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分析法
(一)
首先來看個故事:
從前,有個財主家少爺看《三國演義》,當看完“呂布戲貂蟬”那一段後,心想要是能見一見貂蟬有多好呀。想來想去,日久天長,就得了相思病,不能吃喝,麵黃肌瘦。他父母忙請醫生給他治療,請了好幾個名醫,吃藥紮針均不見效。
這天他父親又請來一位醫生。這醫生來後看了少爺的臉色,摸了脈,覺得這少爺沒有什麼病,便坐在病人跟前思考怎樣治才對。醫生正思考著,忽然看見病人身旁有本書,拿起來一看是本《三國演義》,打開一看,前後都是新的,隻有“呂布戲貂蟬”這幾張紙翻得破破爛爛。醫生頓時明白過來,這少爺正值壯年又未娶妻,這段書的內容肯定與他的病有關,於是他想了個辦法來試試。醫生站起身來對財主說:“你兒子的病先別開方吃藥,我家有藥,明天我帶上藥來給他治。”說完就告辭走了。
醫生回到家裏,找來了一個八九十歲的老太婆,說:“明天,你跟我出一趟門,路不遠,回來後給你錢,不會讓你白跑一趟。”老人同意了。
第二天,醫生領上老人到這家門口,醫生讓老人在門口等他一下,他進去說句話就來。老人在門口等著,醫生進去,財主家一見醫生來了,趕緊領他到兒子病房。醫生對生病的少爺說:“我今天來看看你,顧不得為你治病,因為貂蟬讓我跟她出一趟門,她還在外邊等著我呢。”這少爺一聽貂蟬在外麵,趕緊坐起來說:“快領進來讓我看看。”醫生心想對症了,有門,就把老人領了進來。少爺一看,忙問道:“這就是貂蟬?”醫生說:“她年已老,年輕時是有名的美女子。”少爺看到貂蟬已老成這樣,就死了心,稍後幾天病也好了。
這個醫生把少爺的病治好了,他沒有用錢,也沒有用藥,他用的是心理分析法。那麼,什麼是心理分析法呢?所謂心理分析法,就是對別人的心理進行分析,從而釋疑解惑、解決問題的一種動腦思考方法。因為人們在心理上常常會產生一些疑問或不愉快的事情,有時遇到的問題帶有隱蔽性、偽裝性,從正麵采用常規的方法來解決較困難,“心病還需心藥醫”,隻有采用“攻心為上”的策略才能快捷地解決問題。因此,心理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種思考方法。
我國封建時代缺乏先進的偵破理論和技術,破案主要依靠辦案人員的機智,很多情況下正是運用心理分析的動腦方法。請看下麵這個故事:
陳襄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天他剛吃完早飯,就聽見大堂上鼓點兒咚咚地響個不停,便傳令升堂。
擊鼓人原來是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他渾身哆嗦著,跪在地上哭訴:“稟告縣太爺,我是本縣劉家堡人,叫劉閣。昨天夜裏,有盜賊翻牆進入我家,偷走了我家供奉了三代的一尊金佛,我今天早晨才發現。青天大老爺,請求您一定抓住盜賊,那金佛可是我家的傳家寶啊。”
陳襄讓老人別急,又詳細詢問了金佛供在什麼地方,都有什麼人知道等問題。然後,他對老人說:“你先回家吧,待我捉拿盜賊!”於是傳令捕役把劉家堡附近有偷雞摸狗惡習的人和老人的幾家近鄰全部傳來,逐一盤問。可是,從上午問到下午,沒有一個人承認偷了金佛。陳襄自己也問得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了。他退回寢室,想喝杯茶休息一會兒。剛剛坐定,一個念頭就湧了出來,他急忙吩咐差役如此如此……
緊接著,陳襄走進公堂,把嫌疑犯叫在一起,對他們說:“今天已經很晚了,本該讓沒偷金佛的好人回家吃飯,可到現在,本官仍沒搞清到底誰是偷金佛的人。這樣呢,文殊院有口銅鍾,它很有靈性,偷了東西的人手一碰到它,就會發出嗡嗡的聲音,沒偷東西的人手卻怎麼摸也不響。我們這就去摸一下那鍾,便自有答案。若誰也摸不響,那就是盜賊不在你們中間,我就可以把你們全放走了。”
他帶著這些人來到文殊院,銅鍾已被差役移在一個石凳上,周圍是一個用黑布圍成的帳子,銅鍾被圍在裏麵嚴嚴實實的,透不進一絲光線。陳襄虔誠地拜了佛,又在帳子前燒上幾炷香,嘴裏念念有詞地祈禱了一陣,便讓嫌疑犯逐個進入帳內摸鍾。
人們都摸了,鍾還是沒響。人們看著陳襄,等他發話釋放。陳襄用眼睛掃視了一下他們,問道:“每個人都摸過了嗎?還有人沒摸嗎?”“都摸過了。”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好,那就都把雙手伸出來,我要看看。”
人們紛紛伸出雙手,幾乎每個人都發現自己手上沾了黑墨,再看別人的手,人們不由地把目光都集中到一個叫劉財的人身上,隻有他的雙手白白淨淨。陳襄一笑,對人們說:“手上有墨的人可以回家了。”他又嚴厲地指著劉財說:“偷金佛的人正是你,快快從實招來。”
劉財是劉閣老人的鄰居,他爭辯道:“我冤枉,憑什麼說我是賊?你的證據呢?”陳襄一把抓住他的手:“那鍾是誰也摸不響的,可它上邊塗了墨,所有的人裏邊隻有你一個手上沒沾墨,說明你做賊心虛,不敢去摸,這恰恰證明金佛是你偷去的,怎麼還敢抵賴!”這時,劉財像個泄了氣的皮球,低下頭去,乖乖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這樁盜竊案的破獲,是陳襄較好地運用了心理分析法,他抓住盜賊做賊心虛的心理,故作姿態,引盜賊上鉤。
(二)
在使用心理分析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認真了解情況,找出原因。這是心理分析法的基礎。
唐朝時,京城有個著名醫生叫徐謀。一天,有個婦人因誤食一隻蟲子,心裏一直犯疑,時間長了形成了疾病,雖然多方治療都不能痊愈,於是請來徐謀為她治病。徐醫生經過一番詢問後,找到了她患病的原因,就在這個婦人的姨母、奶媽中找了一個能嚴守秘密的老太太,事後告誡她:“今天我用藥讓病人嘔吐,她吐時,請你用痰盂接著,並告訴她,口中有一隻蟲子吐出來了。但切不能讓病人知道這是在誆騙她。老太太照他的話辦了,那婦人的疾病果然從此斷了根。徐謀所以能使用好心理分析法,就在於他找到了病人的病因。
第二,開動腦筋,認真想出解決心理問題的最佳方案。由於心理上的問題形成是比較複雜的,所以解決的方法也應多種多樣,沒有一個統一的辦法。因此必須多動腦筋,認真思考,想出多種辦法,從中篩選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案,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許多年前,在同一個村裏住著兩個醫生,村東頭那個姓王,村西頭那個姓張。因為張醫生看不起王醫生,所以兩人雖是同行也很少來往。
王醫生家裏比較貧窮,學問也不大,可他很有鑽勁,又時常向同行請教。他看病不擺架子,這樣一來,找王醫生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
張醫生恰恰相反。他家裏很富裕,讀的書多,又受過名師指教,醫術比較高。但他很傲氣,自以為了不起,看病愛擺架子。這樣,日子一長,找他看病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張醫生眼看著王醫生的藥鋪越開越紅火,自己的藥鋪卻越開越冷落,心裏十分惱恨。他恨王醫生,為這事,他氣得吃飯不香,睡覺不安,竟氣成病了。
張醫生生病在床,吃啥藥都不見輕,病越來越重。他兒子到處跑著給他請名醫。每一個醫生來看病,總免不了要問張醫生的藥鋪生意如何,隻要一提到生意,就觸到他的氣處。所以每看一次病,他就增添了一分氣,方圓幾百裏有名的醫生都請遍了,他的病卻越來越厲害。他兒子百般無奈,隻好和他商量說:“還是叫東頭王醫生給你看看吧。”
張醫生一聽就火了,說:“我的病就是生他的氣而得的,請他給我看病,你是嫌我死得慢啊!”
他兒子嘟噥著說:“要是不請他看,那隻得硬挺著啦……”
常言道,人到病重最怕死。張醫生歎了口氣,不吭聲了。
張醫生的兒子趕到王醫生家,王醫生心裏雖然明白是咋回事,但並不計較。他連忙來到張醫生床前,開口就道歉說:“張大哥身體不好,小弟一直沒顧得上來看你,還請大哥多多包涵。”
張醫生一聲不吭,他把胳膊一伸,讓王醫生給他號脈。王醫生把手按在床幫上閉眼號了一會兒“脈”,用手撐開張醫生的眼皮看看,鄭重其事地說:“你這病是經血不調。我給你開貼藥吃,很快就會好的。”
王醫生開罷藥方,張醫生接過來一看,直搖頭。王醫生笑了笑,說:“噢,你怕吃苦藥,是吧?那好,不吃藥也行,貼一張膏藥吧!”說著,隨手從腰裏掏出一張膏藥,點著燈就烤。張醫生翻了身,麵朝裏,露出脊梁讓他貼。王醫生見了又慌忙給他蓋好被子,說:“蓋好,蓋好!藥膏貼在這兒就行了。”說話間,“啪”地一下把膏藥貼在張醫生床頭的牆上。他貼好膏藥,很有把握地說:“張大哥這病很好治。今晚能見輕,明日能下床,後天就能出去轉轉,7天保險好透。”隨後,他很有禮貌地拱拱手,說:“大哥多保重,小弟告辭啦!”
十分奇怪,張醫生的病還真給他看好了。
原來,王醫生剛走,張醫生就對他兒子哈哈大笑起來。兒子問他笑啥,他說:“我說大家沒眼力吧,他姓王的就是狗屁不通!經血不調本是大閨女、小媳婦的病,我老頭子會得這種病嗎?再說號脈哪有滿把手按著床幫號的?號罷脈應該看病人的舌頭,哪有看眼睛的?就算是經血不調吧,開藥應該開當歸、白芍、紅花、丹皮,他開的卻是王不留、穿山甲、黃芪、通草,這分明是下奶的藥嘛!再者看這膏藥,誰見過把膏藥貼在牆上能治病啊?哈哈,這真是天下奇聞呀!”他連說帶笑加比劃,這麼一陣之後,他忽然感到肚子餓了。他向兒子要吃的,兒子連忙叫媳婦煮了一大碗麵條。張醫生接過碗,一口氣吃完了。人是鐵,飯是鋼,他吃完麵條精神好多了。接著,他又跟兒子講起來,一直講到深夜,然後甜甜地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老婆、兒媳來看他,他又興衝衝地給他們講了一遍,講餓了,他又叫兒媳給他做飯吃。7天後,他的病真的全好了。
這時張醫生才想明白,王醫生乃是有意用這種辦法來激起自己對他的嘲笑,以驅除心中的悶氣!
從此,張醫生和王醫生成了好朋友。
王醫生想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確是十分巧妙,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動腦方法。他隻有掌握了病人的心理,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下藥,運用心理分析法較好地“治”好了張醫生的心病。
巧用數字法
(一)
數字巧用法,就是動腦時人們善於利用數字本身及數字所代表的含義從正麵或反麵突破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產生奇效的方法。
舉例來看:
查爾斯·施瓦布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最初,他屬下有一個工廠的工人總是完不成定額,為此施瓦布換了好幾任廠長,然而都不見成效。一次,他任命了一位他十分賞識的人做廠長,但是產量仍沒有增加。於是施瓦布決定自己親自處理這件事。
一天,他來到工廠的廠長辦公室,問廠長:“你這麼有能力的人為什麼也不能把工廠搞出個樣子來?”
“我不知道,”廠長答道,“我勸說過工人們,也罵過他們,還以開除他們相威脅,但無濟於事。他們依然完不成自己的定額。”
“那麼,你領我到廠裏看看吧。”施瓦布說。這時,正值白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的時候。
來到工廠場地後,施瓦布問一個工人:“你們今天一共煉了幾爐鋼?”
“6爐。”這個工人答道。
施瓦布在一塊小黑板上寫了一個“6”字。
夜班工人十分好奇,忙問門衛是什麼意思。門衛說:“施瓦布今天來過這裏,他問白班工人煉了多少爐?知道是6爐後,他就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數字。”
第二天早晨,施瓦布又來到工廠,特意看了看黑板,發現夜班工人把“6”改成了“7”,便十分滿意地走開了。
白班工人第二天早晨換班時都看到了“7”。一位愛激動的工人大聲叫道:“這意思是說夜班工人比我們強,我們要讓他們看看並不是那麼回事!”當他們晚上交班時,黑板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10”字。就這樣,兩班工人較起勁來,這個落後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很快就超過了其他工廠的。
施瓦布僅僅用了一個小小的數字“6”,就改變了工廠的落後麵貌,這一小小的“6”字解決了打罵甚至以開除相威脅都辦不到的事情。施瓦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巧妙地利用數字喚起了工人們的競爭意識。
(二)
在使用這種動腦方法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
第一,要求引用的數字首先必須準確,否則別人就不會相信,就沒有說服力,動腦的結果也不可能真實可靠。
第二,引用的數字必須有助於從正麵或反麵來解決問題,並且用得巧,用得妙,使人不得不接受,達到一種妙不可言的效果。
林肯是美國曆史上頗有聲譽的一位總統,年輕的時候,他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律師。
有一次,他得悉自己亡友的兒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控告謀財害命,並已初步定為有罪。於是林肯就以被告的辯護律師的身份向法院請求查閱全部案卷。閱後,他要求法庭複審。
案情是這樣的: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福爾遜證明,某一天(相當於我國農曆九月初八或初九)晚上十一點鍾,在月光下清楚地目擊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
按照法庭的慣例,林肯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可以向原告的證人提出問題。林肯問福爾遜道:“你發誓說認清了小阿姆斯特朗?”“是的。”“你在草堆後,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米,能認清嗎?”“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認清的嗎?”“不是的,我肯定認清了他的臉蛋,因為月光正照在他臉上。”“你肯定時間在十一點嗎?”“充分肯定。因為我回屋看了時鍾,那時是十一點一刻。”
林肯問到這裏,就轉過身,發表了辯護演說:“我不能不告訴大家,這個證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聽了林肯的辯護詞,大家先是一陣沉默,緊接著大家都明白過來了,迸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原來,這一天是上弦月,到了晚上十一點鍾,月亮早就下山了,因而不可能有月光照射被告的臉。既然如此,福爾遜說當時“我肯定認清了他的臉蛋……”,顯然也就是完全不可能的,這說明福爾遜的證詞是捏造的、虛假的,根本不可能作為判案的依據。小阿姆斯特朗被宣告無罪。福爾遜頓時傻了眼,林肯因此一舉成為全國有名的人物。兩人都是利用某天晚上十一點鍾這個特定的時間數字,一個利用的準確,一個瞎編亂造,結果大相徑庭。如果引用的數字或數字代表的意義不準確、缺乏真實性,引用數字就沒有意義了,反而容易成為敵方手中的把柄或攻擊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