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運用地利法

(一)

大洋洲島國斐濟有一個小島,島上居民都信基督教。按當地基督教的規定,禮拜天必須停止一切商業活動。因此,所有商店的禮拜天都得關門。可是,有一個聰明人在島上開了一個商店,禮拜天照常營業,而又沒有違反基督教的規定。他是怎麼辦到的呢?原來,這個聰明人考慮到小島所處的地點正好有日期變更線南北貫通,而他把自己的商店就設在此線通過的地方,在東西兩麵各開一個門麵。大家都知道,在日期變更線的東西兩側,時間要相差一天。這個商人在東邊禮拜天時,就關東門開西門;在西邊禮拜天時,就關西門開東門。由於島上其他商店總有一天不能營業,顧客隻好到他的店裏買東西,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這個小店主就是利用了島上特殊的地方及與時間的聯係,解決了基督教規定禮拜天不允許營業的問題,從而生意越做越好。像這樣一種充分發揮自己在地理環境方麵的長處,從而產生使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動腦方法,就叫做地利運用法。早在2000多年以前,孟軻就提出了遇事成功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地利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處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之中,隻要我們善於發現,就一定能運用地利來幫助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我國首都北京爭辦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成功便是運用了這一思考問題的方法的結果。

在國際上,能舉辦一次大型運動會,是顯示一個國家實力、提高主辦國家國際地位的大好時機。所以第十屆亞運會還沒有結束,亞洲各國都爭相申請下屆亞運會的主辦權。其中最有競爭力的是日本廣島市。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的投票結果竟是北京,而促成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的“功臣”竟是一部電視片!

1983年,經中央同意,中國奧委會正式向亞奧理事會提出申請,在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1984年秋,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和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飛往南朝鮮的漢城,參加決定第十一屆亞運會東道主的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

日本對這次會議極為重視,廣島市派出以市長為首的十四人代表團,會上會下,積極遊說,想奪到舉辦機會,而我國隻有兩個人。亞奧理事會主席想幫中國的忙,出麵做日本工作,但日本方麵執意不讓。

在這關鍵的時刻,漢城電視台放映了一部中國電視片。那部電視片的名字叫《北京歡迎您》。北京悠久的曆史,秀麗的風景,宏偉的古建築,又融合了現代化都市的迷人風采。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神韻,是廣島市無法比擬的。電視片深深地吸引了大會代表。

第二天,一些亞洲國家代表對中國代表說:“北京太美了,我們讚成在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當大會最後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決定舉辦國時,許多國家代表都投了中國的票。結果,大會以壓倒多數的票數同意在中國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

一部電視片換來了一屆亞運會東道主地位。那麼,為什麼一部電視片有這樣大的魅力呢?原來,它是介紹我國首都北京獨特麵貌的風光片。這也就是說,正是由於北京的獨特風光才爭取到亞運會在北京召開的。在整個申請與競爭中,我國代表團充分運用舉辦地的地利優勢,以北京的獨特風貌添加了申辦的重要砝碼。這也是一種運用地利的思考方法。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地利來思考問題、巧動腦筋呢?

第一,地理環境是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是地理環境的有利方麵(地利)卻要靠人們自己去發現。所以要想找到有利的地理因素,必須動腦筋下功夫去尋找。

從前,有個孔掌櫃欠了大財主牛文一筆債,總也還不清。牛文呢,看中了孔掌櫃的漂亮女兒孔蘭珍,便起了壞心,想讓孔蘭珍賣身抵債,逼了幾次未能得逞,便企圖用欺騙的手段達到目的。牛文跟孔掌櫃抓鬮打賭,他們約定在河灘上撿兩顆小石子,一黑一白放到布袋裏讓孔掌櫃抓。如果抓出黑石子便要孔掌櫃用女兒抵債,如果抓出白石子債務便一筆勾銷。

在往袋子裏裝石子時,牛文使了一個鬼花招,他裝的兩顆都是黑石子,這樣無論孔掌櫃抓到哪一顆都要以女兒抵債。牛財主耍的花招被細心的孔蘭珍看破了,她瞄了眼沙灘便沒有吱聲。在開始抓鬮時,聰明的姑娘搶先替父親抓了顆石子,然後假裝害怕的樣子,將攥在手裏的石子故意一抖,掉在了布滿許多黑石子白石子的沙灘上,再也分辨不出剛才抓出的是哪一顆了。

要想知道孔蘭珍抓出的是黑石子還是白石子,隻有把布袋裏的另一顆拿出來看看就知道了。眾人打開布袋見裏邊剩下的是一顆黑石子,便一致推斷孔蘭珍剛才抓住的是白石子。於是按照事先的約定,孔掌櫃欠牛財主的債就一筆勾銷了。牛財主呢,自己做了虧心事,自然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這裏,沙灘上黑黑白白的石子本沒有什麼有利之處,但聰明的孔蘭珍識破了牛財主的花招之後,善於發現,利用沙灘上的黑黑白白的石子來混淆摸出的黑石子,讓人們分辨不出隻好去看剩下的一顆。這樣,牛財主的險惡用心就無法達成,自己也不用賣身抵債了。由此可見,孔蘭珍的動腦是下了功夫的。

第二,地理環境的好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以辯證思想對待,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思考。

鄂西北山區有座獅子山,山上的石頭奇形怪狀,質地鬆軟。當地農民用鋼釺、錘子開鑿下來,運到城裏去賣,6元錢一噸,年收入15000元。後來農民們發現,城裏人用這種石頭壘假山,一噸可得工藝費七八十元,於是他們也學著壘假山,一噸石頭從6元提高到80元。他們又去北京考察,發現山上產的沙積石,1公斤竟價值好幾元錢。眼界打開了,這些農民更加珍惜鄉土資源了,他們研製的“電子超聲噴霧盆景”,每盆賣260元,這個山區的農民都富了起來。

所有,有利的地理條件,是要靠人們動腦去發現,去尋找,去利用。

利用天時法

(一)

建安十六年,馬超、韓遂等十餘部返回關中,曹操親率大軍西征,兩軍在渭河邊上對峙。馬超在對岸早有營壘,曹操也想在這邊修築營壘,可河邊全是沙礫,根本無法修築城牆。正當曹操為此苦思對策的時候,有個自稱是夢梅居士的老人,拄著拐杖來到曹操軍營中獻計。他對曹操說:“現在的天氣日漸寒冷,近日來陰雲密布,朔風一起,必然結冰。您可以在風起之時,將沙運往您要築牆的地方,並潑上水,隨潑隨築,隨築隨潑,營壘就可以修成了。”曹操一聽,連稱妙計,便照他的辦法去做,僅一天功夫就築成了營壘,戰局為之一變。

當人力不能戰勝對方的時候,就利用天時的力量來戰勝對方,或者為己所用,這種思考問題的動腦方法就叫做天時利用法。夢梅居士正是利用了這種方法向曹操獻計築沙壘的,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這是利用結冰來打敗敵人的,還有利用風力來戰勝敵人的。

公元919年3月,吳越節度副使錢傳奉吳越王之命,率五百艘戰船,進逼吳國,並命全部船隊都裝上沙土、石灰和豆子。而吳國則派舒州刺史顏彭章及裨將陳汾率軍阻擊。

吳越錢傳與顏彭章兩軍在狼山江麵相遇。吳軍揚帆乘風而進,而吳越大軍則逆風落帆。錢傳命船隊避開吳船,當吳軍船隊全部駛過後,錢傳命船隊掉轉船頭揚起帆順風追擊吳軍。吳軍欲回船再戰,錢傳則命令士卒順風朝吳船拋撒石灰,使吳軍士卒不能開目,等到與吳軍船舷相接之時,錢傳又命令士卒散沙於己船,撒豆於敵船。兩軍開始交戰後,吳軍船上的豆子被鮮血所浸,粘粘糊糊的,士卒們一踩上便粘在鞋底上,一走動便“撲通”一聲摔倒在船板上。錢傳又趁機命令士卒扔火把於敵船之上,火勢順風漸猛,吳軍大敗。

再來看一個還是利用風力而取勝的例子。

梁武帝時,有一年台城被一個叫侯景的敵軍將領率數千人馬圍困住了。一圍就是十幾天,台城內的軍民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缺吃缺水又缺柴,日子相當艱難,守城的軍士們急得愁眉不展,一個個餓得麵黃肌瘦。

一天夜晚,有個千總(小軍官)對他的部下說:“就在台城西邊二百多裏的賢州一帶駐紮著不少我們的友軍,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被圍困的事,要是能給他們捎個信就好了。”一個聰明的士兵向千總說:“那我們趕快給他們送信呀!”千總愁眉苦臉地指著城下裏三層外三層的敵軍說:“送信人就算有三頭六臂也難衝得過去呀。”聰明的士兵想了會兒一拍腦袋說:“有了!咱們就讓求救的書信自己飛過去嘛。”

原來他想用風箏帶著書信飛過敵軍的包圍圈。把書信粘貼在風箏的大紙片上。再把風箏放飛到一定的高度,然後割斷線繩讓風箏越過包圍圈順著風力向西飛去。為了確保把消息帶到,守城士兵一共做了同樣的40多個大紙風箏。雖然有的風箏中途壞了飄落下來,但最終還是有幾個飄過了200多裏地,落到了賢州友軍的手中。友軍立即發兵,大軍一到,侯景的軍隊腹背受敵,被打得狼狽不堪,損失了大半人馬,敗退而逃。

這兩個例子都是巧借風力來作戰取勝的。想到利用風力來撒灰、火攻和利用風箏傳遞書信,都是善於動腦、巧用天時利用法思考問題的結果。

(二)

在利用天時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利用天時思考問題時,必須對天文氣象有豐富的知識。如果對天文氣象不熟悉,那將會弄巧成拙。相反,利用得好則會得心應手,賽過神仙一般。

三國時期,有一次三軍對陣赤壁江邊,吳、蜀兩家聯合抗魏。諸葛亮建議東吳兩軍乘東南風起,聯合用火攻對付曹操。周瑜後來一想不對,便對魯肅說:“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魯肅說:“吾料孔明必不謬談。”11月22日晚,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周瑜出帳看時,旗角竟飄向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周瑜駭然說:“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

這說明周瑜並不精通天文氣象。

而曹操這邊呢?當東南風乍起之時,程昱向曹操報告說:“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而曹操卻說:“節氣才開始變化,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一副輕敵的樣子。由此可見,火燒赤壁時,曹操大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曹操雖然識天象,但他對此並沒有采取正確的態度,並沒有真正懂得天時的厲害。而諸葛亮呢,真是神機妙算嗎?不是!是他對天文氣象有豐富的知識和正確的態度。

第二,抓住天時的最佳時機進行思考。

公元999年7月,契丹國大舉南犯。9月,遼聖宗耶律結和蕭太後親率20萬大軍進攻遂城。防守遂城的便是楊延昭。當時情況相當緊急,楊延昭馬上向河北大帥請求發兵增援,無奈這大帥乃怯懦無能之輩,不敢出兵。於是遂城被遼軍團團圍住。

遂城是個小城,城中守軍不滿3000人,遼軍勢眾,攻打甚急,加上蕭太後親臨城下督戰,城內軍民人心惶惶。但楊延昭則從容自如,他動員城內全體壯丁登城,披甲執械,英勇禦敵,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遼軍的進攻。堅持到十月間,適值北方來了一股寒潮,氣溫驟然下降。楊延昭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連夜發動全城居民挑水澆城。一夜工夫,所有的城牆都澆了個透濕。第二天天一亮,隻見遂城城牆晶瑩明澈,宛如一座冰城。這樣,遼軍不要說爬上來,就是走近城邊,連站都站不穩。蕭太後對此一籌莫展,隻得放棄遂城轉攻泰州(今河北省滿城)。楊延昭乘勢領兵開城出擊,遼兵倉皇潰逃,沿途丟盔棄甲,宋軍大獲全勝。

3000人打敗了20萬大軍,楊延昭不是靠神仙庇護,而是靠了天時。但更主要的是他能抓住有利時機,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假如他對寒潮來臨無動於衷,對有利的天時不聞不問,那麼他也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了。

巧借外物法

(一)

曹衝稱象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相傳曹衝7歲那年,有人送給他的父親曹操一頭很大的大象。曹操非常高興並得意地向眾人炫耀這頭大象,大家自然稱讚不已。可偏偏有位大臣給曹操出了個難題,他問曹操這個龐然大物有多重。曹操答不上來,不過他自己也想知道這頭大象的重量。眾謀士紛紛上來獻策,有的說打造一杆巨型的秤,有的說把大象殺了割成一塊一塊後再稱……這些提議都不能讓曹操感到滿意。這時,年僅7歲的曹衝卻有了主意,他先讓士兵把大象趕到一條船上,量出船的吃水線並作上記號,等大象離船上岸之後再往船上裝石塊,直到船下沉到剛才的吃水線處為止,最後稱出所有石塊的重量再相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

每個人都知道稱東西要用秤,可是遇到大象,杆秤一下子無法稱出如此重的東西。在不殺大象的前提下,曹衝麵臨的問題實質上是一方麵要稱出大象的重量,另一方麵又不能用小秤直接去稱大象,這樣,問題中所包含的矛盾焦點尖銳地暴露出來了。要解決這一問題,無非是尋找能夠聯結二者的中介。曹衝敏捷地找到了“石塊”,找到了象的重量和石頭重量總和的等值關係,將不可分割的大象轉變為可以分割的石塊,這樣大象的重量問題便借助石塊這一外物解決了。我們把曹衝的這種動腦方法叫做利用外物法,即利用外物來幫助解決難題的思考方法。這也是一種常用的動腦方法。

宋朝末年,我國早已與各國開始海上貿易。當時出口的貨物最多的要數聞名海外的中國瓷器。但是,盡管我國出口的瓷器,用稻草紮、竹蔑裝,可是經過長途跋涉、海上顛簸,到了國內外還是破碎相當嚴重,因此交貨數量不足,經常被購買方罰款。

有一次,我國有一個十分聰明的商人,他在瓷器裝船之前,命人在空隙處放進綠豆,然後灑上少量的清水,將蓋子蓋上,包裝得與以往一模一樣。這樣,在運輸途中,綠豆受熱緩緩發芽,綠豆芽無孔不入,幾乎將簍中所有空隙全部填滿,任憑風浪顛簸,瓷器因為有了軟硬適中的綠豆芽的保護,自然安然無恙、完好無損了。這個商人的動腦方法就是利用外物法,他巧妙地運用了綠豆芽的輕硬適中的特點,克服了運輸中因瓷器四周有空隙而引起的碰撞現象,避免了大量損失。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一方法呢?

第一,利用的外物必須十分恰當、合適。如果不這樣,那麼就起不到利用的作用。

1943年,劉少奇同誌在山東南部工作了四個月,要返回延安。回延安要經過敵占區。敵占區內,敵人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森嚴。所以,白天不能走,隻能夜間繞過城鎮走小道。

劉少奇同誌挑選了幾個精悍的戰士,帶上一個向導上了路。不幾天來到臨沂城南。這天晚上,打算繞過臨沂城,天明以前,趕到北麵解放區去。

上路不久,忽然黑雲滾滾,落下了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這一帶是粘土地,一下雨滿路是泥,寸步難行。前麵還有一條出了名的陷泥河,附近滿是稀泥,人馬陷下去就別想出來。向導想繞過陷泥河,三轉兩轉,轉迷了路,走了半天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情況十分危急,天亮前,如繞不過臨沂城,後果不堪設想。向導急得哭了起來。

怎麼辦?劉少奇同誌想了會兒對向導說:“樹向陽的一麵,枝葉茂盛,樹頭大;背陰一麵,樹頭小。樹幹也可以幫忙的,你用手摸一摸,大樹的樹身,總是一麵粗糙些,一麵光滑些。向陽的一麵,陽光照射得多,樹幹粗糙些;背陰的那麵,陽光照射得少,長得比較平滑。粗糙的一麵,自然是南麵,平滑的那麵就是北麵。大家可以試試,這個活指南針靈不靈?”

向導按照他的話做,果然走出了迷路的地方,天亮之前一行人終於安全到達臨沂城北的叢林山區。

劉少奇用的也是利用外物思考法才走出迷穀的,這個“外物”便是一棵普通的樹而已。

第二,利用外物,還應該注意有效性。如果利用外物沒有效果,那麼這種思考方法就沒有使用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與日本法西斯軍隊在太平洋中的瓜達卡納爾島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一次,守島日軍中有個叫倉桂的中尉,奉命率領部隊趁黑夜奪取一個製高點。因在夜裏行軍,如果手臂上掛著白布條,就會暴露目標。如果不用白布條,部隊又無法在黑暗中前進。倉桂中尉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不掛白布條照樣帶領部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