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3)

他用的是什麼辦法呢?他把妻子買的一瓶香水分灑在自己和其他士兵身上。他在前麵帶路,讓士兵們彼此聞著香味跟著前進,不致迷失了方向。

雖然倉桂中尉一行幹的是法西斯侵略勾當,但就他的動腦來講確實是巧妙的。這種借助香水味識路辨方向的方法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因而這種巧借外物的思考方法是好的。

利用動物法

(一)

公元1206年,宋將畢再遇與金兵對峙。金兵日增,宋軍兵少不能敵,便決定退兵。在與金兵對峙時,畢再遇軍營一天到晚鼓聲不斷,一方麵是為了威懾敵人,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鼓舞士氣。如果現在撤退,營中突然斷了鼓聲,勢必被敵人發覺。畢再遇為了欺騙敵人,安全撤軍,就采取了“懸羊擊鼓”的計謀。他讓士兵弄來一些羊和大鼓,把羊倒吊起來,讓羊的兩隻前蹄抵在鼓麵上。羊被吊得難受,便使勁掙紮,兩隻前蹄不停地亂動,鼓就被羊蹄敲響了。是夜,宋軍在一片鼓聲中悄然撤走。

金兵聽到宋營鼓聲不絕,便沒懷疑,仍在調兵布陣。一連過了幾天,金兵都沒有發覺。等到金兵發現上當時,宋軍早已遠去多日了。

“懸羊擊鼓”是運用了動物利用法思考的結果。當人們的力量無法解決某一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利用動物來幫忙。動物利用法就是利用動物來解決問題的一種動腦思考方法。動物的種類很多,這裏是利用羊來解決問題。可以說任何動物都可以被人們利用來達到一定的目的。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一方法呢?

第一,因為動物比較難以控製和訓練,所以隻有在人力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才使用動物利用法。

明朝的時候,東南沿海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為抗擊入侵的倭寇,親自率兵駐防在福建福清縣。這裏瀕臨大海,山巒起伏,山上有許多猴子。士兵們在山上操練的時候,常常有成群的猴子在附近好奇地觀望著,還模仿士兵的操練動作玩耍。戚繼光發現了這種情況後,就讓士兵們從山上捉來數百隻猴子,將它們飼養起來進行訓練。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之後,這群猴子終於會模仿人們的操作去施放真正的武器,成了一支聽令行事的“特別隊伍”。

一天,這個地區再次遭到了倭寇的侵略。戚繼光趁敵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啟用這支“特別隊伍”參戰。他一麵把士兵埋伏在敵營周圍,設下包圍圈,一麵指令馴化的猴群操起火器,一齊撲向敵營,不一會兒,敵營內外到處都布滿了活蹦亂跳的猴子。敵軍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是一群猴子作戲呢!突然,這支“特別隊伍”在攻擊的號角吹響時,同時將各自操持的火器施放出來,頃刻間敵營大火四起,烈焰騰空,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乘機發動進攻,倭寇還沒有弄清是怎麼回事,就全軍覆沒了。

戚繼光的猴子確實很厲害,但如果用人力能夠輕易攻入倭寇大營的話,戚繼光是不會想到使用它們的。

第二,在利用動物的時候,要考慮周到一些。如果考慮不周密,可能會弄巧成拙,對自己反而不利。

公元759年,唐朝兵馬副元帥李光弼奉命平定叛軍史思明部。兩軍隔河紮寨。史思明在河的南岸,李光弼在河的北岸。

當時,史思明有一千多匹好戰馬,他為了顯示自己力量的強大,恐嚇對方,每天都把這些馬趕到河邊沙洲上洗澡,並且巧妙地讓這些好馬循環不斷地出現,以示數量之多。

李光弼很想把這些好馬弄到手,他先想用馬引誘,但異性的馬是相互吸引的,這邊的母馬也很可能被對岸的公馬吸引過去。於是他又想出另一個絕妙的辦法。他讓士兵找來了五百匹正在奶著小馬駒的母馬,把這些母馬趕到河邊,而把小馬駒關在城裏。這些母馬因為惦記著小馬駒,噅兒噅兒地叫個不停,一心想回城裏去,而對岸史思明的公馬聽到母馬的叫聲,還以為是在呼喚自己呢,就急不可待地趟過河來和母馬親近。李光弼毫不費力地將史思明的戰馬趕回到自己的軍營中去。

史思明本來想借戰馬來顯示自己力量的強大,以恐嚇對方,但由於考慮不周,結果弄巧成拙,連自己的馬也被對方引誘了過去。這說明,在利用動物時要慎重,應考慮周全以防自己吃虧。

第三,在思考問題時,我們還可以采用仿生學的原理,模仿動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發明創造。雷達、飛機、電子警犬、潛水艇等科技產品的發明都是利用動物的結果。再如模仿蜻蜓的樣子發明了直升機,模仿袋鼠的跳躍前進,而發明了能在坎坷不平的田野或沙漠地區通過的、沒有車輪的“跳躍機”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進攻比利時,他們使用了液態氯氣,致使大批英法聯軍中毒身亡。

戰鬥結束後,英法聯軍發現野生動物都死了,隻有野豬活著。化學家費裏特帶著助手來到野外,在野豬跟前施放氯氣,野豬嗅到刺激氣味時,立即把鼻子拱進土裏,結果沒有一隻中毒。由此,費裏特發現鬆軟的土壤粒可以吸附和過濾毒氣。於是,他用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暢通空氣的木碳做成顆粒,仿照豬嘴製成了人們今天常用的防毒麵具。

再比如搖船的櫓也是利用鴨子的腳,運用仿生法發明的。

古代名匠魯班有天來到河邊乘船,見艄公用篙撐船,十分吃力,他就想:怎樣才能讓船劃得又快又省力呢?

這時,一個老漢劃著小船趕來一群鴨。魯班仔細觀察了鴨子的劃水動作,很受啟發。回家後,他砍了根木棍,上端削得像鴨子腿,下端削得像鴨子的蹼。把它放在船上一試,果然劃船又快又省力。後來,這搖船的工具推廣後就叫“櫓”了。

將錯就錯法

(一)

在一個村莊裏,有一個青年人叫紮依,又懶又窮,就憑自己是村裏惟一識幾個字的人坑蒙拐騙。

有年秋天,他去跟一個女財主借50兩銀子,女財主對他不放心,他拍著胸脯保證說:“放心吧,我不會騙你,到了二月,我連本帶利還給你。”女財主便信了他的話,借給他50兩銀子。

二月很快就到了,女財主登門跟他要賬。紮依卻搖著腦袋說:“不是說好二月還嗎?現在還不到二月呀?”女財主急著說:“怎麼不是二月,今天已二月五日了。”紮依指著天狡黠地說:“唉,你真糊塗,我說的是天上有‘二月’的時候還你嘛。”

女財主差點給氣瘋了,要等天上出現兩個月亮不是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嗎?這分明是在賴賬。於是,女財主便去法官那裏告了紮依一狀。法官了解案情後,並不立即辦案,而是讓女財主回家等消息。

二月十五日,女財主得到了法官的通知,要她和紮依進城打官司。法官把法庭安排在湖邊。晚上,月亮升起來了,又圓又大,女財主滿天尋找,也不見另一個,懊惱極了。

紮依吃完晚飯來了,見法官已在等候,便走過去搭話。法官漫不經心地指著湖麵:“呀!那兒好像有個什麼東西?”紮依瞧了瞧脫口而出:“沒什麼,是月亮。”法官馬上指著天上的月亮說:“那是什麼?”“那是天空中的月亮呀。”

法官此時正色說:“現在是幾個月亮?”

紮依這才發覺自己落進了法官的圈套,但為時已晚,後悔不及。隻聽法官說:“這是你親口說的。現在‘二月’到了,快還錢吧!”紮依張口結舌,乖乖地連本帶利還清了債務。

這個故事中,紮依耍賴,主要賴在他偷換了概念,違反了人們日常對話交流時遵守概念的同一性,他把月份牌上的“二月”胡攪成了天上出現的“二月”,想以此賴賬。聰明的法官將錯就錯,也把紮依說的“二月”胡攪成“天上一個月亮,湖裏一個月亮”,並製服了紮依。其實,此“二月”也非紮依的彼“二月”。

法官用的動腦方法是一種將錯就錯法。所謂將錯就錯法,它是一種故意利用錯的事物來對付它的自身,以求反敗為勝、化被動力主動的動腦思考方法。

(二)

那麼,使用這種思考方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必須準確分析對方錯在哪兒?是怎樣利用的?存在哪些漏洞或不足?隻有找到對方是怎樣故意製造錯誤和利用時的漏洞,才能對症下藥,找到一個有利於自己又能克製對方的“錯”。

從前,有一個窮人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在一座位於阿拉伯灣的大城市裏,他參加了采珠隊。由於他不怕艱險,敢下深海,采到了許多大珍珠,發了一筆財。他把全部收入都換成金幣裝在一個小包裏,貼身攜帶。有一天,他決定返回家鄉,蓋一所大房子,成家立業,平安地度過後半生。在返回家鄉的途中,有天晚上,他在路邊人家的一間空房子裏借宿過夜。睡下之後他摸著腰間裝著金幣的小錢袋,心裏一陣興奮,忍不住坐了起來,借著燈光一個一個地數了起來。聽到金幣清脆的撞擊聲,他腦子裏顯映著幸福生活的遠景。就在他陶醉之時,他沒想到門縫裏透出了一雙貪婪的眼睛。原來這是房子的主人——一個有幾個孩子的寡婦——在窺視,她看著那些閃光的金幣,決心設法弄到手。

第二天,采珠人又要趕路,他剛邁出門,就被寡婦扯住衣服說:“孩子的父親,你不能走,你把家裏的錢全拿走了,拋下我和孩子可怎麼辦啊?”

“我不認識你,我也不是你的丈夫!”采珠人很生氣。但女人死抓住他的衣服不放,聲音越來越大。

一些過路人都圍過來觀看,見他倆扯不清的樣子,都建議兩人到法官那裏去。

見到法官後,婦人申訴說他丈夫想拿走家裏的金幣遠走他鄉,把孩子和她拋之不顧。采珠人當然一概否認,並請求法官把女人的孩子叫來作證。可沒有想到孩子們一見他就擁過來喊他爸爸,並抱著他的腿叫他不要拿走金幣和拋棄他們,采珠人非常吃驚,真是哭笑不得。法官由此斷定,他就是這個女子的丈夫。如果女人撒謊,孩子們還能撒謊嗎?於是他把金幣判給了那女人,並對采珠人說:“如果你願意留下,就和她一塊好好過日子,否則你就走。”

女人拿著金幣走了。采珠人不僅失去了數年辛勞的結晶,原先早已想好的龐大計劃和後半生的安逸生活全部泡湯了,而且眼下就麵臨著生計沒有著落,他絕望地在路上徘徊。

兩天之後,他遇見了一位老人。老人問他沮喪失神的原因,采珠人就一股腦兒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老人。老人聽後說:“沒關係,我有一個辦法可以把你的錢要回來。你去找法官,並對他說,你決定走,並想把兩個大孩子也帶走,可是孩子的母親不答應,因此請他判決。”

采珠人來見法官,把老人的話重複了一遍。法官派人傳來了那個女人,並判決兩個大孩子讓爸爸帶走。女人自然堅決反對,可法官的判決隻能執行,於是女人慌了手腳,因為她不能說出這個男人不是孩子的爸爸。

采珠人一手牽著一個孩子離開了法官,兩個孩子拚命想掙脫都無濟於事。女人眼巴巴地看著孩子被帶走,急忙想應付的辦法:法官的判決是不能收回的,看來隻能拿出錢來才能救回孩子。她趕忙追上采珠人,對他說:“親愛的,把孩子還給我,你帶孩子不但對你無用,反而得費心去照料他們,又要安排他們的生活,這會給你增加負擔呢。”

“沒有關係,誰讓我是孩子的爸爸呢?再說我如果實在照料不了他們,過些日子我就把他們送給別人。”采珠人說。

“別……別……千萬別那樣,我把這些金幣全部還給你,請你把孩子還給我吧。”

最後,采珠人拿回了金幣,那女人也把兩個孩子領了回去。采珠人之所以能如願以償,主要是那個老人會奇思妙想,他抓住了那個寡婦製造的假夫妻、假父子關係的“錯”,然後就利用這個“錯”來對付那女人,以錯對錯,果然製服了那女人。

第二,使用這一方法時必須注意巧妙性。在對方得意之時給對方一擊,而這一擊是對方無法料到的,這樣對對方的打擊是致命的。

有一天,一個割草娃在路邊草叢裏拾到一個青布錢袋,內裝82枚銅錢,便拿回家去交給母親。母親教育他:“別人的東西不能要。丟錢的人現在該有多著急啊!我們要替他想想,得趕快送還給那丟錢的人。”

割草娃在路邊等了半天,見一個人東瞅西瞧地走過來。割草娃問來人找啥,那人答道:“錢袋掉了。”割草娃舉起錢袋說:“這是你的錢袋吧?我在這兒等你大半天了。”那人一見錢袋,忙接過一看,一數錢,82枚一個不少,連一聲謝都沒有說,轉身就走了。

原來那丟錢的人叫二賴子,是個賭棍,那天贏了82個銅錢,回家時不小心把錢袋丟了。二賴子拿著錢袋走了不遠,心想:這割草娃真憨,拾到錢都不要!我不如再訛他幾個錢花花。於是他走回去,找到割草娃說:“我這錢袋裏裝的是100個銅錢,現在怎麼隻剩下82個了?”割草娃說:“我拾到的就是82個!”兩個人爭吵著來到城裏評理。

他們走到大街上,正好碰到州官來遊玩,就爭著上前,跪下申說理由。州官早聽說二賴子品行不端,問明了雙方情況,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州官派人去問割草娃的母親,兩人說的前後經過一樣,就斷定割草娃是個老實人,決定處罰二賴子。可這二賴子也不是好對付的,他編得頭頭是道呢。因為證據不充分,州官一時沒想出好法子。

這時,有一個聰明人走過這裏,給州官出了一個主意,輕輕巧巧地處罰了二賴子,使二賴子哭笑不得,後悔萬分。

聰明人對州官說:“這案子好辦得很,人家拾的是82個錢,二賴子掉的是100個錢,這說明錢袋不是他的。”州官一聽有道理,就說:“對,對,這錢袋暫給割草娃,去另等失主,等不來失主,本官斷給割草娃自用。二賴子另去尋找錢袋,不準胡賴。”二賴子一聽,忙說:“這青布錢袋明明是我的呀!”那聰明人拍了拍自己的青布錢袋說:“我這裏也有個青布錢袋。青布錢袋多著呢!”二賴子幹張著嘴沒啥好說,隻得垂頭喪氣地走了。他不敢承認自己是誣告人家的,因為誣告是犯法的。

這聰明人使用的也是將錯就錯法。使用得十分巧妙,叫二賴子無話可說,這反戈一擊,力量是十分大的。

係統遞進法

(一)

係統遞進法是將客觀事物作為一個係統來思考的方法。它使事物間的關係更合理、結構更緊湊,從而取得比單靠一個個獨立的事物更大的優勢。

(二)

我們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

第一,在思考某一事物時,要將它作為一個係統來對待,不能隻顧前不顧後,隻顧左不顧右。否則,就會一盤散沙,缺乏整體優勢。

小明的媽媽每天從早晨起床到上班之前要做11件事,每項工作內容和所需要的時間如下:

事項時間(分鍾)1穿衣服102洗臉梳頭83整理內務74燒開水305買菜156煮奶57洗衣服208煮粥309吃早飯1510送孩子上幼兒園1511在上班路上30以上共需時間185分鍾。這樣,為了保證能在8點鍾準時上班,小明的媽媽隻得每天早晨5點以前起床,不然,她無法做完上麵這些事,因為這些事隻有她一個人做,小明的爸爸在外地工作。

聰明的小明看到媽媽每天這麼辛苦,很想幫助媽媽。可是,怎樣才能幫上忙呢?小明想了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使他媽媽不僅完成了11項家務事,而且大大縮短了時間,隻需早晨6點10分起床就行了。

小明將可以合並在同一時間內做的事就同時做,如燒開水時,就可以整理內務、洗臉梳頭等。這樣,就節省了幾十分鍾。小明所使用的動腦方法就是係統遞進法,有時又叫時間統籌學。他就是將11件家務事聯係起來,作為一個係統來思考的,經過他重新組合,將應合並的事合並在一起做,就大大地縮短原來孤立地做每一件事的時間總和,這樣他的媽媽也無需很早就起床了。小明的動腦是靈活的,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