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夏侯榮過目不忘

夏侯榮,字幼權,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小兒子。

據史記載,夏侯榮從小聰明敏慧,父母甚是喜愛。他三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讀書;到四五歲時,已熟知詩、書、禮、樂;剛剛七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他讀書十分刻苦,也十分認真,興趣很廣泛,對文學、史書、兵法等都非常喜歡。他還有一種奇才,就是日讀千言,過目不忘。開始,他的母親將夏侯榮過目不忘之能告訴了夏侯淵,夏侯淵深知兒子聰明過人,但對他能過目不忘,半信半疑。

這一日,夏侯淵退朝,回到家中,見兒子正讀《孫子兵法》,順口問道:“你小小年紀,讀兵書有什麼用?”

夏侯榮瞪大眼睛回答:“好和您一塊出兵打仗呀!”

夏侯淵說:“那是長大以後的事,現在就你這個年齡,應該先讀一些經典著作,長大後再學兵法才是。”

夏侯榮見父親如此說,不由道:“您讀兵法時不是也隻有七八歲麼?況且,對於經書,我已熟知,現如不讀兵法,等隨您打仗時再學不就晚了麼?”

夏侯淵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便想測驗一下,以檢驗他過目不忘的本領是否真的,遂說道:“好。可是你讀兵法,能記得住嗎?”

夏侯榮回答說:“記得住。父親如不信,可當場測試嘛!如記不住,我不讀便是。”

於是,夏侯淵拿過兵法,撿夏侯榮已經看過的讓其複誦,夏侯榮遵命複誦,竟一字不差。

僅此一舉,夏侯榮“誦書日千言,經目概識之”的名聲便傳遍了京師。

魏文帝曹丕聽說後,大為震驚,他不信天下真有如此“過目不忘”的奇童。

這一日,曹丕散朝之前,令人將早已挑選好的名士百餘人傳到殿中,由書記官記錄每個人的姓名、年齡、職業及其家庭住址。在記錄時,曹丕讓夏侯榮在旁邊逐一過目。爾後,把人的前後順序打亂,再次讓夏侯榮逐一辨認,說出每個人的姓名、年齡、職業和家庭住址,書記官拿著記錄本當場對照。結果,夏侯榮沒有一項說錯的。文帝這才深信不疑,滿朝文武官員及一百多位名士,也都讚歎不已。

從此,夏侯榮便被批準隨父征戰。在征戰中,夏侯榮不僅謀略多出,而且作戰十分勇敢。

有一次,夏侯淵去漢中打仗,不慎兵敗,帶兵突圍逃走,夏侯榮發現還有兩人未突出重圍,便掉回馬頭,前去營救。左右對他說:“不要管那麼多了,趕快逃吧!”夏侯榮卻拒絕說:“我是主將的兒子,看著兩位屬下身陷敵中而不去拚死相救,義字何在?”言畢,雙腿一夾,衝入敵營,奮力廝殺,最後終因寡不敵眾,戰死陣中。

當時,夏侯榮年僅十三歲。

釋道安夜誦經書

釋道安,原名衛道安,生於公元312年,常山扶柳(今河北正定)人。他自幼聰明過人,加之父親精通儒學,故五歲時就開始學習經書,到七歲時,已讀完了《詩》、《書》、《禮》、《易》,父母很是喜歡。

就在他學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了,他生活無著,由他一個姓孔的表兄收養家中。表兄家中人口多,收入少,經濟也不寬裕。然而見他是個讀書的苗子,寧可節衣縮食,也要供他繼續讀書。後來他見表兄家中實在困難,無力再供他讀書,便到寺院出了家,時年隻有12歲,改名為釋道安。在寺院中,他年齡最小,是一個小和尚。

釋道安剛到寺院時,由於年齡小,並未引起師傅的注意,也不傳授他經書,隻讓他幹些體力活。每日清早,讓他下地種田,農閑的時候,讓他上山砍柴。釋道安無論幹什麼,都十分認真,一絲不苟。他以為,自己幹活勤快些,表現得好些,定能引起師傅重視,早些傳授經書。可是,一晃半年過去,師傅沒有傳授經書的意思。一年過去,師傅仍不提傳授經書的事。釋道安沉不住氣了,便悄悄問比他早來的弟子說:“師傅何時傳授我經書呢?”

比他早來的弟子道:“你隻幹了一年活,就想學經書呀?做夢去吧!寺裏有規定,新來出家的,都必須先幹三年雜務。幹得好的,師傅高興了,傳授經書;幹得不好的,師傅不滿意,十年也不一定能傳授經書。”

釋道安心想,寺裏的規定,是誰也破不了的。三年就三年吧。於是,他又默默地幹了起來。不過,他是喜歡讀書的,一天不讀書,他就好像丟了魂似的。所以,從分配他幹體力活那天開始,他就一直沒丟下書。師傅不給經書,他就繼續讀史書,先後讀完了《左傳》、《春秋》、《史記》和《漢書》等幾十本經典著作。

三年終於過去了。這天傍晚,釋道安幹完活,收工回到寺中,洗過臉,吃過飯,來到禪房,見師傅正在閉目打坐,便跪在了地上說:“弟子道安參見師傅!”

師傅連眼也不睜地問道:“有什麼事麼?”

釋道安道:“弟子來寺已經三年,請師傅傳授經書!”

師傅這才記起了全寺中這位年齡最小的弟子,於是睜開眼,順手從身邊拿過一本叫做《辨意經》的書,遞給他說:“拿去看吧。不過,看經書可不能誤了幹活呀!”

釋道安接過經書,回去後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第二天一早,釋道安帶著經書下地幹活,利用休息時間看完了剩下的幾頁。晚上收工回來,洗過臉,吃過飯,又來到禪房,跪在地上說:“師傅,《辨意經》我已經讀完了,請師傅給我換一本吧!”

師傅一聽,大怒道:“胡說,昨天晚上才拿回去的,怎麼一天就讀完了呢?你現在就背給我聽,如有不實,定罰你再幹三年活!”

釋道安並沒被師傅的震怒所嚇倒,而是從容不迫地把一本五千餘字的《辨意經》一字不漏地背了下來。

師傅聽後大吃一驚,但沒有說什麼,便又給了他一本《成具光明經》。這本書,不但字數比上本多,近萬字,而且在內容上也比上本難懂得多。他之所以要挑選這本書給釋道安,是想檢驗一下他這個小弟子的天分到底有多高。他萬萬沒有想到,釋道安拿回這本書後,讀起來更加覺得內容新奇,也感到更加解渴,讀得也更加有興趣。結果,一本近萬字的《成具光明經》,在不影響幹活的情況下,他又一天讀完了。第二傍晚,釋道安洗過臉,吃過飯,來到禪房,參見師傅。這次師傅未待釋道安開口,便笑吟吟地問道:“道安,你又讀完了麼?”

釋道安說:“是的,師傅,弟子又讀完了,請師傅檢查。”

師傅拿過經書,讓其背誦,釋道安竟把這部經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師傅高興極了,他為自己得到一個如此才華出眾的弟子而高興。他當即站起身來,對釋道安說:“孩子,走,我領你去一個地方!”

隨後,師傅拉了釋道安的手,來到藏經室,把鎖著的經書櫥全部打開,指著所有的經書說:“從今天開始,這些經書你可隨意挑選去讀,你是我諸弟子中第一個有權來此房隨意挑選經書的!”

從此,師傅再不讓他去幹雜活了,而讓他專攻經書。釋道安則像魚入大海,如饑似渴地在經書的海洋中,盡情遨遊起來。

公元327年八月,師傅為他受了具足戒,並準許他周遊天下,到處求學。一年後,他來到鄴城,拜在佛學大師佛圖澄門下,研究佛學。後來,他又來到澤山區,和高僧竺法濟探討梵文經典。

他每到一地,都虛心求教,取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終於成為我國佛學的一代宗師。

陸瓊八歲複棋局

陸瓊,字伯玉,出生於公元537年,吳郡吳(今江蘇蘇州市)人。他是南朝梁武帝時黃門侍郎陸雲公的兒子,曾受命撰修國史,官至吏部尚書。著作有《陳書》四卷,還有文集20卷。

陸瓊的曾堂祖陸亻垂和父親陸雲公,小時候皆有神童之稱。陸瓊到五六歲時,也能識字背詩。陸瓊記憶力特別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八歲時“棋亂複局”的故事,充分顯示了他的這種才能。

南朝梁武帝很喜歡下棋,常要陸瓊的父親陸雲公與他對弈。公元545年,梁武帝命陸雲公校勘《棋品》一書。陸雲公接受任務後,便常邀一些著名的下棋高手來共同研究,一邊對弈,一邊切磋棋理。

有一天,陸雲公與來訪高手下棋,八歲的陸瓊站在一旁觀看。在下棋過程中,或許是為某步棋有了爭執,不慎扯動棋盤,結果亂了棋子。兩人想把棋局恢複,繼續對弈,可是在場的人誰也記不得原來棋子的位置,無法複局。兩人很是掃興,正準備收場。這時,站在一旁的陸瓊略想了想,對父親說:“我可以恢複原來的棋局。”陸雲公和在場的人聽了,半信半疑。陸瓊擺正棋盤,憑著記憶,把棋子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不一會兒,就擺好了。陸雲公和在場的棋藝高手,看著棋盤,計算走過的步數,證實和散亂前的棋局一樣。大家無不驚歎陸瓊的記憶力。

梁武帝蕭衍知道後,不大相信,便把陸瓊召去,讓人擺出一個棋局,令陸瓊看過;然後,再讓陸瓊到另一張桌子的棋盤上重擺。陸瓊擺畢,也是一子不差。

祖瑩將錯就錯

祖瑩,字元珍,範陽遒(今河北淶水)人。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一位著名學者,初為中書學士,北魏孝文帝時拜太學博士。東魏時期,因建議遷都鄴城有功,封文安伯。

祖瑩小的時候,有一個上學拿錯課本而將錯就錯的故事,顯示了他的聰慧和機警。

祖瑩的祖輩都是學者名士,曾在朝為官。父親祖季真,才華出眾,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巨鹿太守。

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他還是嬰兒時,便喜抓書本玩。父母從他學說話起,便開始教他識字。長到五六歲時,父母已要限製他的學習時間,否則,他會廢寢忘食,累壞身體。據說,母親為了讓他早點休息,早早便把油燈拿走。小祖瑩便在全家人入睡以後,再偷偷起來把爐火捅旺,借著炭火的亮光讀書。父親為此與他長談數次,告訴他做大事也要好身體的道理,小祖瑩才開始注意勞逸結合。到八歲時,他已熟讀詩書,能夠寫出文句漂亮的文章來了。祖瑩“將錯就錯”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有一天晚上,小祖瑩讀書過晚,第二天醒來遲了。他怕趕不及上課,早飯也顧不上吃,匆匆拿上書本,就跑去上學。

這天,老師講《尚書》,小祖瑩拿出自己的書本一看,頓時傻了眼,原來他錯拿了《曲禮》。偏偏事有湊巧,老師講課之前,竟點名要祖瑩先把課文朗讀一遍。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他帶錯了書,現見老師點名讓他朗讀,不禁為他擔心起來,悄悄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襟,示意讓他換過自己遞給他的《尚書》。隻見小祖瑩並不驚慌,沒有理睬同桌的好意,而是手拿《曲禮》,口中卻從容不迫地念出《尚書》的內容來。念完三篇課文,老師表揚他一字不漏,還稱讚他讀出了原文表達的感情。

祖瑩手拿《曲禮》背誦《尚書》,當時隻有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下課後,李孝怡忍耐不住對小祖瑩佩服的心情,便向老師和同學說明了此事。老師和同學聽了都驚得目瞪口呆。

中書監高允聽說這件事後,發出感歎:“這孩子的才智,絕不是一般孩子所能達到的啊!”

從此,小祖瑩的名聲越來越大,12歲便為中書學士,後又以才學被孝文帝所知,召入朝中,封為太學博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鄧綏十二通經書

鄧綏是東漢和帝的皇後,以謙和忍讓與賢慧而著稱,連臨兩朝聽政而顯其才,可謂中國曆史上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

在她六歲的時候,就有一個雅號叫“女諸生”,即女秀才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小才女了。

鄧綏,原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公元80年出生在一個貴族世家。她的祖父鄧禹,是東漢的開國功臣,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太傅,晉爵高密侯;她的父親鄧訓,官為護羌校尉;她的母親陰氏,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後陰麗華的侄女。

父母的良好素質,給了她一個穎悟非凡的腦瓜;官宦家庭給予她一個優裕的環境。然而,鄧綏沒有把這些當作嬉戲遊樂的資本,而是把它變成了渴求知識的動力。

在她剛剛一周歲的那天,鄧府為她過生日,府中上下都送禮物給她,母親送給她一枝花,她抓過來扔掉了;父親送給她一塊碧玉,她又抓過來扔掉了;其他人送的東西,她連看都不看一眼,就用小手撥到一邊去了。最後,祖母給她拿來一本書,她卻抓過來翻個不停。祖母高興地說:“常言道:‘將門出虎子’,看起來我們家要‘將門出才女’了。”從此,祖母對鄧綏便另眼相看,十分喜歡,而且承擔了每天教她讀書識字的任務。

小鄧綏的確聰明,過目不忘,祖母每天教十個字,她會十個;教一百個,她能記一百個。到她四五歲的時候,祖母感到再教鄧綏已是力不從心了,索性命兒子給她請來一個家庭老師,開始教她學起《四書》、《五經》來。當鄧綏長到六歲的時候,已能誦讀史書;到十二歲時,便能熟讀《詩經》、《論語》,而且能解說微言大義。

東漢明帝時重視太學,並在南宮創辦了貴族學校,讓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等子弟入校學習。鄧綏的哥哥們借助陰氏一門的關係,得以到學校讀書。因鄧綏是女孩,不得入校學習。但她不甘心,便找來經書自學,遇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便等哥哥們下學回來後請教,她提出的一些問題,往往連哥哥們也回答不出,隻好由哥哥帶到學校問老師,然後再來給鄧綏解釋。為此,家中上上下下,都常常在開玩笑的時候叫她為“諸生”。

她的父親見她秉賦不凡,很是器重,每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先聽聽她的意見後再定。她的母親陰氏見她酷愛經書,不習女工,曾責備她說:“你一個女孩家,不學針線,專習經書,難道想做女博士麼?”鄧綏聽了,隻是一笑,不做回答。不過,為了不讓母親生氣,她便白天學女工,夜間讀經書。

鄧綏自幼不僅愛讀書,且善解人意,從不願做別人不滿意的事,也不願說別人不滿意的話。已經說過,鄧綏自從生日那天抓了一本書,祖母很是喜歡,主動教她讀書識字。後來,自從給鄧綏請了老師,祖母總覺得不能給孫女做點什麼而有些內疚。此時,鄧綏雖然隻有五歲,對祖母的心情卻體貼入微。為了不讓祖母內疚,她便主動去找祖母為自己理發。

祖母說:“孩子,我年紀大了,眼也花了,理不好,還是讓你母親去理吧!”

鄧綏卻故意撒嬌說:“我誰也不讓理,非讓祖母給我理,就是理得不好看我也高興!”祖母開心地笑了。

從此,祖母便經常給她理發。有一天,鄧綏又來讓祖母理發,祖母令侍女拿來了梳子和剪刀。祖母在這次為她理發的過程中,終因人老眼花,不慎用剪刀誤傷了她的前額,痛得她不由得一動,祖母立即停止,吃驚地問:“怎麼了,傷著肉了嗎?”

鄧綏強忍疼痛,連忙坐好說:“沒有,理吧!”

左右侍女見了,都未敢吱聲。事後,侍女們問鄧綏:“明明傷著肉了,你為什麼說沒傷著?難道你不知道痛嗎?”

鄧綏說:“並非我不知道痛,實因祖母太疼愛我,倘若我叫起疼來,祖母一定會自責難過的。所以,我寧可忍受一點皮肉之苦,也不願祖母由此而傷心啊!”

後來家人知道後,沒有不稱讚鄧綏心地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