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孔子勤奮成聖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出生時的神秘色彩
公元前551年的8月27日,一個千古流芳的人物出世了,他就是孔子。因為他一生的偉大作為不同凡響,所以後人將他的出生加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他的五世祖姓孔,世代居住在山東曲阜。孔紇在魯國任陬邑大夫,他有妻,也有小妾。妻子姓施,先後生有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妾生了個兒子,腳還有疾,是個殘廢。在那男尊女卑的時代,人們很想多要兒子。孔紇為了再要個兒子,於公元前554年,在年近六十歲的時候,又娶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妾,名叫顏徵在。顏氏過門兩年,仍未生子。他們聽說尼丘山很靈,便去求神要子。說來也巧,不久,顏氏竟然懷孕了,於公元前551年生下一個男孩。因他們迷信,認為這男孩是尼丘山的山神所賜,故取名叫丘,字為仲尼。又因當時孔紇比顏氏大幾十歲,怕人笑話,便悄悄在尼丘山下租了一所房子,讓顏氏在那裏分娩。當地人不知道他們的關係,誤認為是不正當生育,就譏笑孔丘是“野合”之種。這就是後來一些小說、戲曲往往將孔子演義成私生子的緣故。
聰明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隻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麵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拜師學琴
孔子有兩句名言,叫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天資機敏而又勤奮學習,有疑難之處能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且不以此為恥辱;如果有三人在一起,其中必然有可以教我的人。孔子之所以能知識淵博,被稱為大聖人,就是他從小虛心求教的結果。這個“深山學琴”的故事,便是他小時候虛心求教的一例。
孔丘家中並不富裕,大概在他七歲那年,便單獨上山砍柴了。他年齡雖小,做事非常認真,砍起柴來不知道休息,所以每天都要往家送幾趟柴,連比他大的孩子也沒有他砍的多。
這一天,他照常上山砍柴,由於附近的柴都被砍光了,他就往深山裏走去。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了一陣悅耳的琴聲。在此之前,他聽不少人彈過琴,但都不如今天的琴聲渾厚有力。渾厚的琴聲,使小孔丘忘記了砍柴,身不由己地順聲尋去。他爬過一座山梁又一座山梁,跨過一道溪澗又一道溪澗,最後在一座山梁平坦處的大鬆樹下,發現一位老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彈琴。孔丘知道,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做某件事的時候,最不願意別人去打攪。於是,他躡手躡腳地來到老人背後,慢慢地坐在地上,側耳靜聽老人彈琴。老人彈完一曲停了下來,孔丘仍然閉著眼睛,似入仙山夢境。其實,這老人早就發現了孔丘,隻是沒去理睬他。現在回頭看見他那種如醉如癡的神態,會心地一笑,然後攜琴而去。當孔丘睜開眼時,不見了彈琴老人,他以為老人是被自己打攪了才走的,心中很感內疚。
第二天,孔丘照樣上山砍柴,又聽到了琴聲,他不忍心再去打攪老人,告誡自己不要去。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又鬼使神差地來到老人背後,隻不過怕老人發現,坐得遠了點而已。當他又進入仙境的時候,琴聲沒了,睜眼一看,老人又不見了。他更感內疚。
第三天,孔丘又上山砍柴,這次,他下決心再不去打攪老人了。可過了一會兒,他還是被那動聽的琴聲吸引住了,身不由己地再次向老人彈琴的方向走去。不過,這次他坐的地方離老人更遠了,為怕老人發現,還讓一棵大樹擋住。可是,他剛坐下來,就聽老人停下彈琴,頭也不回地對他說:“過來吧,別躲藏了,我早就看到你了。”
孔丘膽怯地走到老人身邊,對老人道歉說:“老人家,對不起,打攪您了,並不是我有意這麼做,是您的琴聲太好聽了,我情不自禁地就來了。您老別生氣,我下決心今後不來打攪您。”
老人見他那副傷心難過、認真內疚的樣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然後問孔丘說:“孩子,你叫什麼名字?上學沒有?怎麼上這裏來了?”
孔丘說:“我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今年七歲。我三歲喪父,哥哥腿有殘疾,家境貧寒,無力供我上學,白天上山砍柴,晚上跟著母親讀書寫字,所以對史書也略知一二。
老人聽了,不禁歎道:“好一個聰明的孩子!”
隨後,老人又問孔丘讀了些什麼書,並從書的內容中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孔丘回答,孔丘對答如流。老人見孔丘如此聰慧過人,十分喜歡,又問道:“你喜歡學琴麼?”
孔丘說:“母親說過,‘六藝’是立身之本,琴為樂,是六藝之一。我很想學,但我買不起琴,也請不起老師,隻好聽,不能彈,不過,因我聽的多了,也能知其意境。”
老人一聽,心有所動,對孔丘說:“既如此,我教你學琴好嗎?”
孔丘聞言,大喜過望,立即跪地便拜說:“承蒙恩師見愛,收我為徒,我一定勤奮刻苦,決不負恩師厚望。”
自此,孔丘便一邊砍柴,一邊跟老人學琴。
孔丘學琴也確實刻苦。他每日既不誤砍柴,又堅持練琴,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不管是三九嚴寒,還是冰雪蓋地,沒有一天不按時彈琴。他廢寢忘食,精益求精。手指磨破了,用布包一下接著彈,一個音符記不住,就夜以繼日地彈,加之他天資過人,一點就會,所以琴藝提高得驚人。轉眼兩年過去,孔子琴藝諳熟。
此後,他又不斷摸索創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琴藝逐漸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人在形容他的琴聲時說:“似行雲流水,像百鳥齊鳴,風聽了不吹,鳥聽了不飛,能繞梁三日而不退。”他終於成為春秋時期一位有名的鼓琴大師。
自演禮儀
孔丘九歲那年冬至,是魯國舉行郊祭活動的日子。據說,這種郊祭,就是祭祀天地,能使國家一年四季祥和。因此,上至國君,下到臣僚,都要參加,連周圍幾十裏的民眾也都自動前往祈禱。這一天,孔丘和哥哥孟皮經母親同意後,也隨人流去看熱鬧。
看熱鬧的人很多,人山人海。孔丘個兒小,在後邊看不見,拉著哥哥從人縫中拚命往裏擠,一直擠到了祭祀台的前邊。由於他們兩個是小孩,誰也沒有注意他們。這一下,孔丘可看清楚了:祭祀台上,放著接起來的一片供桌。供桌上,有整豬、整羊,上百種水果;上千個陶器裏,放著各種不同的祭品。祭品雖然繁雜,但君、臣、民的祭祀品各有定製,擺放條理有序。不一會兒,讚禮官隆重宣布:“郊祭開始!”接著,由國君到大臣,直至民眾代表,開始了祭祀。各主祭人由於身分不同,祭祀的動作也大不相同。孔丘越看越感有趣,不知不覺地竟自行模仿起來……
從此以後,周圍村鎮不管舉行什麼祭祀活動,隻要被孔丘知道了,就非要哥哥領著前去觀看不可。漸漸地,圍觀看熱鬧的人少了,但孔丘還是每場必到,因為他是有意看門道,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
後來,他的思想終於產生了飛躍。他將母親平時給的零花錢一點一點地積攢起來,到玩具攤上買了幾個小俎豆(古代祭祀時放置祭品的器物模型),用水果做成各種不同的祭品放在裏邊,然後也按各種不同定製排列;接著,他一個人,先充當讚禮官宣布祭祀開始,隨後又充當主祭人,根據不同身分,一次一次地分別模仿祭祀的各種動作。每次模仿,他都十分認真、細致,並讓哥哥在旁指點,一次模仿不像,就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哥哥認為差不多,像那麼回事了,他再模仿下一個動作。
從這一天起,每逢學習之餘,他都抽出一定時間演練禮儀。後來,哥哥嫌煩了,不再看他,孔丘便一個人練,常常入迷,忘了吃飯。
不久,孔丘自演禮儀的事讓他外祖父顏襄知道了,便來到孔丘家中問其女兒是否真有其事。
他的女兒顏徵在說:“我正為此事發愁呢!我原以為這孩子是為了好玩,可現在竟入了迷。您說該怎麼辦?”
顏襄道:“他的學業怎麼樣?”
顏徵在說:“對學業倒是沒什麼影響,他哥哥幾天學習的東西,他一天就會;隻是對禮儀如此用心,萬一精神上出了毛病就壞了。”
顏襄一聽,便將孔丘叫來,當場讓他演習禮儀。孔丘早就聽說外祖父學識淵博,更是禮儀專家,幾次要求去見外祖父,可母親總是不肯;今天見外祖父上門要看他演禮儀,心中當然高興,遂十分認真地將自己平時所學到的演習了一遍。顏襄看後,覺得孔丘有些禮儀動作很是嫻熟,不管充當什麼角色,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禁不住驚喜異常地對女兒說:“這孩子可真是奇才啊!這樣吧,讓他跟我去,我願將終生所學全部傳給他。”於是孔丘被外祖父帶走了。
一晃幾年過去,孔丘掌握了顏襄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全部禮儀知識,為後來創立儒家學說奠定了堅實基礎,最終成為揚名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成了一代聖人。
孫武明文暗武
孫武,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小名長卿,約出生於公元前534年,卒於公元前480年。孫武原不姓孫,祖籍在春秋時的陳國,陳國公子田完是他的祖先。公元前672年,陳國爆發內亂,田完避亂去齊國,做了一個管理百姓手工業的官。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官至齊國大夫。公元前526年,田書因討伐莒國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於是,田書改叫孫書。他就是孫武的祖父。
明文暗武
孫武出身武將世家,代代率軍打仗,所以家中男女老幼無不舞槍弄棒。孫武成長於這樣一個家庭,從小自然也喜歡練武帶兵。但是,他的爺爺田書卻不願讓他習武。田書認為,習武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從他的先祖田完開始,代代戎馬荷戟,衝殺疆場,雖然也得到了不少榮譽和封賞,但那都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特別是到了他這一代,兩個哥哥先後戰死,自己的七個兒子有六個為國殉難,剩下自己和小兒子孫憑仍要征戰,隻要一天不告老還鄉,生命就朝不保夕。田書還認為,曆來都是“武將安邦,文臣治國”,武將靠的是力氣,文臣靠的是嘴巴;就地位和權力而言,武將也一向不如文臣,因為武將在外征戰,往往成年累月地不能回朝,稍有風吹草動,國君就會生疑;文臣則不然,天天在朝輔佐,靠近國君,深得信賴。就此一點而言,他田氏一家,已經受了文臣不少的氣。基於上述這些經驗教訓,到了孫武這一代,又是獨根一支,田書是堅決不讓他習武了。於是,從孫武三歲起,田書就命專人向他傳授詩書禮樂,並且令所有家人從這天起,誰也不準當著孫武的麵談武、習武,要給孫武創造一個學文的良好環境。開始,孫武也的確聽話,專心學習詩書禮樂,加之他天資聰慧,一學即會,到五六歲時,不但對所學內容倒背如流,還能釋其意,田書見了,很是歡喜。但是,他學文空閑也常常習武,隻是不敢讓祖父知曉罷了。
公元前526年,齊景公準備進攻莒國,在老將田書的陪同下到校場比武選將,應選將領百餘人,唯獨田書的兒子田憑連發三箭,箭箭正中靶標紅心。景公高興地稱讚說:“真是將門出虎子啊!”田書聽了,當然也是樂滋滋的。不料,齊景公又別有用心地對田書說:“聽說你還有個小孫子,絕頂聰明,想必也很精通武藝吧!”田書笑著說:“孫子是有一個,名叫長卿,今年剛剛七歲。不過,對於武功,他是一竅不通,因為,我不讓他再走我的老路。為此,從他三歲開始,我便讓他練字學文,將來也好為大王輸送一名治國相才。”
景公聽了,心中更高興,又對田書笑著說:“那好哇,田氏家族能文武兼備,那是本王求之不得的事;不過,將門之後,如果對武功一竅不通,卻也可惜了!”誰知景公話音一落,孫武便從人群中鑽出來高聲說:“誰說將門之後對武功一竅不通啊!”田書沒想到他的孫子長卿今天也來了校場,而且如此放肆,立即大聲怒斥道:“大膽!還不與我退下!”然後急向景公謝罪說:“孫兒長卿未經大王批準,隨意插言,且不知天高地厚,信口開河,罪該萬死;這也是老夫管教不嚴之過。請大王看在臣下的麵子上,念他年幼無知,赦他無罪。”
景公微微一笑說:“田老將軍,我並沒有說要治罪呀,何言赦罪二字?相反,我倒是很喜歡他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隨後,景公又笑著對孫武說:“長卿,你過來!”
孫武經爺爺一訓,也有些怕了,先望了望爺爺的神態,然後怯生生地走到景公跟前。
景公問:“長卿,你說你會武功,那我問你,都會使什麼兵器呢?”孫武望了望爺爺,欲言又止。
景公說:“不要怕,有本王做主!”孫武這才低聲說:“隨便吧。”
景公說:“好,那你也和其他人一樣,用箭吧。”孫武點頭同意,便去取弓箭。誰料他把弓箭拿在手中,掂了掂,又放下了。
景公問道:“怎麼,拿不動嗎?”孫武搖搖頭說:“隻是輕了些。”景公聽了,心想,這孩子還真有點虎勁,遂令人抬過一套上百斤重的大弓箭。小長卿也的確夠能耐的,隻見他上前毫不費力地接過弓箭,對準靶標,拉弓拾箭,“嗖嗖嗖”連發三枝,皆中紅心,驚得文武百官無不目瞪口呆。
景公高興得拍手大笑道:“好,真乃將門虎子,名不虛傳。”然後又親切地問:“讀過兵書嗎?”孫武說:“爺爺不在的時候,偷著翻過一些他的兵書,也記住了一些。”
景公說:“說說看,都讀了哪些兵書?”孫武說:“主要是黃帝大將風後的《握奇經》和妾太公的《六韜》。”景公也熟知這兩部兵書,便立即選書中的重點部分提了幾個問題讓孫武回答。孫武對答如流,一字不差。景公聽了,驚歎不已,連聲稱讚:“奇童!奇童!真是少有的奇童。”然後轉過身來,對田書說:“田老將軍,本王恭賀你有如此出色的一個孫子,這也是齊國之福啊!今後就不要強其所難了,既習文,又學武,文武全才豈不更好?”田書連聲稱是。接著,景公又把孫武拉到身邊,摸著他的頭說:“長卿,你雖明學文,暗習武,但今日看來,你的武功勝於文才,我就賜你名叫武,名副其實嘛!你看如何?”長卿跪地說道:“謝主公。”從此,長卿就改名叫武了。
田書帶孫武回家途中,一語不發,他既為孫兒的才能驚喜,又為他明文暗武而生氣。孫武了解爺爺的心思,便向爺爺賠罪說:“請爺爺不要生氣,都是孫兒不好,不應該瞞著爺爺習武。但是,我習武並沒有丟掉學文,如果真像大王說的那樣,將來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你不高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