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攻其弱點法

(一)

攻其弱點法,就是一種專以對方的弱點或破綻為突破口從而達到一舉製服對方的動腦方法。

1977年,香港地產界麵臨著全港注目的項目競投。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而地鐵中環站和金鍾站這兩個位置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的興建權的競投,引起了香港地產界巨頭的普遍關注。

人們的目光大都投向置地地產。當年的置地,占有港島中區10多幢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位於未來中環地鐵站的兩翼;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置地雄居香港地產界的霸主地位,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名聲都無人可與之抗衡。

因為實力雄厚,置地也一直沒把競爭對手放在眼裏,至於當時尚在初始發展階段的長江實業,置地根本就沒把它列入對手之中。然而,長江實業的老板李嘉誠決定,趁此機會“虎口拔牙”,殺一殺置地這隻猛虎的威風。

當時的長江實業,剛剛成立六個年頭,大部分地產都在南區邊緣和鄉野山村,在尺土寸金的中區沒有一磚片瓦,想與實力雄厚的英資集團置地交鋒,許多人都認為李嘉誠這次是瘋了。

李嘉誠卻在考慮,表麵看來是“誌在必得”的置地,有沒有失手的機會呢?他冷靜地分析對手,得出的結論是樂觀的。他認為,置地有兩個不易察覺的薄弱之處,一個是過於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未必會認真研究競爭各方的優劣,太以自己為中心,這樣的企業往往會“大意失荊州”。同時,作為一個老牌的英資企業,置地的老板一直對中國政府懷有戒心,那麼他的精力必被分散。分析完畢,李嘉誠決心打這一仗。

知己知彼,才能在對手最薄弱的地方切入。李嘉誠看準置地自恃是大公司,不會認真研究合作方的弱點。於是他集中力量仔細研究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港府的意圖。他打聽到港府準備以估價的原價批地給地鐵公司,但要求地鐵公司用現金支付地款。

這時,李嘉誠分析地鐵公司一定出現現金嚴重不足的情況,於是他製訂了兩條對地鐵公司極為有利的條款:一是由長江實業提供現金做建築費;二是兩個地盤均設計成一流商業大廈,大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共享,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在這段時間裏,置地雖然也緊鑼密鼓地參加競投,但他們絕沒估計到名不見經傳的長實會如此認真地研究自己和地鐵公司。他們認為,憑實力,舍我置地又可取誰呢?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公開接受招標競投,共有30家財團、公司遞交了保密的投標書。4月5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長江實業公司中標。同一日,香港各大報章大字標題寫出:長實擊敗置地。置地的大意和輕視對手,令長實一戰而勝,繼而長實成為後來的香港地產大王。

長實的勝利取決於李嘉誠的巧動腦筋,他正是采用了攻其弱點的動腦方法,既認真研究了置地的弱點,又認真研究了地鐵公司的弱點,以自己並不雄厚的資金作為優勢,針對了對方的最薄弱的環節,從而戰勝了對手而一舉中標,為長實日後成為香港地產界大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我們在使用這種動腦方法時,要注意:

第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尋找對方的弱點或破綻。

1945年2月,美軍和日軍在太平洋的一座島嶼上展開一場爭奪戰。日軍在島上修建了大片的地堡群,那些地堡大多構築在熔岩之下,配置巧妙,堅固無比。美軍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終無法推進一步。

一天,美軍指揮官斯普魯恩斯召集部下,商討攻克日軍地堡群的對策。在他把情況介紹給大家後,一位工程技術人員獻計說:“我們硬攻肯定不是辦法,應該抓住敵人的弱點進攻。日本人的連環地堡雖說異常牢固,可是它們不會動,這些連環地堡的入口處非常狹小,隻要想辦法封住他們的通道處,我們就成功了。”斯普魯恩斯聽了這位工程技術員的設想後,連連點點,直誇:“真是妙計!”

第二天,美軍一反常態,停止了毫無效果的炮擊,而是出動了無數由坦克改裝成的推土機。當坦克推著黑乎乎的泥凝土奔向日軍的地堡群時,地堡裏的日本人完全愣住了,他們搞不清美軍使用的是什麼新式武器。還沒等他們醒悟過來,地堡群的通道口已經被堵死了。原來,美軍用坦克把事先攪拌好的快速凝結的水泥推向地堡的通道處。水泥封住地堡後很快就變硬。就這樣,180個地堡全部被封住了出入口,日軍很快就因缺氧窒息而死。美軍終於用巧動腦筋攻其弱點的方法取得了勝利,占領了該島。

第二,找出弱點或破綻之後,要采取出其不意的辦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對方製服。因為對方沒有準備,尚沒有反應過來去克服弱點或修補破綻,所以成功的希望很大。

一天傍晚,交警王明在馬路上執勤。突然遠處傳來“哎喲”一聲,隨之又寂靜下來。王明趕緊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位老大娘倒在路旁,身邊還有一灘血。血跡上有自行車碾過的痕跡,肇事者早已逃之夭夭。王明熟悉地形,知道附近沒有岔道,趕緊用對講機和前麵的交警小張通了話,讓他截住騎車路過的所有的人,然後又讓一輛過路汽車送老大娘去醫院搶救。

下午降過一陣雨,雖然早已停了,但其中有一段路麵十分泥濘。王明趕到小張跟前,已有十多輛車子停在那裏。他向大家簡單地講了剛才發生的情況,又說,我知道肇事者是誰,請自己出來。等了一陣兒,不見動靜。王明就指著其中一個高個子說:“你就是肇事者。”周圍的人都很驚訝,但那個高個子卻低下頭承認了。

因為從出事現場到這兒,必須要經過那段泥濘的路。別人的車輪都是泥乎乎的,惟獨他的車輪幹幹淨淨,一定是他發現車輪上有血跡,於是用水擦洗過自行車了。這樣欲蓋彌彰反而露出了馬腳。聰明的王明敏銳地看出了這一破綻,分析了肇事者心理緊張必然銷毀罪證這一弱點,輕而易舉地破了案,抓住了肇事者,這也是他善於巧動腦筋的結果。

迂回致勝法

(一)

20世紀60年代初,有一種噴霧式的清潔劑——“處方四○九”進入了美國家庭,並且久盛不衰。

有一天,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市場上出現了一次奇怪的“脫銷”……

丹佛市許多家“處方四○九”的分銷店,常有顧客跑進來,急切地要買“處方四○九”。這時,臉帶笑容的售貨員總是說:“真對不起,剛賣完。”

這種日用品的一時短缺,給許多顧客帶來了不便,那些心急的家庭主婦更是抱怨不已。“處方四○九”到底哪裏去了呢?是廠家停止生產了呢,還是市場供不應求?

原來,這是經營“處方四○九”的哈瑞爾公司放出的煙幕彈。這家公司得到的情報說,赫赫有名的波克特甘寶公司要向自己發動進攻了。

波克特甘寶公司經營家庭日用品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一向財大氣粗,平日同行都對它敬畏三分。它發現哈瑞爾公司的“處方四○九”大有賺頭,就準備推出新試製的同類產品,把清潔劑市場奪過來。一場關係著哈瑞爾公司的生死存亡的競爭開始了。

哈瑞爾公司密切注視著對手的動靜。當它知道波克特甘寶公司的“新奇”噴霧清潔劑試製成功,要把丹佛市作為“新奇”的第一個試驗市場時,就通知丹佛市的全部分銷店,不要再往貨架上添貨了,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處方四○九”撤離陣地。

“‘新奇’來了!”這消息在那些因買不到“處方四○九”而煩惱的顧客中炸開了,他們都抱著應急的心理一擁而上,“試試看吧”,第一批“新奇”就這樣被搶購一空,還“供不應求”呢!

波克特甘寶公司派出的測試小組喜出望外,被眼前的虛幻景象迷住了,馬上通知總部:“新奇”大受歡迎,銷量直線上升!

於是,“新奇”正式大批投入生產,準備發動席卷全國的攻勢。

這時,哈瑞爾公司瞄準時機已到,快如閃電般地翻手殺出一招回馬槍。

所有的哈瑞爾公司分銷店,都貼出了醒目的廣告——“特價出售”,推出一種特大包裝的“處方四○九”。其實是把兩種大瓶裝的“處方四○九”捆在了一起,上麵僅標價“一元四角八分”,這個價錢可算是便宜得誘人心動。

果然不出所料,顧客一窩蜂似的搶購一空。

精明的哈瑞爾公司算過一筆賬,隻要顧客買上這一次,就足可用上半年,也就是說,他們搶先壟斷了半年的消費市場。

還蒙在鼓裏的波克特甘寶公司登台了,“新奇”大批推向市場,可惜購買者寥寥,貨積如山。

大筆投資似流水般花去了,連本也撈不回來,波克特甘寶公司大歎倒黴。過高的期望帶來了更深的失望,波克特甘寶公司對“新奇”失去了信心,不久,“新奇”便從貨架上消失了。

哈瑞爾公司所采用的方法叫做迂回致勝法。所謂迂回致勝法,就是不采取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采取轉一個彎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說,這也是人們慣常使用而且常能奏效的一種動腦方法。因為有些時候,若直截了當地要求對方答應你的某種要求,對方並不一定會答應,而假若你繞一個彎,讓對方不能直接察覺你的真正意圖,采取這種曲折的方法,對方反而會答應你的要求。

(二)

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直截了當能夠解決的問題,那麼就不去采用這個方法。因為轉一個彎,彼此雙方都要在琢磨時花費時間和精力,完全沒有必要。隻有在必要之時,才用這種方法。

第二,迂回致勝法是難度較大的思維方法,如果不能隨機應變,不肯多動腦筋,那麼要掌握和使用好這一種方法是比較困難的。

請看下麵一個事例:

“哪位錢包掉啦?”汽車拐上立交橋時,一個聲音從後車廂傳來。喊話的是一位西裝筆挺、眉清目秀的小夥子。

“我的!是我的!”隨著急促的聲音,從座位上站起來一位年輕的姑娘。

“你的,裏麵有什麼?”小夥子打量著局促不安的姑娘。

“20元錢,一張夜大聽課證,一張借書證,還有……還有飯菜票。”

“噢,還是個愛學習的人啊!”聲音酸溜溜的很不是味。

“好吧,業餘大學生,”見姑娘不說話,小夥子遞過錢包還給她,“我也不核對了,你交兩毛錢‘貓腰費’就拿去。”

大庭廣眾之下,他竟敢如此戲弄姑娘,同車的人滿以為姑娘會說什麼,誰知她一言未發,隨手丟出兩毛錢,奪過錢包,轉身奔向前門。她的臉紅極了。

接過兩毛錢,小夥子徑直來到一位老年乘客麵前,說:“大叔,物歸原主吧!”“什麼?”那乘客愣住了。這位青年解釋說:“這是您剛才買票時掉的,那位姑娘隻顧拾您掉的兩毛錢了,卻把自己的錢包掉啦。我以為她會還給您,沒想到……哈哈……”

人們一下子明白了,好一個聰明寬厚的小夥子,他不是在戲弄姑娘,倒是在給那個姑娘留麵子哪!

這個小夥子用的也是迂回致勝法。他沒有直接批評那個姑娘,而是拐了一個彎。這樣做,既能物歸原主,做了好事,又照顧了姑娘的麵子,同時達到了教育那位姑娘的目的,委婉曲折,真是妙極。可以看出,遇到這件事時,那個小夥子是動了腦筋的。

排查取點法

(一)

1960年,北京的初春。一個身穿灰色人字呢大衣的人停好自行車,走進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收發室,從公文包裏取出一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親啟”的信件,遞給收發人員。

牛皮紙信封上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幾個紅字,並注有“限5時40分前送到”的字樣。

急件!收發人員立即登記收件時間:“1960年3月18日下午5時30分”,然後小跑著送到行長辦公室。

行長不在,一位秘書代拆了信。奇怪,往日國務院送來的信件總是封得嚴嚴實實的,而這封信卻很容易就打開了……可惜,這個念頭在腦中隻是一閃,很快便消失了。

信件的原文是:

“總理:

主席辦公室來電稱:今晚7時西藏活佛舉行講經會,並有中外記者參加拍紀錄片。主席囑:撥些款子做修繕寺廟用……根據以上情況,擬撥15~20萬元,可否,請批示。”下款署“西藏工委”。

“總理批示”是“請人民銀行撥款20萬元”,然後是“周恩來”的簽名。

信中注明:“7時前送民族飯店交趙全一同誌收。”

銀行工作人員準時把裝滿兩麻袋的20萬元巨款,如數交給了“趙全一同誌”。

6天後,銀行向總理辦公室請求20萬元巨款如何入賬,這才知道根本沒有這回事。

在作案現場,案件隻留下三件證物:一是偽造總理簽字的證件,二是蓋有偽造總理辦公室印章的介紹信,三是趙全一開的收條。

據收發人員回憶及對案情的初步分析:詐騙犯35歲左右,河北口音,方圓臉,臉色黃黑,毛筆字寫得熟練,鋼筆字也較流利,他熟悉國務院、銀行、民族事務部門的情況,能模仿首長的批文。

案犯的摹擬肖像與偽造信件已拍照、洗印出來,發到了各地區、各單位,發動群眾舉報。

短短幾天內,就彙集了大量情況:

北京市已發現與此案件可能有關的情況達1857件,正在迅速逐一甄別。

銀行這幾天內一次存入500元以上的大戶存款共1412筆,已查清810筆,其餘繼續甄別。

印有國務院紅字的信封,已印製85500個,用戶實際收到隻有84230個,另有1270個,須逐一查清。

筆跡查對的進度表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查過的信封、信紙、函件足可裝滿一個8平方米的房間。

突然,發現了一張信紙,8開,紅橫格,每張15格,是它,就是這種紙。看看發文單位——國家對外貿易部。

市局和公安部的幾位同誌,在聽取彙報、審閱了信紙及國家對外貿易部保衛處提供的幾份可疑筆跡之後,一致認定:詐騙犯是外貿部出口局計劃處幹部王倬。

4月4日淩晨2時,公安戰士將王倬逮捕,挖出贓款191453元,贓款被查獲,王倬癱成一團,供認不諱。那尚缺的8000多元,是因為當時風聲很緊,太顯眼了,先後燒了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