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果看準了的、值得發揮的事物,一定要努力去做,不能怕失敗,也不能淺嚐輒止,應該大力挖掘,發揮出最佳優勢。
1880年,一家法國公司承包了建造一條貫穿巴拿馬的水道。起初,他們信心十足,但是在挖掘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錢也花光了,他們不得不放棄了這一工程。
隨著國際貿易的日益擴大,美國也急著想建造一條運河橫穿美洲大陸,但不是在巴拿馬,而是在尼加拉瓜。關於運河地點的問題,國會幾經爭論,到1902年春,議員們已經準備批準尼加拉瓜工程了。
布諾·瓦列拉是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認為,如果不繼續承建巴拿馬運河,將是一大損失。他決心單槍匹馬地改變國會的意見。他記得僅在幾年前,尼加拉瓜曾發行過一張印有尼加拉瓜莫莫通博火山的郵票,莫莫通博是一座著名的火山,正巧坐落在動議中的運河線附近。據說這是座死火山,但郵政部門為了美化郵票,在設計時火山上畫出了一縷繚繞的煙環,形同活火山一樣。布諾·瓦列拉匆匆跑遍了華盛頓,設法找到了90張這樣的郵票。第二天早晨,國會每一位議員的桌上都出現了一個信封,裏麵有一張郵票和布諾·瓦列拉的附言:“尼加拉瓜莫莫通博火山活動的官方見證。”
瓦列拉的舉動對具有商業頭腦的美國人震動很大,他們改變了主意,決定投票讚成接過尚未過期的法國合同,建造穿越巴拿馬的運河。
瓦列拉的勝利,主要是由於他善於找到改變國會決定的突破口,並借以發揮使國會放棄原先的主意。在這一過程中,雖然他看到了建造巴拿馬運河的好處,但要改變國會的主意還是比較困難的,於是他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困難,終於找到了突破口並大加發揮,終於獲得了成功。
一分為二法
(一)
有一次,在野外練習臥倒動作,戰士顧蘭康因接受能力差,掌握不住要領。郭興福就一遍一遍地給他講要領,做示範,翻來覆去地教了好幾遍,可是顧蘭康還是沒有學會。有的戰士在一旁不耐煩了,向郭興福建議:“對顧蘭康應該批評!”
郭興福說:“不對,每個革命軍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而不願意做錯。你們看,顧蘭康雖然沒有學會,但他練兵的熱情卻很高,他沒有學會多著急呀!”
在講解時,郭興福出乎大家意料地說:“今天應該表揚顧蘭康。你們看,他雖然沒有學會動作,卻累得滿頭大汗,別人休息了他不休息,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顧蘭康本來在等著挨批評,當他聽到郭興福這麼一表揚,馬上從隊裏向前跨出一步,激動地說:“連長,我保證練好這個動作,等我練好了你再表揚!”接著,他又去練習臥倒動作,經過苦練,終於練好了。
郭興福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一分為二法。一分為二就是要求人們看問題,既要看正麵,又要看反麵;既要看優點,又要看缺點;既要看成績,又要看差距。一分為二是人們思考問題必須遵守的一條重要法則。
就是對待自己,也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這樣才能克服缺點,不斷前進,否則就會摔跤。比如有個戰士,他對這方麵的體會很深,他說:“入伍第一年,我感到部隊裏一切都很新鮮,自己心滿意足。因此我工作積極認真,很快掌握了專業技術,並正式參加戰勤值班,年終被評為優秀戰士。”
他接著說:“但是,當時由於我對自己缺乏一分為二的觀點,有了進步受到表揚後就自滿起來了。認為保持優秀戰士沒啥難處,自己基礎好,在學校裏就是三好學生,入伍第一年就評上了優秀戰士,今後也不會有問題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不僅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而且對自己的要求也放鬆了。當工作質量下降,同誌們給我提出批評的時候,我不但不承認自己的缺點,反而認為是同誌們吹毛求疵,找我的麻煩。這樣,缺點便一天天多起來了,到年終總評時,‘優秀’就被評掉了。
“經過總評,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於是我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規矩——自己受一次批評,就鼓一次勁;受一次表揚,就找一次缺點;別人受一次表揚,自己就找一次差距;別人受一次批評,自己就接受一次教訓。虛心向先進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在年終時我又被評上了優秀戰士。‘吃一塹,長一智’。經過一次波折,使我認識到——對自己必須一分為二,隻有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二)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一分為二地思考問題呢?
第一,要加強自己的世界觀的改造,要去掉頭腦中的自私與傲慢。因為自私會妨害人們的視線,傲慢看不到與別人的差距,不會也不願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第二,一分為二不是抽象的,要時時刻刻、事事處處地加以應用,並形成一種認識事物的習慣,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否則很容易犯錯誤,或者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有個國王的果園裏種滿了櫻桃樹。到了夏天,各種鳥都飛來了。饞嘴的麻雀吃了幾顆櫻桃,國王見了很生氣,就下令讓衛士日夜守護,不準鳥落在樹上。有個忠實的大臣向國王進言:“鳥是果樹的醫生,沒有了鳥,這些樹將來會死掉的。”國王不信,繼續讓衛士們看護果樹。衛士們趕跑了所有的鳥,隻有蝴蝶和蛾子在樹上飛來飛去。結果,櫻桃樹上爬滿了蟲子,樹枝被咬出了小洞,風一吹就折斷了……當國王想把鳥再放進果園時,果樹都已經枯死了。
比較取優法
(一)
傳說,尼泊爾王國的國王蘇裏曼年老時,有一個聖者來見他,送給他一罐活命水,並說:“陛下,你若喝了這罐活命水,就能長生不老。”
老國王很聰明,也很小心,想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於是,他下令將經過王宮的頭三個人帶來見他。不一會兒,一個著名的軍人、一個富商和一個農民來到他麵前。國王便問他們三人同樣的問題:“請你告訴我,我喝了這活命水會幸福嗎?”
軍人答道:“會的,您可以活一千年,征服整個大地,難道這不是無比的幸福嗎?”接著富商也回答說:“會的,您要活一千年,每年都增加財富,看到自己的財富不斷增加這不是很幸福嗎?”輪到農民說時,他擔心地對國王說:“他們隻對您說了為什麼會幸福的道理,但沒有告訴您不會幸福的道理。試想,您若喝了活命水,獲得了永生,而您的妻子、兒女以及朋友們都一個個在您麵前死去,您會幸福嗎?”最終,國王信服了農民的話,沒有喝那罐活命水。
麵對一罐活命水,蘇裏曼國王沒有馬上決定喝還是不喝,而是先聽取了軍人、富商和農民的不同意見,既想到了喝下去的好處,又想到了不利的一麵,然後做出了選擇。他的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叫做比較取優法。比較取優法就是遇事善於把正麵與反麵進行對比,好的和差的進行對比的一種考慮問題的方法。
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鄉張寶莊曾三次立碑。
第一塊石碑,立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碑文寫道:“民無水火不能生活,水之所關大矣哉!此地缺水,耕田而食不能鑿井而飲,一村苦之。公議按畝輸錢攤工,就素積水舊坑廣而深之,不數月工遂告成。”
工雖告成,水卻不多。因此,“公議立規”的第一條,便是“如有私飲牲畜者,罰白銀10兩入官濟貧。”
第二塊碑立於1947年。碑文記錄了重修東坑的曆史:“吾村曆來缺水,民眾生命皆賴此坑滋養……遂公舉徐學坤等為發起人,集資聚工,修理完成,特此勒石,以為後人記。”
一個靠雨季積水蓄水的小小東坑,立下了兩塊石碑,記下了張寶莊人缺水的艱辛和盼水的急切心情。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投資在張寶莊的土地上打井,無奈地下無水,後來修渠引水,又沒成功。
1989年4月,由區裏撥款3萬元,鄉裏給1萬元,村裏拿1萬元,一個“借地打井”的引水方案又開始實施了!這項工程是在15公裏外的土地上打井,然後將水通過地下管道送到地平麵比水井高45米的張寶莊。同時,還重修了容水7600立方米的東坑。水送來了,滿滿蕩蕩,清澈秀明。盼水治水的張寶莊人,要求村委會再立一塊碑,記下共產黨的恩情。
事情反映到鄉黨委,又彙報到區委,區委書記趙政民卻不同意。他說,解決山區人民吃水困難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山亭區1985年以來,雖然已經解決了300多個村莊近12萬人的吃水問題,但目前還有2萬多人吃水困難。他強調,要用多為人民辦好事的實際行動,把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豐碑,樹立在人民心中!
第二年春播開始後,張寶莊人享受到了有水吃、有水澆地的歡樂。飲水思源,張寶莊人實在難以放下立碑道情的心願。4月26日,72歲的老農徐廣甲在水池邊攔住了村主任徐存增,鄭重地說:“封建社會立碑,國民黨時期立碑,記的都是治水,卻沒讓咱吃上水。隻有共產黨真正給咱送來了幸福水。這碑,一定得立!”
張寶莊的黨支部會議召開了,村委會召開了,一個代表全村人民意願的決議形成了。一個月後,張寶莊的第三塊石碑,在清澈碧綠的水池連立了起來。碑上寫著:“清清泉水爬山坡,酷似蜜漿潤心窩。帝王老蔣不為眾,是黨送水給俺喝。”一池三碑,通過比較,人民對共產黨的愛戴之情躍然碑上。張寶莊的人們正是運用了對比取優法來動腦,把飲水思源之情表現得恰到好處。
(二)
那麼,怎樣使用這種動腦方法呢?
(1)要善於選擇可供比較的事物,必要時可以聽聽別人的意見,防止因自身視野的狹窄而不能全麵把握事情的是非、好壞、功過等。
(2)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必須在同一個標準下進行比較。如果不是用同一個標準,就沒有可比性,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金秋十月的一天,上海冠生園食品聯合總公司的一位經理同《新民晚報》、《新聞報》兩位記者來到揚州糖果二廠。沒等坐定,他們便捧出質量最差的“揚州糖果二廠牛皮糖”,責問廠領導:“你們吃吃看,這種牛皮糖雜質如此之多,人吃了不鬧病才怪呢!太坑人了!”
廠長杜大順立即抓起這些“牛皮糖”,看了看,一眼便認出這是假冒貨,上麵既沒有“綠葉牌”的商標,也沒有出廠日期,便心平氣和地對來人說:“同誌,別著急,請你們嚐嚐我們正在生產的標有‘綠葉牌’的牛皮糖。”大家嚐完以後,個個翹起大拇指連連稱讚,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們說:“咱們專程找到貴廠,是來向你們反映情況,弄清這種劣質牛皮糖到底是不是貴廠生產的?誰知兩相一對照,便真相大白了,原來上海有一批假冒偽劣牛皮糖在作怪。”
接著,杜廠長笑著對三位客人說:“你們的到來對我廠確保產品質量大有好處,你們經銷單位和記者對偽劣牛皮糖充斥市場非常氣憤,同樣也給我廠敲了警鍾。”隨之,這位經理與該廠簽訂了120噸牛皮糖的銷售合同。上海的兩位記者返回上海後,不但沒有寫批評該廠的稿件,還發表了該廠《講究質量、講究信譽》的稿件。
揚州糖果二廠的做法所以能說服人,就在於在同一標準下進行真偽兩種牛皮糖的對比,不識貨,貨比貨嘛。這樣,事情自然有了優劣之分,水落石出,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