障點,孔利明和他的同事們每次都要拆卸許多部件,費財費力不算,更浪費時間,工作效率非常低。孔利明心裏很著急,他想:“要是能發明一種儀器,能迅速、方便地判斷故意的原因,該有多好!”

於是,他決心付諸於行動。

搞發明談何容易!開始階段困難非常多,每次試驗都以失敗告終。時間一長,有些人不理解了,還產生了非議,孔利明自己也感到壓力,甚至想:“我這是何苦呢?費了精力不算,還得不到別人認可,再說誰也沒給我下達過這項科研任務,算了吧!”

但是,每當他進入美麗的寶鋼,走近那些熟悉的車輛,頓時他對寶鋼的感情、維護設備的使命感、強烈的好勝心又油然而生,他又重新拿起那扔掉的線路板,重新回到了研究中。

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已記不清經受了多少困難;有時花幾十小時新做的線路板,一試驗卻在幾秒鍾內化作一股青煙,可他卻始終相信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沒能使他失去創新的勇氣。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他每次都從失敗中去認真總結,再去思考新的設計方案。他從紅外測定法、磁場定位法,逐步伸展為電振蕩諧振跟蹤法。按當時的實驗效果,用他的手中小儀器,已經能測出隔離層厚度在10公分內的線路走向了,但還是無法在短路的故障點上定位,他再次遭遇了失敗。思維又一次進入了迷茫。這段時間的孔利明簡直是著了迷,腦子裏始終有幾百個“為什麼?”因為他心裏明白,關鍵問題還在於沒有找到突破的靈感。同時,電振蕩諧振的正確跟蹤效果也給了他極大的啟發,並使他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說也巧,那一天孔利明帶7歲的兒子去影劇院觀看革命電影《地雷戰》,當看到影片中日本鬼子用探雷器探測地雷的情景時,他突然間找到了靈感:那鬼子的探雷器不正是自己設計中可以借鑒的嗎?於是他急忙趕回家,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忙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他才想起兒子還在電影院裏。當他急忙趕到電影院,電影早就散場了。急得滿頭大汗的他,終於在電影院辦公室裏找回了淚流滿麵的兒子。

孔利明的心血沒有白費。他從“探雷器”的信號發生與接受的原理中獲得了定位的靈感,很快就有了最新的方案,終於發明了“汽車電路短路檢測器”。這項發明大大提高了汽車電路維修的效率,它的成功使原先令人頭疼的線路短路維修成了一種工作樂趣,效率提高了幾十倍。該發明於1996年獲得國家專利,1997年獲中國第六屆專利新技術博覽會的金獎。

孔利明的這一次成功,來自於他的信念,來自於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來自他發明過程中花費的無數心血。在這個基礎上,5年來他先後完成科研項目16項;解決進口重型汽車的疑難雜症253個;獲技術秘密5項和先進操作法1項。共申請了國家專利50多項,46項授權,共創經濟效益1190多萬元。他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名傑出的工人發明家。

孔利明一直牢記著鄧小平同誌1984年2月15日視察寶鋼時發出的“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的偉大號召,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在工作中永不停步,他正繼續用不斷創新的精神和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一名富有時代特征的智力型工人。

李斌的創新故事

1989年的一天,上海液壓泵廠寬敞又明亮的新車間裏熱鬧非凡。因為這個廠花巨資從德國購買的一台數控機床運到了。那開慣了“一人、一刀、一機”普通機床的工人們,看著進退自如的、反映國外高新科技的電腦數控機床,無不喜笑顏開。

可是沒過多久,大家卻又對它頭痛起來。為什麼?因為這台“洋機”的“喉嚨”太細了,國產的棒料在送進“洋機”前,先得把外徑再車削一次,有的還要磨削一次,費工費時。

在同伴們的埋怨聲中,有位青年工人卻動起了腦筋:能不能想辦法把洋機的“喉嚨”加粗,來適應國內的“粗飼料”呢?

他,就是後來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傑出工人”“全國傑出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首屆十大工人發明家”等光榮稱號的,上海液壓泵廠數控機床調試工李斌。

李斌敢於向“洋機”開刀,不是偶然的。他1980年技校畢業到廠裏當學徒時,就給人們一個肯鑽研、敢想敢幹的印象。記得一次他的師傅用比較低的轉速,加工一批精度要求特別高的零件。一直孜孜不倦地認真向師傅學習的他,在一旁看著、思考著,突然對師傅說:“把轉速提高一檔試試,能不能也達到現有的加工精度?”正巧車間通知師傅開班長會,師傅要李斌代為上機操作,囑咐他細心點幹,慢點沒關係。李斌用慢速加工了一個零件,第二個就提高一檔轉速,待師傅回來,他已將三個零件加工完畢。測量結果,完全符合要求,獲得師傅的誇獎。

他不僅勤學苦練,熟練地掌握多種金加工技能,而且不斷刻苦學習新知識、新技術。1985年他以門門功課90分以上的成績,畢業於電大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業。特別不簡單的是,他作為一名普通工人,在1986年、1988年兩次被派往瑞士培訓時,不僅努力攻克了語言關,而且在隻安排他學習一個簡單動作——按電鈕的情況下,默默地跟在外方調試人員後麵,不放鬆任何一個學習機會,經過用心觀察、思考、分析、整理,居然係統掌握了數控機床的工藝、編程、電氣、刀具這四大要素的先進技術,因成績優異被瑞士方麵一再挽留。他婉言拒絕,堅持回上海液壓泵廠報效祖國。

這時,他仔細察看這“喉嚨”太細的“洋機”。知道問題症結在機床的專業彈簧夾頭上。要使“喉嚨”變粗,必須更換夾持範圍大的夾具。於是,他一頭鑽進數控機床內,對汽缸、油泵、夾具一一進行研究。最後設計出一副自創的,伸縮自如、開合範圍大的軟抓夾具,替換原有的彈簧夾頭;同時調整了機床泵閥的進、出口位置。這樣,粗粗細細的棒料便都能進機床,自動夾緊。

“洋機”的“喉嚨”由細變粗了!

有段時間李斌寢食不安,老是盯著機床,看著往返移動的刀架,擰著眉頭。

廠裏一種需求量大的零件——斜軸泵主軸,在數控機床上加工,因機床加工的有效長度不夠,主軸頂端的一段螺紋就是沒法做下來。取下主軸再送到普通機床上車削螺紋,同心度會受影響,帶來產品裝配的質量問題。主軸可是斜軸泵上的關鍵部件啊!

怎麼辦?李斌請來班裏的3位同事一起商量。李斌先談自己的想法:

“我琢磨了幾天,想到過去在普通機床加工特長零件,采用把刀具裝到刀架後麵的方法。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計出,將數控機床的刀體向後移的特殊刀具,‘借天借地’,增加加工的有效長度呢?”

“對啊!”大家高興地集思廣益,補充方案。李斌畫出特殊刀具的草圖,計算出數控機床刀體厚度、後移的距離,標明刀尖的高度……一番努力後,一把奇特的刀排終於製成了。

這樣,數控機床的有效加工長度由短變長,解決了主軸頂段螺紋的加工難題。經發現和探索,細心的李斌又增加刀排對刀架的依著力,進一步提高了加工光潔度。

自從廠裏花巨資引進數控機床後,李斌便醞釀著一個重要的創新方案:

需要加工的零件有軸類,也有盤類及各種不規則幾何形狀的,而一般從國外購買的數控機床,其加工功能的專一性很強。企業不可能投入更多資金去購買各式各樣的專用數控機床。因此,要想辦法使一機多能,讓“洋機”具備中國特色。

1993年,廠裏花120多萬元買了一台“特勞伯TNS-42”電腦數控機床。一見機床型號中的“S”,內行的李斌便知道它隻能加工軸類零件。他決心向這台“洋機”開刀,開發盤型零件的加工功能。

他將一種盤型7等分配油盤作為主攻對象。它的加工難度很大:一個扁扁的圓盤表麵,要加工出誤差不超過三分之一根頭發絲的7個半球孔;且7個球孔須采用偏心加工的方法,但數控機床運轉空間不夠,令人頭痛。

他日思夜想,翻閱大量國內外資料,畫了許多設計圖稿,反複計算,反複試驗,終於設計出一副埋入式偏心夾具,自製一把刀具,增設編製一套“洋機”不具備的新程序,在特勞伯數控機床上加工出了7孔球窩盤型零件。改造後,這台“洋機”成了軸、盤形都能加工的萬能機床。

就在這一年,李斌還為新購買的一台僅能加工一種零件的國產數控機床,配備了相應的模具、刀具,使加工的種類擴大了近20種。

1997年,李斌發現在數控銑床上加工零件時,由於刀具刃口磨損,一天起碼要掉換三四把刀。這些刀大多是進口的,價格昂貴。他就設法開發數控銑床的“補償”功能。他仔細觀察、測量和計算,掌握加工時的刀具磨損量,重新編製補償程序,致使數控銑床自動地“補償”刀具磨損量,做到連續工作兩天才換一把刀,節約了成本,也保證了加工產品的精度。

多年來,李斌已給多類數控機床做過“手術”,或改動部分附件,或增製一些配套工裝,或改變原有輸入程序,或設計種種新型刀具,使上海液壓泵廠的外型各異、加工複雜的主要零件,都能送上數控機床加工,讓“洋機”聽命於中國工人的指揮。按1999年的統計,李斌通過開發數控機床功能,為企業直接節約外彙約5萬美元,節約人民幣247萬元,提高工效30倍。據李斌班組(這是1996年廠領導為培養出一個“李斌群體”而建立的)統計,李斌與他的夥伴們完成的發明創造、革新攻關項目達100多項,為企業解決了許許多多難題,為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大量財富。

一些著名的公司、外商企業看中李斌的技術,要他去,給他優厚的待遇,他不為所動。他說:“敬業、鑽研、創新、奉獻已構成我生活的重要內容,我熱愛我的事業,珍惜我的崗位,我願在我的崗位上繼續作出我應有的貢獻。”人們稱讚他為“新時代智能型技術工人的楷模”。四創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