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龔自珍縱論天下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寫下這氣貫長虹的詩句的人,是清朝中葉的龔自珍。
龔自珍,字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為乾隆進士,父親為嘉慶進士,母親也有學問。在這樣的環境裏,少年龔自珍聰明好學,愛好十分廣泛。
中年龔自珍性格豪爽,不但喜歡談論天下大事,語出驚人,在生活上也很隨意。在當時龔自珍的狂放不羈是很出名的。一年夏天,在京城做官的龔自珍坐著一輛驢車到郊外遊玩,他看見一片芍藥花正在燦爛地開放,異常美麗,心裏非常高興。於是就叫車停下來,在花邊席地而坐,取出自帶的美酒自斟自飲。正喝得高興,有一個農民打路旁經過,龔自珍上前攔住他說道:老兄,你看這芍藥花開得多好,不要錯過了賞花的機會啊,於是不由那人分說,硬把他拉來一起喝酒。過了一會兒,龔自珍的一個朋友也從這條路上經過,龔自珍看見了,又把他也拉來喝酒。那個朋友覺得納悶,一直問龔自珍:那個穿短衫的人是誰啊?龔自珍也不回答,隻是喝酒吟詩,朋友還以為那位農民是位隱士,便也不再多問。三個人開懷暢飲,玩得非常痛快。
龔自珍在北京做官的時候,英美法等國已經開始向我國販賣鴉片。麵對“外夷”入侵的時勢,龔自珍產生了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他和林則徐、黃爵滋一起主張嚴禁鴉片;建議林則徐赴廣東禁煙,龔自珍對鴉片戰爭的發展態勢很有預見,龔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未能得到進一步實踐。
龔自珍有遠大的理想,進步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學才能,可是他沒有能夠施展自己的文學才華,卻在沉悶的環境裏掙紮。後來,在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一敗塗地,林則徐也被人誣告撤了職。龔自珍的心情就更不好了。1841年,他生重病而死,時年50歲。
譚嗣同殺身成仁
清光緒年間,北京菜市口布滿了清兵,“又要殺誰啊?”過往的行人紛紛猜測,日將近午,六輛囚車在眾多戒備森嚴的清兵押解下,從監獄向刑場駛來。“呀,這不是譚嗣同大人嗎?”有認識他的老百姓驚訝地說。這正是譚嗣同和朝廷裏主張維新變法的楊銳、劉光第、林旭、康廣仁、楊深秀六位後世稱為“維新六君子”的。“他們不都是朝裏的大官嗎?”不明就裏的老百姓不禁感到納悶。隻見囚車裏帶著一身鐐銬的譚嗣同高昂著頭,一副慷慨赴死的決絕表情。就在這一天——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等“維新六君子”在“京菜市口從容就義。
譚嗣同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父親劉繼洵是湖北巡撫,16歲就到新疆巡撫劉錦棠帳下當幕僚。劉錦棠離任,年輕的譚嗣同在之後的十年裏遊曆了新疆、直隸、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各省。在十年漫遊中,譚嗣同增長了見識,同時也深入地了解了當時中國的現狀。
中日甲午戰爭,堂堂中國卻被小小的島國日本打敗,這比被西方列強打敗更為強烈地震動了當時的士大夫和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而立之年的譚嗣同悲憤萬分,他深入地思考了當時的局勢,終於認識到中國要想擺脫被列強淩辱、宰割的命運,不能單純的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隻有從思想上進行變革,改變數千年形成的保守僵化的觀念,才能真正地走上強國之路。
當時陳寶箴、黃遵憲主政湖南,他們銳意革新,各地的維新之士紛紛來到湖南。譚嗣同也回到家鄉倡導新學,他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邀請梁啟超擔任總教習。學堂的教員都是思想開明的有識之士。
他還為《湘學新報》、《湘報》撰寫了許多倡導變法的文章。一時湖南風氣大開。
當時年輕的光緒皇帝也急切地想走強國之路,他接受了維新變法的主張,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維新詔書,從這天起發布了一係列變法的詔書:鼓勵官吏百姓向皇帝上書;民間可以自由開辦報館、學會,廢除八股文,興辦新學,派留學生出國;鼓勵民族工業等。
一位大臣舉薦了譚嗣同,他被征召進京,光緒帝聽取了譚嗣同的變法主張,十分讚賞,破格任命他為四品軍機章京,當時軍機處是清廷最重要的部門,負責全國軍政,譚嗣同和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共同參與維新變法,被稱為“軍機四卿”。當時光緒名義上已經親政,但實權依然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裏,光緒雖然發布了一係列維新變法措施,都得不到實施還引起了慈禧的震怒,準備返回紫禁城軟禁皇帝。
當時掌握兵權的將官之中,隻有袁世凱力主變法,譚嗣同請光緒召見袁世凱,並加以封賞。當天深夜譚嗣同前往袁世凱的住處,拿出光緒的密詔請求袁世凱救援。袁世凱表麵應承,回到天津後卻向榮祿告密。
譚嗣同正和梁啟超在住處謀劃營救光緒的事,忽然聽說康有為的住處被抄了,接著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的消息傳來。譚嗣同從容地對梁啟超說:“皇上我們沒救成,現在康先生我們也救不了,不過我們還是應該盡力試試,你快去日本使館,日本人欽佩康先生,通過外交途徑也許能救出康先生。”梁啟超動身去日本使館。譚嗣同找到熟悉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等人設法營救光緒,但是沒有成功。
譚嗣同到日本使館去見躲在那裏的梁啟超,把他的文章著作和幾封給家人的信交給梁啟超,梁啟超勸他一起逃往日本,譚嗣同說:“沒有人走,將來就沒有希望,沒有人死,怎麼能喚起後來人呢?現在康有為先生生死未卜,月照、西鄉(日本明洽維新時的維新派人士,一個就義,一個流亡,後來終於完成維新)你我分擔了吧。”日本使館的人也極力勸他到日本去,譚嗣同不同意,他們又苦苦地勸了好幾次,譚嗣同大義凜然地說:“各國變法,無不是流了血才成功的,而中國從來沒有人因為變法而流血,這就是國家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如果要有為變法流血的人,那麼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幾天後譚嗣同在菜市口刑場從容就義,年僅33歲。
他在獄中寫的那首詩,已經成為後人傳誦的名篇: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康有為立誌變法
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從小生活在封建的儒家教育環境裏,聰明好學。按照書上聖人說法,中國是“天朝大國”,外國是沒有文明的落後地方。可後來他讀了一本介紹外國情況的書,眼界開闊了,才覺得外國並不像聖人們說的那樣落後,他們有兵艦和大炮,還有一套比中國先進的治理國家的理論和方法。他在22歲的時候去了香港,對外國人管理社會的辦法有了初步認識。後來他又到了上海,看到了很多翻譯成中文的外國書。康有為在那些書裏知道,原來俄國和日本也是很貧窮的,後來實行了很多由內而外的變革,很快強盛起來。康有為想到,如果中國也像他們國家一樣搞改革,不是也可以由弱變強嗎?想到這裏,他很高興,好像找到一付醫治中國的藥方。他決心憑這個“藥方”去幹一番大事業。
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鄉試,被主考官評為第三名舉人。
可是到發榜的時候,他的名字卻不在榜上。原來康有為曾經給光緒寫過一封要求實行改良的信,他在信上說,現在國家處在危急關頭,如果趕快變法,還能挽救。再拖上幾年,就不可收拾了。一個頑固透頂的叫徐桐的老官僚看到了這封信很生氣,他認為,像康有為這樣的小人物,居然要皇上實行變法,是一種“越格犯上”的行為,這種人怎麼能用呢,於是他就派人把康有為的名字劃掉了。
康有為落榜以後,心情沉重地回到故鄉。他決心培育一批人才,同自己一道推動中國的變法。他自建的學堂名字叫“萬木草堂”,康有為把課堂當作宣傳變法的講壇。他對學生分析了中國現在的形勢,外邊是強敵入侵,國內災難不斷,當官的吃喝玩樂,百姓民不聊生,我們的國家正在危急存亡關頭。最後總結道,我們的國家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就是因為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實行變法。學生們聽到康有為充滿感情的講解,大受感染。
1895年4月,一千三百多個舉人聯名給光緒皇帝上書請願。史稱“公車上書”。這次請願的主要發起人就是康有為。“公車上書”雖然沒有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可是康有為變法的主張從此傳播到全國各地。
1897年,康有為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又被帝國主義強盜強行割去不少,心中憂慮。第五次上書給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後來等到全國舉人到北京考試的時候,康有為聯合舉人們,成立了“保國會”,並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他認為我們的國家到了危急時刻,祖宗之法非變不可。頑固派看到康有為組織團體鼓吹變法,非常恐慌,上書給光緒皇帝,誹謗康有為。在頑固派的高壓下,“保國會”解散了。可是維新變法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了。
康有為變法的主張,慢慢地滲入到光緒皇帝的心裏。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發布詔書,決心實行變法。幾天後,他在頤和園的仁壽殿召見康有為,想當麵聽一聽康有為的意見。他們分析了國內外形勢,談了兩個小時。光緒皇帝堅定了變法的決心。他讓康有為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職務,康有為的變法勁頭更大了。
康有為沒有想到的是,變法很快就失敗了。光緒皇帝宣布變法一百零三天後,慈禧太後就發動政變,把光緒皇帝囚禁起來,慈禧派兵捉拿康有為,結果撲了個空。原來光緒皇帝意識到情況不妙,在慈禧政變的前四天給康有為寫一封密詔,要他離開北京到上海去。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逃亡,康有為到了香港,後來輾轉到了歐洲,過著流亡生涯。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許多人認識到,清政府已經不可救藥。必須推翻它,建立新的政權,這樣中國才會有救。可是康有為認為皇上是聖明的。他要鞠躬盡瘁報答皇帝,不肯加入到革命黨中去。
後來,康有為一直表示忠於被推翻的清朝,知道溥儀被趕出皇宮,他還趕去朝見。
康有為落伍了,這個曾經領導了一代革新運動的人,到了晚年又成了守舊勢力的代表。1927年,這位年近70的老人孤零零地離開了人世。
詹天佑力擔重任
1890年,清政府想要修一條從北京到沈陽的鐵路,這條鐵路由英國總工程師金達指揮。在經過灤河的時候,要修一座橋,這個工程卻讓這位大名鼎鼎的英國工程師大傷腦筋。經過幾天的觀察和思考,這位英國工程師隻好把這個工程交給了日本和德國的一些承包人來完成,結果他們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中國早在1887年就已成立了自己的鐵路公司。但是當時執政的清政府對自己的技術人員不信任,總是把修鐵路的大權交給外國人。
對灤河大橋束手無策的英國工程師金達找到了中國鐵路公司的工程師詹天佑,他一臉愁苦地對詹天佑說:“詹先生,這個灤河工程看來我們老外是拿不下來了,你看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有新的辦法。如果能行的話我就把這個工程交給你了。”
詹天佑在看完金達的設計圖紙後說:“如果你的設計方案能改動的話,這個工程我會很快把它完成的。”
著急的金達看見詹天佑已經同意承接這個工程,高興得連忙答道:“可以,可以。”
詹天佑經過反複的研究和考察,發現灤河的建橋地點選得不是地方,因為這一帶灤河的土質有問題。詹天佑改變了建橋地點,並大膽地采用了壓汽沉箱的辦法,讓中國的潛水員下河操作,結果終於成功地打下了橋樁。就這樣灤河大橋在詹天佑的指揮下建成了,那些外國工程師都目瞪口呆,不得不對中國工程師另眼相看。
詹天佑1861年生於廣東南海,童年在私熟讀書。舊時的孩子上學主要的課本就是四書和五經一類的古書,詹天佑自小並不喜歡這些東西,他喜歡的是用泥土做各種各樣的玩具,並常常和小夥伴們到附近的一些工廠裏去拾小螺帽,詹天佑因此收集了各種各樣和不同型號的的螺帽。
11歲那一年,詹天佑來到了香港,並考取了技藝學校,他在技藝學校剛上了一年的學,就碰上了清政府在上海設出洋局,政府需要招收一批兒童到美國留學。詹天佑的父親聽說這件事以後,便去替兒子報了名,就這樣詹天佑在香港參加了考試,並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1872年7月,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留美官費生前往美國去讀書,在那裏他先後讀完了小學、中學並以良好的成績考取了著名的耶魯大學。在耶魯大學裏他攻讀了土木工程和鐵路工程專業,並於1881年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那一年他隻有20歲。
當時中國守舊派官僚們對於鐵路修建事宜既恐懼又反感,認為是“破壞風水、衝動地脈、讓我們的祖宗在地下不得安寧”。這一來就使得學業剛結束的詹天佑英雄無用武之地。詹天佑隻好改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駕駛海船,然後分配到福建水師“揚威”號旗艦上去擔任駕駛官。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詹天佑駕駛的“揚威”號參加了戰鬥,因為“揚威”號的指揮官張成半路逃跑,詹天佑主動擔任了指揮官,並將敵人的旗艦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幾年後,隨著中國鐵路公司在天津成立,詹天佑才得以舊夢初圓。灤河工程的建成不僅為中國人爭了光,同時也為詹天佑以後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在這之後,中國決定修建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因為鐵路所經之地是我國的經濟和軍事重地,所以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這一條鐵路。後來雙方爭執不下,就對當時執政的清政府表態:“這條鐵路除非由中國人自己來修,我們就不過問此事了。”
清政府於是決定自己來修建這條鐵路。1903年,清政府終於起用了中國自己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來修建京張鐵路。外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大為驚訝,他們認為按中國人的實力再過50年也完成不了這個工程。以至於詹天佑在給自己美國的一位老師寫信的時候說:“如果京張鐵路工程失敗了,它不僅是我一個人的不幸,同時它也會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我想我會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時間來完成這一工程,這也是我堅持擔當這一工程的一個重大原因。”
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全長200公裏,這條鐵路不僅要經過崇山峻嶺的燕山山脈,同時還得穿過號稱天險的居庸關、青龍橋、八達嶺一段,這些困難沒有把詹天佑給嚇倒,他決定用穿山洞打隧道的辦法,穿過燕山山脈。京張鐵路僅僅在燕山山脈就打了四條隧道,最長的隧道有1091米。
打隧道雖然是一個解決火車如何穿過燕山山脈的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對貧窮的中國來說有些難處,因為這樣一來,消耗的資金不僅很多,同時還占用過多的勞力。經過反複的研究和探討以後,詹天佑在修建居庸關、青龍橋、八達嶺一段時便采取了“人”字形的方法鋪鐵軌,讓火車用兩個大馬力的火車頭前拉後推,然後到交叉點以後再調換方向。這樣循環交替,結果火車就能平平穩穩地上山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詹天佑的偉大壯舉,在青龍橋車站為他立了銅像。
1909年8月11日,京張鐵路終於完工通車了,並且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詹天佑的方法為國家節餘了28萬兩銀子。這條鐵路的修建成功也使得外國人交口稱讚。接著詹天佑又擔任了川漢粵川鐵路總工程師,並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詹天佑為中國鐵路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趙九章酷讀成才
趙九章,河南開封人。世界著名的動力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空間物理學家。
幼年的趙九章,聰明好學,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他9歲時,就能整本地背誦《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詩經》、《幼學故事瓊林》等書。
然而,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從來就沒給那些莘莘學子安排一條平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