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莊子看淡生死

戰國時候的某一天,魏王上朝的時候,來了一個衣著古怪的人,他身上穿著很舊的粗布衣服,上麵還補了好幾個補丁,腳上穿很舊的鞋子,鞋幫和鞋底都快要分開了,隻用一小段麻繩把鞋底和鞋幫捆到一起。魏王看見來的人衣著破舊,就十分詫異地說:“先生,您怎麼弄得如此疲憊呢?”

來人從容不迫地說:“魏王,我這是貧窮,而不是疲憊。”

“那先生所謂的疲憊與貧窮又有什麼區別呢?”魏王奇怪地問。

那人回答說:“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在失望中,那樣才能說是疲憊。像我僅僅是衣著破爛,隻能說是貧窮,因為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魏王又問道:“既然您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怎麼會搞得如此貧窮呢?”

那個人仰起頭來說:“我的貧窮不是我造成的呀,而是要歸根於這個民不聊生的戰亂時代。大王難道沒有見過那善於騰躍的猿猴嗎?它們在樹林中玩耍時,就非常的敏捷,而且怡然自得,可是等到它們在帶剌的灌木叢中時,它們就行動謹慎,並且因畏懼而戰栗了。這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筋骨不像先前那麼靈活,而是因為它們所處的形勢不利,不足以施展它們的本領,現在的這個年代,遠勝於猿猴們所碰到的荊棘。我生活在這樣的亂世而想要不貧窮,怎麼可能呢?”

魏王沉默良久,無話可說。這一位生活貧困而又怡然自得的人,就是莊子。

莊子姓莊,名周,大體生活於戰國中期。他出生在宋國蒙縣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少年時在蒙縣的一位章老先生辦的私塾中學習儒家經典。每天放學後回家時,莊周一路上都能看到荒蕪的土地,由於各國之間戰爭頻繁,農民們很多都被抽去當兵,村子裏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的人,所以田野裏經常冷冷清清。每當看到這些景象,莊周心裏十分難過,於是他在學校問先生:“您所謂的那些士人,的確是滿腹經綸,開口孔子,閉口堯舜。可是他們做官之後,又有幾個不是與那些昏庸的君王們同流合汙而為害百姓呢?他們所學的那些仁義禮智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呢?”

他的先生不知如何回答,隻好說:“自孔子以來,人們都認為仁義禮智是好的,這是不容置疑的”。

莊子對老師的回答感到很不滿意,他漸漸地對私塾中所學的東西產生了懷疑,以後他就開始自己找書來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通過自己的思索來做出解釋。除了看書,莊周還常常細致地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留神小蟲子如何打架,看螞蟻怎樣合力搬運食物,有時他就躺在野外的草地上,望著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神。這一切讓莊周覺得十分有趣,通過對萬物細致的觀察與思考,莊子漸漸的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由於生活貧困,莊子隻能穿粗布衣服,每天靠吃些粥和野菜等勉強填飽肚子。這使他麵黃肌瘦,衣裳破舊。他曾經販賣過粟,織過草鞋。二十多歲的時候,為了闊大視野,他開始四處遠遊,他曾到過楚、魏、魯、趙等地。為了謀生,三十多歲的時候,他在蒙邑出任過漆園吏。可是沒幹幾年他就辭官回到了蒙縣。楚威王聽說莊子才學很高,就派人去見莊子。使者送上厚禮並講明來意說:“我們的大王派我來請先生去做楚國的國相。”

莊周說:“千金的確是筆大錢;卿相也是非常尊貴的地位!可是你就沒看過祭祀時用的那些牛嗎?人們用很好的食物來喂養它,並且還給他披上美麗的錦繡,為的是有一天牽進太廟去做祭品呀。我是不會到楚國去為官的,你們還是走吧。”

使者仍不死心,勸他說:“先生,您再想一想吧,這可是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位啊!”

莊子不耐煩地搖搖頭說:“你還是趕快走吧,不要汙辱了我。我寧願像烏龜一樣在池塘裏快樂,也不願意受別人的約束。我所追求的是自由與快樂啊。”

莊周拒絕了使者,繼續專心研究他的學問。隨著他閱曆的增長,莊周的學說越來越豐富,逐漸地形成了體係。與戰國時代其他思想家一樣,莊子既講學也著書,他思維敏捷,才華橫溢。對當時的各種學說都作過探索與批判,他主張人應當像“道”一樣,不求功名,他認為人的一生要超然物外,甚至於對生死也不必太在意。莊子的妻子死了後,他的朋友惠施去吊唁,看見莊子正在那裏盤著腿,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說:“你這人真是不近情理,你妻子死了還有心思在這裏唱歌。”

莊子說:“人的生死不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現在我的妻子已經安然於天地之間了,我若痛哭,豈不是打擾了她的安寧。”

莊子寫的文章後來由門徒整理成了《莊子》一書,這本書不僅思想深刻,而且文筆非常優美,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一部經典作品。

王充勤奮好學

王充八歲那年,父親就把他送到書館裏念書去了。書館裏有一百多個學生,老師對那些調皮的學生和背不出書來的學生,總是用打手心抽鞭子來懲罰。在這個書館裏讀書的學生幾乎都挨過打,惟獨王充是一個例外,他因為勤奮好學深受老師喜愛。

十五歲那年,王充被送到京城洛陽的最高學府去當少年太學生,在太學裏,他的老師是班超的父親班彪,他跟著班彪讀了許多古書,班彪很喜歡王充,所以也很願意指點他,很快他便成了太學裏的高材生。王充成為太學裏的高材生,不僅是因為他肯下功夫,最主要的是他喜歡動腦筋,而不像其它同學一樣喜歡死記硬背,他是理解以後才去背誦這些課文,所以他就比別人背得快背得好。

王充後來在家鄉的學堂裏教書的時候,每一次講課他都要求學生多動腦筋,多獨立思考,不要認為聖人的話每一句都是對的。

王充太學畢業以後,就回到了家鄉,回家以後,那裏的地方官認為王充很有學問,於是便請他去當官,王充那時正年輕,也很想有所作為,於是便在會稽郡(現在的浙江省)做了太守的秘書。有一年大旱,農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可是官府裏還是大吃大喝,而且還用糧食來釀酒。王充看不慣官府裏的這些行為,就辭了官職,回家教書去了。

王充在家鄉除了教書以外,開始寫《論衡》這本書,這本書用去了他三十多年的時間。那時候因為科學不發達,人們非常愚昧,他們認為天底下的許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的,地上長出來的五穀和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上天賜給他們的。統治者也喜歡向老百姓灌輸這個觀點,他們這樣愚弄百姓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說上天看見國君幹了好事,就用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來表示對國君的讚賞。發現國君幹了壞事,就會冬天打雷,夏天下雪來加以懲罰,如果這個時候國君還不醒悟的話,上天就會安排別的人來替換國君。

王充覺得這個觀點實在太荒唐,所以他決定寫一本書來駁斥這些荒謬的觀點。王充認為天不是神來統治的,而是由大氣構成的,天和地結合在一起,萬物就會生長出來。人類發現五穀可以吃,於是便吃五穀,發現絲麻可以做成衣服穿,於是便把它織成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一切根本都不是上天安排的事情。在《論衡》裏,記錄了王充的許多進步思想,有助於人們客觀地認識和了解世界。

蔡倫立誌造紙

蔡倫生活在東漢時期,有一年他的家鄉桂陽(在現在的湖南省)發生了蝗災,金黃色稻田一時間變成了光禿禿的一片。接下來便有人餓死,為了求一條生路,蔡倫的父母把蔡倫賣給了一個人販子,後來這個狠心的人販子把蔡倫賣到皇宮做了太監。

在宮廷裏,蔡倫非常想家,常常獨自一人悄悄地哭泣。有一天,他正在牆根下哭泣,被一個老太監發現了,這個老太監很同情蔡倫的遭遇,後來,在發現他謙虛好學之後,這個老太監開始教他念書。每一次這個太監給他抱書來的時候總是累得氣喘籲籲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紙,人們都是在竹簡上寫字,寫一本書往往得用上幾大捆的竹簡才能寫完。蔡倫覺得這樣搬起來太不方便,就問老太監:“不能用比竹簡更輕便的東西來寫書嗎?”

“當然可以呀!人們還用紡織出來的帛來寫字,可是帛太貴了,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難道沒有比布帛更便宜的東西?蔡倫想。

但是蔡倫隻是一個小太監,隻能想想而已,沒有機會去實驗。後來因為努力讀書,蔡倫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皇上見他聰明又勤快,就讓他做了一個主管製造宮廷用品的官職。

有一年,蔡倫帶著幾個隨從,到宮廷外的作坊去,為皇帝監製幾把寶劍。在作坊裏,他看到了打鐵、刨木和製衣的程序。他對什麼都很感興趣,在作坊裏他還看到了帛的製作過程,光滑的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想到自己要製造的紙。這一次出宮辦事,讓蔡倫增長了不少見識,同時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因為他監製的幾把寶劍讓皇帝很滿意。蔡倫看皇帝高興,於是便提出了自己想製造紙的想法。皇帝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得到皇帝的批準以後,蔡倫便把裁帛製簡的工匠們召集了起來,讓他們找來一些麻和一個大石臼。然後把麻放在大石臼裏,加上水搗成了濃稠的液體。蔡倫把這種液體舀到水缸裏,再把一塊布浸下去,接下來把布拿起來,布上便留下了一層薄薄的紙漿。他把布放在太陽下曬幹,等到布幹了以後,蔡倫用手輕輕地一揭,就得到了一張紙。他找來筆和墨,試著在紙上寫字,可是紙太粗糙,墨跡有的地方濃有的地方淡,效果不是很好。這時,一個工匠建議用鵝卵石把紙壓光滑。蔡倫按照這個工匠的建議去做,效果果然不錯。就這樣,蔡倫和工匠們製出了第一批紙。

沒多久,他們找到的麻都用完了,於是有人建議:

“破魚網也是麻做的,我們也可以用它來製造紙。”

“破布也可以試試!”

“樹皮沒準也能行!”

蔡倫聽取了工匠們的建議,先後找來了這些東西,大家一試驗,還真行,經過蔡倫和工匠們的反複試驗,他們總結了很多經驗,造出來的紙越來越好,最後他們選出了一批上好的紙獻給了皇帝。

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用麻頭、破布、樹皮還能造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他非常高興。蔡倫的造紙術很快傳播開了,沒多久,大大小小的造紙坊便紛紛建立起來了。因為蔡倫造紙有功,皇帝便封他為龍亭侯,人們也把他監造出來的紙叫做“蔡侯紙”。造紙術後來傳遍了全世界,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諸葛亮隱臥隆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諸葛亮這個名字是和智慧聯係在一起的。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襄陽。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一起來到隆中臥龍崗,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年輕的諸葛亮博覽群書,喜歡鑽研學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在隆中結交了不少淵博學者,經常同他們一起遊玩、交談。諸葛亮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曆史上的傑出政治家管仲、樂毅,渴望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麵中施展才華。

諸葛亮二十七歲那年,遇到了小軍閥劉備。劉備當時處境困難,但待人誠懇,很有抱負。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同他見麵便談得很投機。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先在荊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孫吳及南方蠻夷結盟,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高論,為其才智所折服,便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便離開隆中,做了劉備的軍師。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統一南方。東吳孫權想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很高興,就去了東吳。東吳陣營中有主戰派,也有主降派,諸葛亮當著東吳孫權的麵舌戰群儒,用激將法,使孫權下決心抗擊曹操,結成了孫劉聯盟。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一仗為劉備在南方立足和後來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了荊州,後來,諸葛亮又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諸葛亮做了丞相。諸葛亮賞罰嚴明,限製豪強勢力,興修水利,屯田漢中,發展農業生產。諸葛亮對統一開發中國西南做出了很大貢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操持著全國軍政大事。

建蜀初年,蜀國南部少數民族發生叛亂。諸葛亮親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亂。諸葛亮擅於用兵,七次擒獲叛王孟獲,但他每次都放了孟獲,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安心歸蜀。

諸葛亮一直沒有忘記統—中國的願望。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劉禪上了《出師表》,安排好內政,出兵北伐。蜀軍進軍順利,後來由於派馬謖守街亭,導致街亭失守,蜀軍被迫撤回。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並自貶三級。後來,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北伐雖然未能成功,但諸葛亮卻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諸葛亮善於發現人才,也善於培育人才,他大力發展教育,設立太學。諸葛亮厲行節儉,反對奢侈,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率領十萬大軍,占據武功,在五丈原紮營,與魏軍在渭水兩岸形成對峙局麵。由於司馬懿采取堅守的方針,在速戰不成的情況下,諸葛亮令士兵屯田,準備長期堅持。8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諸葛亮臨終時,將國事托付給蔣琬,將軍事托付給薑維和楊儀,並留下退軍密計,導演了一場“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好戲,使蜀軍安全撤回。

諸葛亮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死後安葬在定軍山,被封為“忠武候”,後又被曆代皇帝加封褒揚。

陶淵明隱歸田園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生於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因軍功顯赫而官至大司馬,總督八州軍事。他的祖父也當過武昌太守。然而,到陶淵明出世的時候,他們陶家已經家道中落,無複當年了。少年時代,陶淵明好學深思,讀了大量書籍,並從儒家學說裏接受了出仕思想,希圖大濟蒼生。

陶淵明的一生中有好幾次為官的經曆,然而每一次都因為適應不了官場上虛偽的應酬拂袖而去。陶淵明在二十九歲那一年第一次出門做官。任一個祭酒的官職,他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兒子,仗著貴族出身,沒有什麼真本事,還迷信一種奇怪的道教,整天忙著煉丹服藥,想長生不老。陶淵明看到這樣的情況,覺得這樣的人不能管理國家的大事,而在這種人的手上供職實在大挫雄心,於是沒過多久他就提出了辭呈。

回家以後陶淵明潛心讀書,並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麵讀書。他讀書的範圍很廣,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百讀不厭。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都忘了吃。他的院子的圍牆殘破,到處長著野草。可他精神總是那麼愉快。在那段時間陶淵明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寫得如天空中飛翔的鳥一樣自由自在。

讀書自然愉快,可因為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越來越貧困了。

一天,陶淵明的叔叔來看他。發現他家裏一貧如洗,五個子女都餓得骨瘦如柴。叔叔很心痛,語重心長地勸陶淵明,應該去謀個一官半職,好養家糊口。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妻子兒女謀生。

陶淵明歎了一口氣,點點頭。地方官知道了,就推薦他去彭澤縣做縣令。彭澤縣在現在的江西省,距離他家很遠。他把妻子兒女留在家裏,自己背井離鄉來到彭澤縣。當時陶淵明已經四十歲了。他怕家裏妻子兒女生活艱難,就花錢雇了一個小夥。到家裏幫助做一些田裏的農活。他望著跟自己長子一樣大的小夥子,不由得生出同情憐愛之情,於是寫了一封家信,讓小夥子帶回家裏。他在信裏對他的長子說,你要像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對待這個小夥子,不可擺主人的架子,決不要欺負他。

這一次,陶淵明出外才作了80天縣令,但最終還是因為他厭惡官場的腐敗生活而決心歸隱,回到家裏,妻子和孩子雖然非常高興,但還是覺得很意外。但他為自己毅然辭官而自豪,於是提筆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歸去來兮》: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他在這篇著名的詩篇中,表示決不再去做官,而要在農村住一輩子,好好種地。還有一首《歸田園居》的詩,也表達了他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他的作品表現了很高的氣節,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熱愛勞動,熱愛鄉村,陶醉在美麗的田園風光之中。和農民一樣,心甘情願地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詩裏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流傳於世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記》。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他敘述了一個虛構的故事。虛擬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仙境般的村舍田園,文章中寄托了他對寧靜淡泊的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迷戀。

作為文學史上最成功的隱逸詩人,陶淵明的詩文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關心,直到南北朝時期的詩評家鍾嶸在《詩品》中才讀到他的作品,但是未得到應有的評介。

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是不會永被埋沒的,陶淵明的作品到了唐朝,卻開始大放異彩,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對他的作品感到傾慕和崇拜。從此,他逐漸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最為顯赫,影響最深遠的文學大家之一。

祖衝之善於思考

祖衝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在天文、數學、機械、音樂和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圓周率到小數點後七位的人。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月球背麵一座很大的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山,此外,還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衝之星。

祖衝之生在一個科學氣氛濃厚的家庭裏,他的爺爺是朝廷裏負責建築工程的官員,對數學、天文都有一定的研究。十幾歲的時候,爺爺帶他拜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為師。在老師的指點下,祖衝之掌握了很多科學知識。更可貴的是,祖衝之從小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一年8月29日,天上出現了日食。祖衝之感到很奇怪,按當時的曆法,日食出現的日期是九月初一,這件事使祖衝之對曆書的準確性產生了懷疑。從此,他常常拿曆書和實際天象進行比較,幾年後,他得出結論:曆書裏有很多錯誤!他決心編一部更準確的曆法。當時通用的曆法是他的老師何承天編的“元嘉曆”,這部曆法是何承天曆時四十多年才編成的。

祖衝之打算重編曆法的時候,何承天剛去世不久。有人認為祖衝之重編曆法是對老師的不尊重。祖衝之說改正老師的錯誤並不等於不尊重老師,老師在世的話也不會反對。後來祖衝之在南徐州當了管理財政的官員,盡管公務繁忙,但他還是堅持每天觀察天象。當時珠算還沒有出現,計算的工具是一種叫籌的小棍,祖衝之遇到複雜的計算時,常常把籌擺得滿地都是。十幾年過去了,祖衝之終於編成了一部更準確的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