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秋,由於家庭生活極端貧苦,勤奮好學的趙九章被迫輟學。年僅14歲的趙九章,隻好到開封的一家小交易所,當了一名店員。
舊社會的店員,是個苦差事。趙九章在這個交易所吃盡了苦頭。但是,趙九章胸懷大誌,在奴隸般的苦難歲月裏,他憧憬著幸福的到來。他發奮讀書,孜孜不倦。
他幹完一天的活,不顧勞累,將憤慨、不平、憂慮全拋到九霄雲外,點上煤油燈,一直讀書到深夜。他特別喜歡自然科學方麵的書。每當得到這類書時,他都如獲至寶,能一口氣讀到雄雞唱曉。
有一天半夜,趙九章正在專心致誌地在昏黃的燈光下讀書,被老板娘發現了,像熬了她的心血似的,把趙九章罵得狗血噴頭,直到答應她不再點燈看書,方才罷休。但趙九章並沒心灰意冷,而是百折不撓,千方百計地繼續攻讀。他把書上的公式、定律等按順序剪下來,放在衣袋裏。他背著老板娘,一有時間,就掏出一張看上兩眼,連走路的時候,也一張一張地掏著看。鍥而不舍,金石為開。在半年多的時間裏,他用這種方法學完了一本初中的《物理學》。
也許是上蒼對他的厚愛吧,他的一個姑媽了解到他的處境,深知趙九章聰明好學,是個追求上進的好苗子,如果不上學實在太可惜了,就主動提出願意資助他上學。從此,趙九章走出了命運的低穀。
192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州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
鐵軍15歲上大學
鐵軍剛剛懂事,爸爸媽媽就常常給他講故事,讀連環畫,再大一些,就給他朗讀中、長篇小說。當他年齡稍長,發現爸爸媽媽那些講不完的有趣故事,原來都是從書本上看來時,從此,他就不再纏著爸爸媽媽講故事了,他自己會看。
6歲的小鐵軍,讀得如癡如迷。他讀了《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記》、《神筆馬良》、《科學家的故事》等。7歲時他能讀《水滸》,還能活靈活現地給四鄰同齡的兒童講述。聽他講故事,不但小朋友入迷,連爸爸媽媽也聽得津津有味。
1998年小鐵軍9歲,報紙上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開學的消息,心裏非常激動。他想:謝彥波才11歲,小學生也上大學。他是從三年級開始自學的,我不也是三年級嗎?他能自學,我也能自學。
從此,小鐵軍開始自學。他每天晚上用1個小時自學數學,用了90個夜晚,把小學四至五年級的數學課程全部自學完了。接著,他參加了升學的考試。年僅9歲的鐵軍,以4門總分365分的優異成績,奪取了全縣第一名。
令人遺憾的是,縣裏有那麼一位副局長,壓根就不知奇才、神童這碼事,他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結果小鐵軍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而名落孫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小鐵軍年僅15歲時,以總分5935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名列全國少年班考生第一名,並榮獲首屆全國少年科學獎一等獎。
羅綸人窮誌高
羅綸,明朝有名的經學家。
羅綸幼年,家境貧寒,十分艱難。經常靠向鄰家借米度日。但小羅綸的品質高尚,不因貧賤而行為不端。在母親的教育下,羅綸很小就開始讀書,吟詩作文。
在他5歲時,有一次隨母親出外做客,在途經一果園時,突然一陣大風吹掉樹上許多果子,路上同行的幾個孩子一齊奔上前去爭搶著落到地上的果子吃,隻有小羅綸不為所動,依然站在那裏。主人看到小羅綸的表現,深為讚賞,悄悄對他母親說:“你這孩子可真懂禮貌啊!”說著,主人從樹上摘下許多大果子,送給小羅綸吃。羅綸這才伸手接過來,口中還連連道謝。
一個幼童能懂得不是自己的東西決不能伸手去拿,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良好的品質是自幼養成的,惡劣的品質,同樣也是自幼慣成的。
由於家裏貧窮,小羅綸不能上學讀書,七八歲時,就上山砍柴、放牛。家境盡管如此艱難,他卻抱有大的理想,經常利用空閑的時間來讀書。當時他的遠大誌向不被小朋友理解,他們見羅綸讀書那樣入迷,都嘲笑他為“書癡”。
羅綸最感興趣的是經學,最崇拜的是聖賢之人,追求的是高層次、高品位的人生境界。他常說:“科舉考試並不能毀掉人,隻不過許多人自己毀掉自己罷了!”他對科舉製度,既不全讚同,又不完全否定。
知府很欣賞小羅綸的才華和品德。當了解到他家的貧苦後,就派人給他送來一些糧食、布匹,但小羅綸從不接受。
李耕廣采博學
李耕是我國獨樹一幟的著名畫家,傳有“北齊南李”之說,與齊白石相提並論。中國美協主席蔡若虹認為我國古典人物畫技法流傳至今,保持最完整者,唯李耕人也。
李耕自幼生活在一個民間藝術氛圍極高的家庭裏。
李耕的祖父李泰,聰明能幹,多才多藝。父親李步丹,擅長畫像,畫得惟妙惟肖,又善畫壁畫,懸臂提腕,揮灑自如。
李耕從小就有繪畫的極高靈氣,3歲時,他就能見啥畫啥,他能畫羊抵角、馬奔跑、驢打滾、雞長鳴……畫得雖然幼稚,卻形態逼真,顯露出才華。他5歲就能畫人物畫,家裏人:爺爺、爸爸、媽媽……看完戲,台上的人物生、旦、淨、醜都畫得姿態生動,栩栩如生。
“貧門出貴子”。李耕幼年時,家中十分貧寒,母親長病難醫,借了二百多元錢的債,無力償還,他的兩個姐姐,被迫送給人家當童養媳。他13歲那年,母親去世,家境更加貧困不堪,他隻好跟著父親浪跡江湖,賣畫度日。
五裏長堤,要建座風雨亭,他父子二人就在亭子中彩繪裝飾;山中修建廟宇,他們就在肅穆的大殿裏繪製壁畫。在流浪生活中,清茶淡飯,生活非常清苦。但這綠水青山,白雲彩虹,孤亭古寺,荒村野景,開拓了他的視野,陶冶了他的心情,給他提供了大量繪畫素材,也為他安排了得天獨厚的學畫、學詩、學文的環境。在這段日子裏,他除了跟父親學畫,還學習了《詩經》、《論語》、《孟子》等古典讀物。還跟廟裏的和尚學琴、棋、書、畫。小小的李耕廣采博學,揣摩品味,這都為他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耕又曾隨父到青斜一帶畫畫。青斜景色優美動人。李耕終日抱著畫卷,沉浸在如畫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情、氣質、情操、才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美麗的大自然,孕育著美的人物、美的作品,它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當地有名的秀才孫立夫,學識淵博,又寫得一手好字,行書、楷書,都寫得俊逸雄勁,詩詞也寫得不俗,他看李耕謙虛誠懇,才華驚人,一口答應收下李耕做徒弟,他指點李耕寫詩作賦,提高了李耕繪畫的素質。
李耕還拜德化名師福田為師,學到了一手七弦琴,那古雅悠揚的琴聲,豐富了李耕繪畫的情韻,陶冶了他的誌趣和情操,使他終成一代知名畫家。
王闓運“以勤補拙
王闓運,1933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
王闓運到了上學年齡之後,父親就送他到私塾讀書。他生性愚魯,智商低下,那些學童一天能背熟的書,他吭吭哧哧地三天也背不熟,他不知挨了老師的多少板子,流了多少眼淚。
可王闓運卻有那麼一股倔強勁,打死了也不服輸,像個拚命三郎。書背不熟,他就不停地背,背不下來就不吃飯、不睡覺。大人心疼他,叫他休息一會兒,他隻當沒聽見,非背熟不止。
“勤能補拙,鐵杵磨針”。由於他這樣拚命地用功,結果他後來不但趕上了別人,而且還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學童,竟然出人頭地了!
他6歲那年,不幸父親去世,家境變得十分貧寒。叔父看他可憐,又勤奮好學,就在他12歲那年,帶他去宜章縣讀書。後來見他有長進,就送他到省城長沙的城南書院就讀。
王闓運13歲時,一部《十三經》已能背得滾瓜爛熟,還抄了兩遍。朱子(朱熹)注的《論語》更是倒背如流。
清朝末年,他曾講學於成都尊經學院,賜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一生中寫出了多部精品傑作。
馮如上天
馮如,1883年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裏。他自幼心靈手巧,非常喜歡擺弄各種小物件,簡直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他用靈巧的小手,做出的小工藝品,件件精妙絕倫,惟妙惟肖。
小馮如自幼氣質不凡,胸懷大誌,一心想走出家鄉這片狹小的天地,到一個廣闊的大世界裏,幹一番大事業!12歲的馮如,懷著“好男兒誌在四方”的大誌,來到舅父家所在地——美國聖弗郎西斯科(舊金山)做工。百聞不如一見,美國繁榮的經濟,精巧的工藝,使馮如意識到,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是由於工藝發達,它是以機器為基礎的社會。這使他深深感到,要使中國由弱轉強,非學習製造機器,發展工藝不可。
後來,馮如轉往紐約做工。他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購買了許多有關機械的書。他白天緊張地勞動,晚上燈下攻讀。那些庸俗之輩,覺得一個小工人,還學什麼機械學,還能當上大老板?就歧視他,諷刺他。有的廠主看他一門地研究學問,怕影響幹活,就炒了他的“魷魚”。
無論是被歧視,還是被解雇,都動搖不了馮如的堅定信念。幾年的時間,他就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對當時幾十種先進機器無不通曉,而且還發明了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製作的一種無線電報機,能發能收,電碼靈敏準確。
1909年,馮如製造了中國第一架萊特式飛機,在奧克蘭上空翱翔了2640英尺,揭開了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頁。它的航程等於飛機發明者美國的萊特兄弟1903年首次試飛航程的三倍還多。
馮如,終於成了我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傑出的全能飛行家。
周輕鼎“小技雕蟲”
常言道:“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在周輕鼎的家鄉湖南的農村有一個習俗:每年的春節、元宵節,家家戶戶都用米粉做些雞、鴨、牛、羊、獅子、麒麟、大象等來敬神祭祖。
輕鼎的母親心靈手巧,她用柔軟的一團米粉,就能捏一些活靈活現的小動物,真是絕活,令人讚不絕口。她更擅長捏那些麒麟、獅子一類複雜的吉祥物。
媽媽是輕鼎的雕塑藝術的啟蒙教師。每當媽媽在捏這些吉祥物時,他總是呆呆地坐在媽媽身邊,一雙稚氣的大眼睛專注地望著媽媽那雙靈活的手。
敬過神、祭過祖,媽媽把這些小動物分給小輕鼎吃,他留下它們。望著手裏那些惟妙惟肖的獅子、大象、麒麟等,他舍不得吃,細細地端詳,細細地琢磨。看著看著,手裏有點癢,他也想模仿著做一隻。
從此,每年的春節、元宵節,當媽媽做這些小動物時,身邊就多了一個小學徒。輕鼎的一雙柔嫩的小手也在捏小雞、小鴨、小兔……從簡單到複雜,他開始捏獅子、大象、麒麟……他邊學邊做,由粗到細,越捏越像了。
輕鼎的興趣越來越濃,一雙小手不停的捏呀,捏呀。
米粉很貴,隻限於春節、元宵節時才能捏幾個;泥巴遍地是,又不用花錢,他就用泥團來捏。一團泥巴在他手裏,一會兒就捏隻小兔。“真像真像!”小夥伴們歡呼著,跺腳、拍手地喊叫,流露出羨慕的目光。
有一年冬天,湖南普降大雪,大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雪。孩子們激動了,在雪地上跳著,追逐著。小輕鼎卻望著滿地的積雪出神。驀地,他腦海裏閃跳出一個新奇的主意:這滿地的積雪,不可以代替米粉或泥巴嗎?用這些如玉似銀的積雪,雕塑麒麟、獅子、大象……該多美啊!於是小朋友們歡呼雀躍地一會兒就堆起一個個雪堆。孩子們的喧鬧聲驚動了輕鼎的父親。父親是一名秀才,靠辛勤的舌耕維持生計。有時也給人家寫寫字,畫點畫。他走出門,隻見小輕鼎忙得滿頭大汗,已雕出了麒麟、獅子、大象等,個個形態逼真,晶瑩光潔,像玉雕一般,如同出自雕塑家之手。他驚喜不已,突然發現了兒子有雕塑的天賦和才能。將來也許有大的造就吧!他深深知道,任何藝術都不是淺薄的。雕塑藝術也需要堅實豐厚的基礎。父親要培養兒子與雕塑有關的功夫。他教兒子讀古詩,練毛筆字,學繪畫。在暗淡的燈光下,他教兒子讀《唐詩》、《古文觀止》。在父親的培育下,周輕鼎雕塑藝術的基礎也是豐厚的、堅實的。
如今周輕鼎已是世界著名的雕塑家,他雕塑的各種動物,已成為雕塑藝術中的瑰寶,走進了世界藝術之林。巴黎藝術館裏,有他年輕時在法國得獎的作品;美國收藏家裏的玻璃櫥窗裏,有他早年的作品;在意大利、荷蘭、丹麥、日本、香港等地,也到處可見周輕鼎的動物雕塑,它們都被人們當做藝術珍品收藏著。
孫中山不背死書
被炎黃子孫尊為“國父”的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
孫中山自幼善良、正直而又不安分。
孫中山10歲入私塾,學的是《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和四書、五經之類。私塾學童都是些10歲左右的孩子,涉世不深,加上書中文句艱澀,像讀天書。而私塾裏教書,從不給學童講解。學童背起來很是吃力。一天,王老師讓一個學童背書,那學童吭吭哧哧,怎麼也背不上來。小中山坐在那裏,替學童著急,況且他對這種陳舊的學習方法早已不滿,他一下子站起來,喊了一聲:“先生,我覺得這樣背書沒意思!”
“什麼?豈有此理!讀聖賢之書沒意思,什麼有意思?出海下田,還是舞槍弄棒?”王老師語含譏諷。
原來孫文(孫中山之原名)是農家出身,有時下田種秧,有時隨外祖父下海。他心中不服,心想:不出海下田吃什麼?不舞槍弄棒,嶽飛怎能大敗金軍,盡忠報國;戚繼光怎能戰勝倭寇?想到這裏,他理直氣壯地說:
“出海下田,舞槍弄棒,總還有點用吧!”
“放肆!”老先生一聲怒喝,用火辣辣的目光逼視著孫文。孫文毫不畏懼,迎著那逼視的目光問道:
“先生,如果讀不懂,還讀它幹什麼?”
老先生氣得發抖,急令孫中山背書。
孫文為了爭口氣,把書背了一遍,老先生找回了麵子,火氣也就消了。
有一天,孫文放牛回家,一進門,就聽到姐姐孫妙西在屋裏不停的哭泣,哎喲哎喲地呻吟著。媽媽無可奈何地坐在姐姐身邊安慰她:“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女子不纏足怎麼行?”小孫文按捺不住了,辯到:“怎麼不行?太平軍裏有女兵、女將、女狀元,都是大腳,叫‘天足’呢,騎馬射箭,行軍打仗,跟男人一樣,那有多好。”母親也點頭稱是。正是這些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才使孫中山先生自幼就蒙發了革命思想,堅定地踏上了革命之路。
王永慶當“塑膠大王”
王永慶,世界著名的“塑膠大王”。1916年出生於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裏,祖籍福建省安溪山區。他是工商界巨子,名揚環球,財產約在40億美元以上。
王永慶世代都是普通茶農。家況極窮,一貧如洗,在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辛酸的記憶。
他7歲時,全家拿出了全部資金,給他買了枝鉛筆和一個筆記本,送他上學讀書了。10歲時,苦熬半生的爺爺,把小永慶摟在懷裏,語重心長地說:“茶山難以為生啊,吃不飽,也餓不死,難熬啊。你這一輩子別困在這裏,立誌去闖天下吧!”爺爺那沉重的話語,那淒涼的臉色,永遠刻記在小永慶的心扉上。也許從這時開始,他立下了闖天下的大誌。
小學畢業後,王永慶輟學了。他15歲時來到嘉義,在一家米店當小工。差事是四處奔走,往客戶家送米。人小誌大的王永慶,絕不是吃上頓飽飯,穿上件新衣就能滿足的人。他夢寐以求地想當大老板,發大財,使一家人擺脫饑寒交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