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左右為難法

(一)

古希臘有個國王,一次想處死一批囚徒。當時最流行的處死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絞刑。用什麼方法來處死這批囚徒呢?國王決定讓囚徒自己來選擇。選擇的辦法是:囚犯可以任意說出一句話來,而且必須能立即判斷出這句話是真還是假,如果囚徒說的是真話,就處絞刑;如果說的是假話,就砍頭。

結果,許多囚徒不是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就是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也有的幹脆不講話或嚇得講不出話來,而被當做說了真話處以絞刑。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個極其聰明的人。當輪到他來選擇死的方式時,他來到國王麵前問:“陛下,如果我說出一句話,你們既不能絞死我,也不能砍死我,該怎麼辦?”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人說的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國王自負地說,“如果你說的話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不能馬上驗證其真假,我就把你當做說了假話而砍頭。”

“我的話十分明確,一聽就知道是真是假,”那囚犯說,“隻要國王告訴我,我說出的一句話使你們既不能絞死我,也不能砍死我,將怎麼處置我呢?”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我就釋放你。不僅釋放你,而且所有還沒有被處死的囚徒都可以釋放回家。”國王之所以變得如此寬宏大量,是因為他堅信任何人也不會說出一句既不含混又無法辨別真假的話來。

那個囚犯聽了國王的回答後說:“你們一定要砍我的頭。”國王聽了,真的感到左右為難起來,因為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就成了真話,而說真話的又是應該被絞死的;但是如果絞死他,他說的話就又成了假話,而說假話的人是應該砍頭的。因此,他說的話既不能斷定是真話,又不能斷定是假話。為了遵守自己的諾言,維護王者形象,國王隻好釋放了他和所有尚未被處死的囚犯。

像這樣一種叫人說“是”不行,說“不是”也不行的左右為難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左右為難法。這也是聰明的人常用的和擅長的一種動腦方法。

不妨再來看一則幽默小故事是怎樣運用這一方法的:

有一次,清真寺請阿凡提去講道。阿凡提走上清真寺的講台,對大家說:“我要跟你們說什麼,你們知道嗎?”

“不,阿凡提,我們不知道。”大夥兒說。

“跟不知道我要說什麼的人,還說什麼呢?”阿凡提說完,下了講台就走了。

過了些日子,阿凡提又來到清真寺,站在講台上,說道:“喂,鄉親們!”他又把上次的那句話重問了一遍。清真寺裏麵的客人們想:上回我們說不知道,他沒有把話說出來,那我們這回就說知道吧,阿凡提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於是他們就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知道啦!”

“你們知道了,那我還說什麼呢?”阿凡提又走了。

清真寺裏的人又坐下來商量:“我們說不知道他不說,我們說知道他也不說,要是他再來的話,那我們就一半人說知道,一半人說不知道,那個臭要飯的就會告訴我們了。”

阿凡提又來了,還是把前麵的那個問題重複了一遍。圍在他麵前的一半人說:“知道了!”另一半人說:“不知道!”

阿凡提笑著說:“那樣的話,就請知道的人告訴不知道的人吧!”說完他又走了。

這隻是則幽默,但可以看出阿凡提善於動腦。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左右為難法,他的話叫人回答不好,不回答也不好。

(二)

那麼,在使用這種思考方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第一,要把各種可能性全部考慮在內,不能有遺漏。否則,這一方法就使用不當。

在高高的懸崖上麵長著一棵靈芝草。一個姓張的樵夫和一個姓李的樵夫見了,都決心要把這棵靈芝采到手。張樵夫先去采,他用一根又粗又長的麻繩把身體死死捆住,連脖子也著實縛了幾道,使得自己連氣也喘不過來。接著他便把繩子的一端拴在大樹上,順著陡壁下滑,但是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被五花大綁的繩子給勒死了。李樵夫看了,心想:繩子絕對不能用,這東西會活活勒死了。於是,他索性扔了繩子,徒手攀著陡壁而下,誰知沒走幾步,他就失足掉進了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死了。

後來,有個王樵夫看到這棵靈芝草,也想去采。當他聽到上麵發生的事情後,心想:如果用繩子捆住身子,就要勒死;如果徒手攀登,就要摔死。總之,要采靈芝草就得死,於是他就放棄了采靈芝草的念頭。

這個王樵夫所用的方法也是左右為難法,但卻是錯誤的,因為還有第三種情況他沒有考慮到:如果繩子隻捆住身體不勒住脖子,順著陡壁下滑,就能安全地采到靈芝草。他的錯就在於沒有把全部可能性考慮在內,不全麵就有遺漏,所以思考問題就不對頭。

第二,理由和結論之間,必須有必然的聯係,即由理由必然能推出結論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個左右為難法使用得也是錯誤的。

看一個理由和結論之間有必然聯係的左右為難的例子:

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求婚的人很多。國王便提出條件:找到一塊和女兒一樣大的寶石,或者說出三件從來沒有人說過也沒有人聽過的非常奇異的謊言,便可以把女兒許給他。求婚的人很多,但都失敗了。有個牧童也去求婚,向國王和群臣們一連說了兩件謊話,是誰也沒有聽過和說過的。國王不安,便設一計,對牧童說:“另一件謊話等明日再說。”牧童走後,國王便與群臣商議,訂出對付牧童的辦法:“明天不管他說什麼,都說他說的是真話,不是謊話。”

第二天,牧童說:“我父親也是個國王,後來得了重病,因我小不能繼位,就把王位讓給了你,並囑咐等我長大成人以後,還我王位,並解決婚姻大事。”國王聽後,進退兩難。如果承認他說的是謊話,就應遵守諾言把女兒許配給他;如果承認他說的是真話,就得把王位讓給他。雖然國王很生氣,卻也實在想不出個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最後不得不把女兒許給他做妻子。牧童利用這個兩難問題使國王左右為難,最後必擇其一,他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抓住了所說的話和國王的承諾之間的必然聯係。

古希臘無神論者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用一個左右為難的方法來證明神的不存在。他說:“我們應該承認,神或者願意但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既有能力而且又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如果神願意、而又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它就不算是萬能的,而這種無能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這就證明了它的惡意,而這處惡意也同樣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願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這是惟一能夠適合於神的本性的一種假定),那麼,為什麼現在世間還有許多醜惡呢?所以,結論隻有一個——神是根本不存在的。”

由於這個左右為難法,不僅列舉了各種可能性,而且從理由必然能推出結論,所以他的論證是嚴密的、有力的,使人們真正信服神是不存在的。

奇用標點法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法西斯占領下的巴黎的《巴黎晚報》上,有一天刊載了一首無名氏用德文寫的詩:

讓我們敬愛元首希特勒,

永恒英吉利是不配生存。

讓我們詛咒那海外民族,

世上的納粹惟一將永生。

我們要支持德國的元首,

海上的兒郎將斷送遠征。

惟我們應得公正的責罰,

勝利的榮光惟字有份。

這首詩表麵看是獻給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難道這位法國無名作者真的這麼厚顏無恥嗎?不!巴黎人懂得怎樣讀,他們邊讀邊發出會心的笑聲。不久,納粹下令搜捕這位勇敢機智的無名詩人。

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怎樣讀嗎?原來巴黎人在每一行詩的中間加上標點,然後從上到下分兩截來讀,這首詩便成為這樣:讓我們敬愛,永恒英吉利;讓我們詛咒,世上的納粹;我們要支持,海上的兒郎;惟我們應得,勝利的榮光;元首希特勒,是不配生存!那海外民族,惟一將永生!德國的元首,將斷送遠征!公正的責罰,惟字有份!

這原是一首“歌頌”希特勒的詩,怎麼一下子變成了詛咒納粹、詛咒希特勒的詩了呢?除了讀法的次序不同外,主要的一點就是中間加了標點。正因為中間加上了標點,這首詩才有可能分成兩截從上到下的詩。像這樣一種巧妙地利用標點從而產生奇妙作用的動腦方法,就叫做標點奇用法。

有的時候,巧妙地動用標點符號會使你原來的文字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並由此使人產生各種奇特的想法和絕妙的主意,活躍了大腦的思維活動。

一次,蘇聯老作家安德烈·梭勃裏給《海員報》寫了一篇短篇小說,題材新穎,頗有才氣,但是層次不清,文章顯得很雜亂。編輯們不知怎麼辦好。老編輯布拉果夫主動把稿子拿去,整整搞了一夜。第二天,當編輯們再次看到這篇文章時,一個個都驚呆了,內容是如此風趣,行文是如此流暢,層次是如此清楚,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全篇文章竟一個字也沒有增減。編輯們問布拉果夫,這是怎麼一回事?

布拉果夫回答說:“這裏並沒有什麼秘訣,完全是標點符號的功勞。你們看,這裏的每一句,我都打上了標點,還特別仔細地標上了句號。當然,還有分段,也是一件大事情。標點符號就是標出思想,擺正詞和詞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句子易懂、聲調準確。標點符號好比音符,它們牢固地縛住文章,不讓它散落。”作家安德烈·梭勃裏知道後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巧妙地使用標點呢?

第一,隻有準確地了解文字的意思以及文字的寫作背景才能充分發揮標點的妙用,以表達出奇思妙想的含義。

從前有一個老翁,花甲得子,興奮不已,結果患了中風,在床上一躺就是5年。臨終前,他給5歲幼兒和女婿留下了一份遺書,遺書上這樣寫著:“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數年以後,幼子成年要與姐夫分家。家產田園歸誰呢?兩人爭執不休,隻好去衙門打官司。女婿申辯說:“嶽丈夫人在遺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縣令對無標點的遺書仔細琢磨,提出另外一種點法,把遺產判給幼子。那縣令是這樣點的:“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究竟誰符合死者原意呢?這就必須對文字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出奇製勝,發揮妙用,叫人心服口服。縣令就是這樣做的,而且很符合老翁原意(世上哪有把遺產留給外人的呢?)。所以縣令才能棋高一著,勝過那個女婿。

第二,利用標點的奇妙作用和標點的含蓄性,幫助人們思考,給人以回味的餘地。

法國大作家雨果把《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一個出版商,好久沒有接到消息。雨果便寫了一封信去問。信是這樣寫的:“?——雨果”,出版商的回信寫著:“!——編輯部”。不久,《悲慘世界》這一轟動世界的長篇巨著終於問世了。

像這樣的事例很多,簡潔含蓄,耐人回味。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出,在座的每個人用最簡潔的話寫一篇自傳。博士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成。正在大家凝神思考之時,有位神情沮喪的青年,很快就把自傳寫好了交給巴爾肯。自傳是三個標點符號:

——(破折號)

!(感歎號)

。(句號)

這是什麼意思呢?青年是這樣解釋的:一陣子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歎(“!”),到頭來隻好完蛋(“。”)。

巴爾肯給這個自傳寫了一個評語,也隻有三個標點符號:、(頓號)……(省略號)?(問號)

巴爾肯對此解釋說:青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小站(“、”),道路漫長,前途無量(“……”),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巴爾肯的標點是對這位青年的鼓勵。

大家看,兩人的標點是多麼的含蓄而又意味深長,感人肺腑,充分發揮了標點的作用。

妙用文字法

(一)

早些時候,大音樂家貝多芬非常崇拜拿破侖·波拿巴。1804年春天,他的《第三交響樂》完成後,他親自在上麵寫上了“波拿巴”的名字。意思是這部樂曲是以拿破侖為題材,同時也是獻給拿破侖的。他還打算通過法國駐維也納大使把樂譜送給拿破侖本人。

不久,貝多芬聽到了拿破侖已經把法蘭西共和國改為帝國和自稱皇帝的消息,他氣得渾身發抖,高聲罵道:“凡夫俗子!暴君!”他走到桌前,把樂譜的封麵撕得粉碎,然後揮筆改了一個標題:“英雄交響樂……紀念一個偉人的遺跡。”直到現在,全世界人民仍然非常喜愛和熟悉《英雄交響樂》。

像這樣一種巧妙地利用文字達到某一目的的動腦方法就叫做文字妙用法。古今中外,善於巧妙運用文字來解決問題的不乏其人。請看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