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 / 3)

用藥以後,張妃發熱畏寒的症狀消失,可腫痛卻反而加重。李鶴年又開“仙方活命飲”一劑,但仍不見效。看來,隻有用刀割除癰疽了。可是,病人連麵都不能見,又怎麼開刀呢?李鶴年隻好開出代刀散一方。

一般說,服用了代刀散,癰疽不破即潰。哪知張妃服過此方後,患處紅腫更加凸出,就是不破不潰。一個金枝玉葉的王妃娘娘,被折磨得坐也不是,睡也不是,整天不是唉聲歎氣,就是哭哭啼啼。世宗皇帝龍心不安,責備太醫無能,撤了李鶴年的太醫院院判的官職。

這天,蘄州富順王朱厚焜進宮,奏稟世宗皇帝說:“啟奏陛下,要醫治貴妃的病,非蘄州李時珍不可!”世宗皇帝聽了,連忙派人星夜趕往蘄州,召李時珍進宮。

李進珍來到京城,先拜訪了各位太醫,認為院判李鶴年用藥得當,無一絲差錯。他想:看來張妃的癰毒深伏,如不用利刀割破,恐一時難以潰散。可眼下連張妃的麵部都不能見,怎麼個割法?何況又是生在臀部,李時珍想來想去,覺得很為難。

夜裏,李時珍為張妃的病犯愁,怎麼也睡不著。他披衣起來,打開房門,來到院子裏吹風。院子裏有一張坐椅,他隨意坐下。這一坐,隻覺得底下有個硬物。順手摸去,原來是把扇子,扇柄正好頂住會陰穴。李時珍靈機一動,高興地叫起來:“辦法有了,辦法有了!”

第二天一早,李時珍取出一條長帶,吩咐張妃的貼身宮女用長帶量一量張妃的身上,並交代務必從頭頂量到足底,度量要正確。宮女接過帶子,將張妃的身長仔細量過以後,做好記號,把帶子交給了李時珍。

李時珍按照尺寸給張妃做了一把椅子。椅子做好後,李時珍從膳食房取來十多斤白麵粉,鋪在上麵。由於四周有椅圍擋住,麵粉不會外溢。李時珍將麵粉撫平,叫人把椅子抬進張妃的寢宮,並吩咐宮女,一定要張妃脫去下衣輕輕坐下去,再慢慢起來,不可挪動,然後把椅子小心地抬出來。宮女按照吩咐,把椅子抬進了張妃的寢宮。

張妃自生癰以來,沒舒舒服服地坐過一刻。今日見宮女們抬進一把特製椅子,椅子上麵還鋪有柔軟的麵粉,就毫無顧忌地按照吩咐,脫掉下衣,坐了上去。這麵粉十分涼爽,坐上去後疼痛似乎減輕了幾分。坐過以後,宮女們把椅子抬了出來。李時珍朝椅子上的印模一看,就知正中那塊麵粉凹陷之處,就是張妃的患癰腫的大小和高度。於是,他叫眾人避開,將一把二寸長的尖刀,固定在麵粉凹陷下麵的坐板上,倒出麵粉重新鋪平椅板,讓麵粉隱沒這尖刀向上的鋒刃。然後他喊來宮女,吩咐抬進張妃的寢宮後讓張妃如上次那般坐下。

張妃依宮女的話,往椅子上坐去。她剛一落坐,就“哎呀”一聲又站了起來,口中大叫道:“痛死我了!”這時再見那癰腫早已破裂,膿血淋漓,汙了椅子上潔白的麵粉。過了數日,張妃的病全好了。

張妃的癰腫,不給人看是不可能開刀的。可是李時珍卻用調查取證法一步步摸清了張妃的癰腫的位置、大小及高度,從而出人意料地準確地為張妃開了刀。可見,李時珍確確實實是認真動了腦筋的。

(二)

那麼,我們在使用這一方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調查取證必須要深入實際取得第一手材料而不是間接的、轉手的材料,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問題,有助於針對性地提出對策。

第二,調查獲取證據必須詳實而豐富,不能以偏概全,一旦遺漏重要證據就很可能出錯,說明問題時就不會再有說服力了。

一天,某郵局的營業大廳裏發生了一件竊案:一位老人丟了5張100元的錢。據他回憶說,去辦事的時候曾與兩人相撞,但沒留意。當時,在郵局大廳裏的隻有六個人,還沒來得及走。警長詢問在場的六個人,他們都主動配合檢查,經檢查他們身上確實沒有那500元錢。那麼,錢到哪裏去了呢?警長決定讓六個人離去,但必須留下各自的地址和身份證號碼。第二天,警長來了個“人贓並獲”,抓住了盜竊老人500元錢的罪犯。

原來,警長想:沒有證據,六個人誰也不會承認,但他們都是來郵局寄信的,很可能竊賊當時已將贓款用信寄回自己家去了。第二天,他派人等候在六個人的家中,等郵差送信來時,他們和收信人一起當場打開信封,自然此案就能告破。

這位警長也是巧妙地運用了調查取證法來破案的。空口無憑,隻有取得證據,在鐵的事實麵前,盜賊就無法抵賴了。他並沒有單聽老人一麵之詞,也沒有輕信六人的口頭保證,而是在檢查時沒有獲得證據後,擴大了調查的範圍,沒有漏掉“郵寄回家”這個重要環節,終於取得了第一手的犯罪證據而破了案。後記

《中華少年智慧故事金典》是一套展現中華曆代有為少年機智靈活的頭腦、鍥而不舍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純潔的品德的通俗故事性讀物,對廣大少年朋友了解曆史、增進知識、開闊思維、樹立榜樣、增長智慧有著積極的教育與啟迪作用。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了教育界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與悉心指導,延邊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石興利及崔宏圖、王金平、李亞傑、鄭鳳芝老師也提出了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借鑒並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致以萬分感謝的同時,謹表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在見書後及時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編者

二〇〇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