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挖井淨麵
屈原從小喜歡幹淨,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讓姐姐女幫助洗臉、梳頭,穿戴上整齊幹淨的衣帽,然後才開始讀書寫字。
有一天,女在給屈原洗臉梳頭的時候對他說:“弟弟,你從小愛好幹淨,喜歡整齊,這是個好習慣。但是,我常聽人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心靈純正;有些人,特別是那些做官的,外表道貌岸然,腹內男盜女娼,背後遭人唾罵,外表再幹淨又有什麼用呢?”
屈原說:“姐姐,我一定聽你的話,做一個裏外都幹淨的人。”
後來,他聽人說,在三星岩附近的地下,有個三眼泉,不但能照去麵上的汙垢,照出心靈上的灰塵,同時還能照出行為上的不端,不禁心想:要是能找到三眼泉該有多好啊!於是,他去問姐姐:“三星岩下真的有三眼泉嗎?”
姐姐說:“聽說有,但是多少年來,誰都想去挖出三眼泉,可是又都沒有挖出來。”
屈原握緊小拳頭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我一定要挖出三眼泉。”
從此,屈原每天下學後,便去三星岩附近挖泉。可是一個多月過去了,屈原隻挖出了個一尺多深的小坑。
這一天,屈原正在挖坑,一個砍柴的老人從山上走下來說:“孩子,你在挖什麼呢?”
屈原說:“挖三眼泉。”
老人說:“孩子,三眼泉是傳說有,可從我記事至今幾十年過去了,誰都想挖出三眼泉,可從來沒有人能挖著;有的人挖了幾年,幾十丈深,也沒挖出三眼泉的影子。你這麼小,快回家吧,別費勁了!”
屈原卻說:“既有傳說,就可能有;別人挖一年,我要挖兩年、三年、十年,一定要挖到三眼泉!”老人搖了搖頭走了。
一晃又一個多月過去了,屈原隻挖出了個二尺多深的小坑。那個砍柴老人又走來說:“孩子,別費勁了,兩個月過去了,你才挖了二尺來深,照這樣下去,你十年也挖不出三眼泉來!”
屈原抹了一把汗,很認真地說:“請老人家放心,十年挖不出,我就挖二十年、三十年,隻要能挖出三眼泉,讓人們能喝上甘甜的泉水,又能淨化人們的心靈,就是挖一輩子,我也要把井挖出來。”
老人聽後笑了,豎起大拇指說:“好,是有誌氣的孩子,祝你成功!”
老人稍一思忖,又說:“不過,據聽說,三眼泉的位置並不在這裏,而在三星岩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但是那裏全是石頭,你更挖不動了!”
屈原聽後,並沒有失望,而是高興地說:“隻要老人家說的位置對,再硬的石頭我也能挖得動!”
老人說:“那好吧,我領你去!”老人說畢,就領著屈原上山了。
砍柴老人將屈原領到三星岩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指著一塊三丈見方的大石頭說:“搬開這塊大石頭,再挖三丈深,才會有三眼泉。孩子,你能搬得動這塊大石頭麼?”
屈原說:“搬不動我就刨石頭,刨透後再往下挖。”屈原說著,便走到大石頭的中央,掄起小鎬頭就刨。可是,一鎬下去,石頭上隻出現一個白印,又一鎬下去,還是一個白印。
老人笑著說:“孩子,怎麼樣,挖不動吧?”
屈原說:“這不是已經有印了嗎?滴水還能穿石呢,難道鎬頭還沒有水滴有力嗎?”老人聽了,笑了笑,又走了。
又一個月過去了,屈原隻挖了一個幾寸深的小石坑。砍柴老人又來了,看了看,對屈原說:“這裏比山腳下更難挖了吧?”
屈原抬起掛滿汗珠的小臉,堅定地說:“不難,這不是已經挖出個小坑來了嗎?”
老人被感動了,從砍柴筐中拿出了一個金光閃亮的小鎬頭,遞給屈原說:“孩子,用我這個小鎬頭吧,可能比你那個要快些。”
屈原上前深施一禮說:“謝謝您老人家,我一定要把三眼泉挖出來。”說著,便接過鎬頭,掄起往下就刨。不料這一鎬下去,竟出現了三尺深的石坑;又一鎬下去,又是三尺多深,那鎬頭也長了三尺;待第三鎬下去,竟挖成了一丈多深的石井。屈原往下一看,下麵泉水嘩嘩作響,一會兒便漲了上來,一直漲到離井口隻有半尺深的地方,不漲了。屈原彎下腰,用手捧起水放在口裏一嚐,甘甜無比;再看那井內,泉水清澈如鏡。
屈原擦擦自己臉上滾動的汗珠,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大聲歡呼說:“三眼泉挖出來了,三眼泉終於被挖出來了!”這聲音,越過山嶺,穿過田野,傳到了村內。
姐姐來了,鄉親們都來了。他們爭先恐後向屈原祝賀,可屈原卻笑著說:“這是一個砍柴老人家幫我挖的。”他說著,急忙回頭去找老人,可是老人已經不見了,他手中的鎬頭也無影無蹤了。
從此,鄉親們每天都要上山挑兩桶水回家做飯、洗臉;而屈原每天一早,也要來到井邊,上下打量著自己,他不僅要用泉水洗去臉上的汙垢,更要用泉水淨化自己的心靈。
後來,屈原走了,人們為了歌頌屈原剛直的品德,就在三眼泉的旁邊豎起了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三個大字:“照麵井”。
韓信能忍胯下辱
韓信,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人,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由於他相貌平平、口齒笨拙,常被世人看不起,曾受“胯下之辱”。他初投項羽,不被重用;後投劉邦,因官小而逃離;直到“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才嶄露頭角;又以“陷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成就了漢室天下,被封楚王,揚名四海。
機智分油
其實,韓信從小聰明好學,愛動腦子。許多在成人看來解決不了的難題,隻要讓他遇上,往往迎刃而解。韓信分油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天,他上街玩耍,在一家油店門前見兩個人爭吵。這一個指手畫腳,吹胡子瞪眼,喋喋不休,那一個搖頭晃腦,麵紅耳赤,唾液四處飛濺。不一會兒便圍了很多看熱鬧的人。年隻十一二歲的韓信覺得好奇,分開人群,擠進裏邊,靜聽事由。不大一會兒,他便明白了兩人吵架的原由。
原來,這兩個吵架的人都是油店老板,當初合夥投資開油坊,由於賬目老是對不上,常常發生爭執,都懷疑對方私下拿去了。結果,疑來疑去,都覺著吃虧,決定關門分手。器具賣了,錢財分了,最後缸裏還有十斤油,因為分不平均而爭吵起來。他們分油的量具隻有兩件,一個是能裝三斤的油葫蘆,一個是能裝七斤的油罐,可是倒來倒去,總是分不均。
小韓信弄清原因後,走上前去說:“二位有什麼可吵的,不就是這點事嗎?我來給你們分。”
有的人見了,覺得這個小孩子口氣太大,指責說:“我們這麼多人都想不出好辦法來,你一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麼?快一邊去!”還有的說:“這裏已經夠亂的了,你一個小孩子,別再摻和了。”
對於人們的譏諷、指責,小韓信置之不理,他一會兒拿起油葫蘆看看,一會兒看看缸裏,一會兒又掂掂油罐,隨後哈哈大笑說:“完全可以分均,你們怎麼就想不到呢?”
兩個老板一聽,頓時不再吵了,驚喜地對韓信說:“小兄弟,你說說看,怎麼分法?”圍觀的人也一個個瞪大了眼睛。
隻見小韓信不慌不忙地對油店老板說:“你這缸裏共有幾斤油?”
老板甲說:“十斤。”
小韓信又問:“你這葫蘆能裝幾斤?”
老板乙答:“三斤。”
“這個罐子呢?”
老板乙又回答說:“七斤。”
小韓信這才對老板乙說:“請你先將葫蘆裝滿,分三次裝進油罐裏,直到裝滿為止。”
老板乙照做了,小韓信問老板乙:“現在你葫蘆中還剩幾斤?”
老板乙回答:“還有二斤。”
韓信又問老板甲:“缸中還剩幾斤?”
老板甲說:“剩一斤。”
韓信又對老板甲說:“請你把罐子裏的油全部倒入缸內,把葫蘆裏的油倒入罐內,想想看,缸內幾斤?罐內幾斤?缸裏比罐裏多幾斤?”
老板甲說:“罐裏二斤,缸中八斤,缸中比罐裏多六斤。”
眾人一聽,高興地搶著說:“再從缸中灌出一葫蘆不就分開了嗎?真是好辦法!”
兩個老板笑著對韓信說:“小兄弟,太謝謝你了。”眾人也齊聲稱讚:“好聰明的孩子。”
胯辱礪誌
前文說過,韓信幼年聰慧,學文過目不忘,習武一點就通。但後來因為滿足於一知半解,所以長到十多歲時,仍然文未成篇生輝,武未爐火純青。他後來之所以能成為漢朝的傑出將領,是和少年時代的無故受辱分不開的,正是那次眾所周知的“胯下之辱”,使他長了誌氣。
那年韓信剛滿十五歲,身材已有七尺。因他父親早喪,沒有給他留下其他財富,隻有一把利劍,是他的全部家產。韓信自幼用這把劍習武,很是珍惜,常常掛在腰間。由於他當時武藝不精,又劍不離身,有點裝模作樣,所以常常受人譏笑,就連比他小的孩子也瞧不起他。
這一天,韓信又腰掛寶劍外出遊逛,見一個孩子也在練武,圍觀的群眾不斷叫好。他沒擠進去觀看,照常走他的路。但那練武術的孩子卻看見了他,便停下練武,上前攔住韓信,當麵嘲笑說:“韓信慢走。我來問你,你也是天天習文練武,但到現在還是文不精,武不透,還天天腰掛寶劍出來溜達,裝模作樣,難道就不知羞恥麼?”
韓信抬頭一看,見是屠戶的兒子,便沒有做聲。因為他知道,屠戶的孩子年齡雖然比自己小,但武藝是遠近聞名的,自己是惹不起的,所以隻好不做聲。
那屠戶的孩子見他不說話,更加得意,便進一步羞辱韓信說:“你別不說話,我今天就想看看你有沒有膽量。如果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我就放你過去;如果不敢,那就得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屠戶的孩子說畢,便叉開兩腿,站立在路的中央,擋住韓信的去路。
韓信見屠戶的兒子如此羞辱自己,不由得血往上湧,兩眼冒火,恨不得一劍將他刺死。但韓信又一想,魯莽不得,如果一劍將他刺死,自己就要犯法坐牢;再說誰知道他會不會還手呢?如果他還手,自己定敗無疑,到時候不是更丟人麼?隻怪自己平時不肯用功,武藝不精。想到這裏,韓信把火壓了又壓,最後忍辱將身子匍匐在地上,從他的褲襠下爬了過去,惹得圍觀的群眾哈哈大笑。韓信也隻得緊咬鋼牙,跑回家去。
韓信受了“胯下之辱”,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從此深刻地認識到:人不刻苦磨練,就學不到本事,人無本事就要受人欺侮。於是,韓信便關門閉戶,苦讀兵書,一心練武,再未掛劍外出溜達。一晃半年過去,韓信終於掌握了文武的真諦。
不久,韓信幾經周折,以文武全才被蕭何推薦給漢王劉邦,任命為大將。此後,韓信又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打敗章邯,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領大軍,南征北戰,最後在垓下,又用“十麵埋伏”和張良的“四麵楚歌”之計,使項羽兵敗逃亡,後自刎於烏江。他幫助劉邦取得了漢室天下。
司馬相如改名
在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有著賦、比、興的不同的表現手法。其中賦,到西漢武帝劉徹時,發展到鼎盛時期,史稱“漢賦”;而漢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司馬相如。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漢賦之最。
司馬相如的一生,有著許多傳奇性故事,其中改名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他從小虛心好學的精神。
司馬相如,姓司馬,字長卿,小名犬子。出生於公元前179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雖然家境不富裕,但父母見他聰明伶俐,便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小長卿倒也爭氣,學習刻苦用功,老師教過的東西,他過目不忘,經常受到表揚。時間一久,小長卿漸漸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瞧不起那些學習差的學生。那些學習差的學生也不相讓,見他有口吃的毛病,說話費勁,常常當麵模仿取笑,羞辱他。
有一天,老師課堂提問,兩個富家子弟答不上來,長卿卻答上來了。但是由於口吃,引得其他學生大笑,特別是那兩個富家子弟,笑得更歡,洋洋得意,把老師也引笑了。這一來,可氣壞了小長卿,他恨死了那兩個富家子弟。下學後,他便旁敲側擊地諷刺那兩個富家子弟道:
家有財產千千萬,仨錢倆錢不會算。
成天上學不識字,誤把斧字當爹念。
那兩個富家子弟也不相讓,道:
天生一張結巴嘴,說話擠眼唇發顫。
今天聽完頭一句,要聽下句等明年。
這樣你來我往,三說兩說就要動手打架。幸虧老師出來,把雙方都狠狠批評了一頓,架才沒有打起來。
小長卿感到受辱太重,第二天便沒去上學,第三天也沒去。到第四天,老師找到他問:“為什麼不去上學?”小長卿說:“我口吃,講話困難,學問再大也沒用處。不想上了。”老師說:“你聰明好學,將來必然成才,怎能因為有點口吃就半途而廢?你的病根子不在這裏,而在於瞧不起別人,別人才會羞辱於你。”然後,便給他講了許多曆史故事,使他才又樹立了學習成才的信心。
在眾多的曆史故事中,使他最感興趣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戰國時期,秦強趙弱,秦王為侵吞趙國一塊價值連城的玉璧,假意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與趙國交換。趙國若不答應,秦國就會找到進攻趙國的借口。趙國君臣束手無策。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自願出使秦國,並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大無畏的精神,既為趙國保住了玉璧,又揭露了秦王企圖以強淩弱的用心。後來,藺相如因功封相,引起老將軍廉頗的不滿,處處尋機相辱。藺相如這時的地位雖然高於廉頗,卻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相讓。終於使廉頗受到感動,主動登門負荊請罪。這事成為曆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