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幹部對花生的順利成長的分析,所使用的思考方法就是剖析矛盾法。矛盾普遍存在,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所謂剖析矛盾法就是剖析事物間的矛盾、確定主要矛盾重點突破、找出解決這種矛盾的辦法來的一種動腦方法。
(二)
那麼,剖析矛盾法的運用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分析矛盾的類型,確定關鍵矛盾。
世界上的矛盾無限多,類型也很多。如有客觀矛盾與主觀矛盾,有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單一性矛盾和複雜性矛盾。在解決矛盾的時候,首先要區分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矛盾,因為各種矛盾解決的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不首先搞清它的性質和類型,就不可能采取正確、合適的解決矛盾的方法。比如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它們的性質不一樣,解決的方法就不可能一樣。對抗性矛盾的基本特點是矛盾雙方根本對立,不可相容,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表現為激烈的衝突,雙方鬥爭的結果是以一方失敗而告終;而非對抗性矛盾則完全不同,它們不是根本對立的矛盾,矛盾雙方可以互相協商解決。其次解決矛盾前還必須確定誰是主要的、關鍵的矛盾,以便於騰出精力進行重點突破,這樣可以取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時候,有一位宰相乘船去江南,船被一座大橋擋住了,船比橋洞高出5公分。怎麼辦呢?拆橋令萬民痛斥,鋸船有失宰相的臉麵。宰相急得束手無策。
這時,岸上有個漁童說:“我有法子。”宰相請他上了船。漁童說:“隻要宰相用船把岸上逃荒的老百姓帶上一程,船就可以過橋了。”宰相隻好依他說的,讓那一群百姓上了船。果然,船得以從橋下順利地駛過了。
宰相之所以想不出最省事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因為他沒有抓住船與橋之間的主要矛盾,隻看到了船高與橋低這一對表麵性的次要矛盾。聰明的漁童通過動腦,發現船不得過橋的主要原因是宰相船上人少吃水淺,若要船過隻要請逃荒人上船增加重量讓船下沉些,就可以順利駛過橋去了。這裏,漁童正是通過剖析矛盾抓住了橋低與船吃水淺這一對主要矛盾來解決問題的。
第二,對各類不同矛盾中的各種特性,必須具體分析。
毛澤東同誌說過:“不論研究任何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不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就不能正確地解決任何矛盾。
有一個戰士在日記中曾經這樣寫道:“有一次,我們班進行戰術訓練,有幾個同誌動作不認真,當時我也不加分析,認為都是怕苦,就集合起來批評一頓,並講了一些大道理。可不僅沒有收到好效果,反而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說我不了解情況亂下結論。當晚開班務會時,給我提了很多意見。原來三個動作不認真的同誌,情況不一樣,隻有一個確實怕苦。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主觀主義的毛病。第二天,我把自己多餘的鞋給了那鞋底磨破了的戰士;我對那個腳疼的戰士不僅沒批評,還表揚了他帶病堅持訓練;我還和那個怕苦的同誌談了話,講明了戰術訓練的重要性。結果,大家的動作都很認真了。以後,我就經常注意根據班裏的每個同誌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幫助教育每一個人,因而不斷收到良好的效果,人人心情舒暢,同誌們之間的團結友愛也更好了。”
這一段話具體地說明了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調查取證法
(一)
包拯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善於動腦筋,讀書非常用功,決心長大做個為民辦事的好官。姐姐說:“做官要審案,你行嗎?”小包拯說:“隻要辦事公正,一定能審好案的。”姐姐笑著說:“明天,我就讓你審一樁案子。”
第二天,姐姐和妹妹悄悄分吃了一個雞蛋,她們讓小包拯查出雞蛋是誰吃的。小包拯請家裏八個人一起圍著桌子坐下來,他端來八碗水,叫每人漱一下口再吐進碗裏。他發現姐姐吐出的水是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並不馬上說破,又繼續查看,後來發現妹妹吐出的水裏也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這時,小包拯踱著官步,打著官腔說:“本官查明姐姐和妹妹吐出的水裏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事實證明這個蛋是姐姐和妹妹兩人分吃的。”大家一聽都樂了,同時又讚揚小包拯辦案講究真憑實據,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像小包拯這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真憑實據讓人心服口服的這種動腦方法叫做調查取證法。這是一種最能讓人信服的一種解決問題的動腦方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科研、偵破等領域內經常被運用。
嘉靖年間,最得世宗皇帝寵愛的張妃,有一天忽然感到下身疼痛,周身發熱畏寒。世宗皇帝焦急萬分,忙召太醫進宮,為張妃治病。
太醫院的太醫聽說要為張妃治病,一個個心裏急得像貓抓心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醫生給人治病,講的是“望、聞、問、切”四字,可那時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的女眷,都是金屋藏嬌,除自己的親人外,任何男子連多望一眼都犯大忌,何況王妃呢!那時候,凡是王公大臣的女眷生病,太醫隻聽來人訴說病情便開方用藥。今日世宗皇帝宣太醫進宮,看來張妃病得不輕。
太醫院院判李鶴年,硬著頭皮進了宮。世宗皇帝讓一貼身宮女代訴了張妃的病情。李鶴年仔細詢問了宮女,斷定張妃患的是臀部生癰之症。他推測癰毒初生,還沒有成膿,就寫了荊防敗毒散一方,作為內服,又開出膏藥一張作為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