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每天完成分內工作之後,那閃爍有神的兩隻眼睛,總是骨碌碌地跟隨著老板轉。他在暗中觀察老板如何經營米店,並一一牢記在心。他常常想:如果我自己擁有一家米店,我也能經營好。王永慶可不是隻會幻想的人。他有了這份雄心,就一步一步去實現它。他自己省吃儉用,一點一點攢資本。又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向父母求助。
一年過去了,父母從親友那裏借到一點錢,他自己也積攢了一些錢,七拚八湊,王永慶終於如願以償,在嘉義開了一個小米店。
16歲的王永慶,當上了小老板。
他琢磨著,經商必須以顧客為上帝,那麼就要眼睛盯著顧客,研究顧客的心理,處處為顧客著想。
他到顧客家送米時,默默地記下顧客家裏的人數,每日消耗的米量,排出顧客用米的日程。他每次送米時,一定先把缸內剩餘的陳米倒上來,把缸底清掃幹淨,再倒進新米,將舊米放在上層。開店以來,他總是小心翼翼,無微不至,處處為顧客考慮,為顧客服務得十分滿意,深深贏得了顧客的歡迎。他的小米店生意非常紅火。良好的信譽,促使了事業的發展。不久,他又開了家碾米廠。他把米店、米廠的工作時間規定為早上6時到晚上10時半,比別人足足遲4個半小時關門。
16歲的王永慶,就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和一定規模的資金,為後來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亞妮畫猴
王亞妮,壯族,中外馳名的小畫家。1995年生於廣西恭城瑤族自治區。她的作品,在日本、美國展出後,一時聲譽鵲起。
也許是遺傳基因的作用吧,小亞妮從兩歲起就喜歡畫畫。她學著爸爸的樣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拿一枝畫筆,神情專注地往紙上塗呀,抹呀。
小亞妮的爸爸,算得上是位高明的教育家,他懂得怎樣把他的小天使培養成畫家。繪畫藝術是以大自然為素材的,需要在大自然裏陶冶靈性。爸爸經常帶小亞妮去欣賞大自然,去觀賞動物園裏的各種動物。
動物園是動物的王國。有呆頭呆腦的狗熊,凶猛的老虎,溫順的梅花鹿……小亞妮唯獨喜歡機靈頑皮的猴子。也許她和猴子有一種特殊的緣分吧,那嬉戲追逐、千姿百態的猴群,一下子引起了小亞妮的興趣。小亞妮似乎也有一種“猴氣”,她像一隻頑皮的小猴,蹦蹦跳跳地上了猴山,和猴群盡情地頑耍。仿佛她也變成了一隻小猴子。她玩得多麼開心啊!
從此,她的靈性融入了猴子王國,她把猴子作為自己惟一的繪畫對象。她一遍一遍地畫呀,畫呀,百畫不厭,總覺得眼前有一群千姿百態的猴子。
她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猴子身上,把人的各種感情全都注入到猴身之中。感情的豐富形象,孕育了神采,小亞妮能夠神奇地畫出了猴子的情態、神韻,畫出了猴子深層次的“魂”。
1985年,小亞妮10歲,她第一次出國在日本舉行個人畫展,一下就引起了轟動,觀展者蜂擁而至,讚不絕口。8月16日的《星期天》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連莫紮特也會大吃一驚的天才出現了,自3歲起,就手握畫筆,畫出了世界注目的九千幅畫。”
1989年小亞妮14歲,她的畫展在華盛頓立沙可樂博物館開幕。她展出的69幅作品,再次引起了轟動,她的畫和她自身一樣,都是那麼天真浪漫,純樸善良,充滿童趣。她畫的一幅《百猴圖》有6米多長,畫了112隻猴子。它們個個神態各異,充滿情趣,引發了觀眾的陣陣讚歎。五奇才奇事
小盤古劈開新天地
據傳說,現在的天和地是盤古開辟出來的。
傳說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整個宇宙不分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像一個混混沌沌的大圓球。在這個圓球的中心,孕育著一個人,叫盤古。盤古的出生,和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出生有些相似,不過,哪吒在娘胎的一個肉球中孕育了三年,而盤古在宇宙中孕育了一萬八千年;哪吒出生時左手有一個銀項圈,而盤古拱破那個混沌的大球時,右手卻握著一柄板爺。
盤古出生時雖然是個孩子,卻生得無比高大粗壯,而且性情暴烈。他見周圍一片混濁不清,大為惱火,決心開辟一個新世界,於是用手中的那柄斧頭,上下、左右各劈了兩斧子。這一劈,隻聽得山崩地裂似的一聲巨響,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宇宙被劈成了兩大塊,一部分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成了現在的天;一部分重而濁的東西逐漸下沉,成了現在的地。
當時,天氣像火爐一樣炎熱,盤古熱得受不了,怒目圓睜,大吼一聲:“熱死我了!”
不料這一怒一吼,他的目光成了閃電,他的聲音變成了雷聲。
這突如其來的電閃雷鳴,把盤古嚇哭了;眼淚又變成了瓢潑大雨。
雨水一澆,盤古覺得不熱了,長出了一口氣;氣又變成了輕風吹拂。
盤古舒服多了,高興地笑了。他這一笑,使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天氣,頓時變得風平雨止,晴空萬裏。
這些神奇的變化,使盤古得到進一步啟示,又進行了規律性的總結,創造了春夏秋冬。從此,天地間的四季循環、氣候上的陰晴雨露和風雨雷電的變化,便隨著盤古喜怒哀樂的情緒而變化。
盤古開辟了天地,創造了世界,他自己也由少年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
又過了很久很久,盤古死去了,頭東腳西平躺在他開辟的大地上,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毛發變成了花草和樹木,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軀體則變成了現在的五嶽,即:頭變成了東嶽泰山,腳變成了西嶽華山,肚子變成了中嶽嵩山,左臂變成了南嶽衡山,右臂變成了北嶽恒山。
對於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曆史的記述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完全相同的,就是都把他推尊為人類的最早祖先之一。
小女媧捏活了小柱子
神話故事說,盤古出生後,很有誌氣,用斧頭開辟了一個令他滿意的天地,後來又創造了陰晴風雨以及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但是,自他死後,這個已有山嶽江河及花草樹木的世界上,就一個人也沒有了。
不知又過去了多少年,才出現了另一個人類的最早祖先,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女媧。
當時,女媧幼小,且是個女孩,生活在如此廣袤無際的世界上,很感孤獨。她是多麼想找個小夥伴說話嘮嗑,共同生活啊!
可是,她找遍了三山五嶽,走盡了江河大川,始終沒有找到。
這一天,她百無聊賴地來到一條小河旁,準備洗把臉。當她剛蹲下身子,突然看到清澈的河水中出現了一個女孩,她高興極了,立即跳下水去拉那個女孩。可是,當她跳入水中,那女孩卻又不見了。她這才知道,原來水中的女孩是她自己的影子。
不過,這個影子使她受到了啟發。她從水底挖出了一堆黃泥,仿照著自己的影子做了個泥人。當她把泥人做好之後,又覺得這泥人長得比自己還要美,妒忌之心油然而生。她不願意有比自己還要美的人,就將其進行了改造,把頭發弄短了,把嘴捏大了,把身子捏得粗壯墩實,竟將女泥人變成了男泥人。
泥人捏好之後,她看了又看,覺得滿意,心中高興,禁不住對著泥人微微一笑。誰知這一笑不要緊,男泥人竟活了,也對著她笑了。
於是,這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男孩。據說這男孩就是後來的炎帝。因為他長得粗壯墩實,像根柱子,女媧就給他起了個名,叫柱。
柱活了之後,也仿照女媧捏起泥人來。
於是,女媧和柱共同捏泥人,有男有女,有俊有醜,且捏一個活一個,捏兩個活一雙,不到一天工夫,便捏了近百個。這些泥人變成了一群小孩,又蹦又跳,十分可愛。女媧對柱說:
“這人由我來做,你帶領他們去找吃的吧。”
柱答應了,便把這群小孩領走了。
女媧待柱走後,又繼續捏泥人。後來,女媧感到捏得太慢,也有些煩了,便在黃泥中加了些水,又找來一根繩子,在稀泥中掄了起來,掄得黃泥四處飛濺,結果飛濺起來的泥點也變成了人。這就是古書《太平禦覽》中所說的:“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於是,成千上萬的人便出現了。
據說幾年之後,女媧和柱都長大了,結成了夫妻;隨後,又由女媧做媒,讓已經長大了的男男女女互相配合,結成夫妻,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於是,世界上便真正有了人類。後人將女媧尊為最早的紅娘,也許就是這個原因。
神農十三嚐百草
小朋友,你知道中國醫學中的中草藥是誰發現的嗎?他叫神農氏,即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也是上文所說的那個叫柱的人。
且說小柱子根據女媧的吩咐,帶著一群小孩去尋找食物,或吃生瓜野果,或以河蚌蛤蜊充饑;因分不清有毒無毒,時常有人中毒而死。為此,小柱子十分憂慮。
這一天,小柱子看到一個身體比他還要強壯的孩子,剛吃過一些野果,便肚子痛得滿地打滾,不一會兒,便口鼻流血而死。小柱子想:問題一定出在這些野果上。他便將剩下的野果讓牛羊去吃。果然,牛羊隻咬了一口,便吐掉不吃了。這使他發現,有些果子是有毒的,連牲畜吃了都會死,何況人呢!於是,他告訴大家,凡食野果,先讓牛羊吃,如果牛羊吃,人則可以吃;凡連牛羊也不吃的,人絕不能吃。大家認為小柱子說的有理,便照著去辦。從此,因誤食毒果中毒而死的人便減少了。
接著,他在放牧的同時跟蹤追跡,凡是牛羊願吃的草木瓜果,他都要嚐嚐;凡是牛羊一聞而過的,他便細心觀察其形狀、顏色,也少許嚐一點其味道。結果發現,那些牛羊不願吃的,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稍嚐一點,有的使他頭暈,有的使他肚痛,有的使他腹脹,有的使他吐瀉。有一次,他的手不慎被劃破了,急忙拔了一把草葉捂住。不想這一捂,不但止住了血,還止住了痛。他高興得跳了起來,逢人便說,這種草能止血止痛。眾人一試,果有奇效,都為他高興。
從此,他便帶領一群孩童,和他一起嚐百草。結果又發現,有的草可以解毒,有的草可以止痛,有的果實可以止吐,有的樹根可以止瀉。他把這些情況都詳細地一一記錄下來,於是人間出現了草藥。
人們都覺得小柱子有奇異功能,便稱他為奇孩兒,後來又稱他為神童。小柱子長大後,又發現了穀物可以栽培,進而琢磨出耕種和收獲穀物的工具。
人們根據他的貢獻,推舉他為首領,又稱他為神農氏。
曆史上把神農氏和女媧、伏羲氏並稱為“三皇”。
黃帝十歲建房屋
我們中國人常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兩位祖先,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我們創造了家園,創造了文字,創造了最早的文明生活方式。本文所述黃帝十歲建房屋的故事,便是今日文明生活方式的開始。
據說黃帝姓姬,名叫軒轅,史載其“弱而能言”,是說他剛生下來不久就會說話了(也有記載他和神農氏是親兄弟,或說為女媧捏的第二個男泥人)。當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便懂得了許多道理,且能辨別是非。
在他十歲這年春暖花開的一天,軒轅像往常一樣,爬到樹上掏鳥蛋吃。但這次他突然發現,樹上的鳥窩特別大,且在朝南的方向有個小口,手可伸進去。當他伸手去取鳥蛋的時候,第一次覺得鳥蛋下麵軟綿綿的、熱乎乎的,讓人感覺特別舒服。這使他產生了一種幻覺:似乎鳥窩一下子大了許多,而自己正在裏麵睡覺,特別舒服,特別愜意。一陣微風吹來,吹跑了他的幻覺,但他對鳥窩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連鳥蛋也沒拿,便一點一點地解剖起鳥窩來。他邊拆邊看,鳥窩最上層是一些很小很小的土塊,被雨水一淋,粘在了一起,平平的;土塊下麵是一些小樹葉和幹草,和上麵的泥土粘在了一起,雨水滲不透;再下層是一些細鬆枝,拿掉細鬆枝,是一些稍粗些的鬆樹枝,樹枝下麵是個空間,四周用很細的棍棒壘成。他將鳥蛋拿出,再往下一看,那軟綿綿、熱乎乎的,是鳥的羽毛和一些細軟的幹草。正在此時,兩隻像烏鴉一樣大的鳥兒飛來了,落到離他較近的樹上又蹦又叫,像在怒罵他毀了自己的窩。
他未待解剖完畢,便大有所悟,高興得一下子從樹上跳了下來,跑去告訴大家:
“我們也有窩了。”
人們聽了他的敘述,都為他的重大發現而高興。然後由他指揮,用粗樹枝做牆,用樹幹做頂,像鳥一樣地搭起窩來;後又逐步改進,就出現了現在的房子。
據史載,由於他遇事動腦,勤於鑽研,到十五歲時,已經無所不通了。
軒轅長大後,把周圍的人組織起來,自成一個部落,大家推他為首領。又因那時人們都以“帝”為萬物主宰,金、木、水、火、土為萬物之本,稱做“大德”,軒轅所在部落的人崇尚土德,而土為黃色,故稱軒轅為黃帝。黃帝當了首領後,又教大家馴養家畜,種植五穀,逐步改變了遊獵生活,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
後來,黃帝戰敗南方炎帝部落,合二為一,讓炎帝作副首領,一起治理部落,為民興利,功績卓著,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故我們今天稱他們為“炎黃”,自稱為“炎黃子孫”。
大禹少年治黃河
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有口皆碑,從而他成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治水英雄。然而,他的分流治黃方案,卻來自他少年時代的膽識和勤奮。
據說在舜做部落首領的時候,黃河泛濫成災,淹沒了莊稼,衝塌了房屋。為此舜心中很是憂慮,便任命一個叫鯀的人做治水官。由於鯀治水不得要領,九年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毫無成就,被舜處死。禹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禹,是鯀的兒子,幼而聰慧,善動腦子。鯀被處死前,其屬下就曾多次議論鯀隻堵不疏的治水方法不對,禹聽到後,感到有道理,便去勸說父親改變治水方法。
他說:“大家都說治水應修河道,把水引走,您光堵不疏,方法不對。”
但鯀固執己見,就是不聽,並對禹大加訓斥:
“你一個小孩子懂得什麼?自古以來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於是鯀被處死了。
鯀死後,禹自告奮勇要求舜把治水的任務交給他。舜見禹隻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如此有誌氣,很為感動;但又覺得他年齡幼小,擔負不起治水重任,便讓眾大臣討論決定。參加討論的四嶽(即分管四方的官員)認為,禹年齡雖小,卻膽識非凡,對治水的設想也很有道理,建議讓禹去試一試。舜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也就同意了。
禹接受治水任務以後,沒有急於動手,而是帶領幾個人,沿著黃河經過的地方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當地民眾的意見,認真分析他父親治水時的經驗教訓,終於找到了黃河泛濫成災的原因,這就是:黃河發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水量又大,故多次溫過堤岸或衝決河提成災。於是,一個新的治水方案在禹的腦海中形成了,這就是修築堤壩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治水方法。這年,禹隻有15歲。
治水方案形成後,經報舜批準,禹便帶領大軍,在沿黃河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按方案開始治水了。經過13年的艱苦奮鬥,“三過家門而不入”,禹在下遊將黃河分流,一條經山東博興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條從河南浚縣、範縣,途經山東臨沂、濱縣等地入海,水患終於被治服了。
由於治水成功,禹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被稱為“大禹”,並被推薦為舜的繼承人。舜死後,禹擔任了部落首領,並逐步大權獨攬,行使了王權,後來史家稱其為“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