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駱統忍悲別母
駱統,字公緒,出生於公元192年,會稽烏傷(今浙江義烏)人。20歲為烏程相,善理政,常勸孫權尊賢納士,養民生息。後遷偏將軍,封新陽亭侯。
駱統的父親叫駱駿,字孝遠,文韜武略,很有才幹。且為人正派,行俠仗義,譽滿鄉裏。為此,他17歲時就被選為郡吏,東漢獻帝時封尚書郎,後拜陳相,很受百姓擁護。
忍饑救民眾
駱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耳濡目染,自然養成了刻苦讀書的習慣。到五六歲時,便已經知書達理,很得父母喜愛。
但是,在他剛剛年滿六歲那年,家中飛來了一場塌天大禍。原來,當時有個叫袁術的人,為東漢南陽太守。因遭曹操、袁紹夾擊,率餘眾退屯壽春(今安徽壽縣),割據揚州。公元197年,袁術反漢稱帝,遭到天下反對。當時,袁術缺糧,差人向時為陳相的駱駿索取,駱駿不給,袁術便派人將駱駿暗殺了。
駱駿死後,剩下孤兒寡母,處世艱難。駱統的母親遂將家產暫托一個親戚看管,自己則帶著年僅六歲的駱統改嫁他人,給華歆做了小妾。
駱統隨母親來到華歆家中,因母親地位低下,處處受到冷落,心情本就不快;又見母親常常因為疼愛自己而遭受別人的白眼,心中更加難過。一年後,駱統再也不願連累母親,更不願過那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便於公元200年,告別母親,回到了會稽烏傷。這年,駱統隻有八歲。
駱統回到家中,雖然孤獨一人,但他的心情卻感到舒暢多了,因為這才是他自己的家。開始,他不會做飯,便拿了糧食請鄰人代做。鄰人都崇拜他父親的為人,又見他不願隨母寄人籬下,自己回來過日子,感到他小小年紀很有誌氣,也樂意幫助他。後來,有一鄰人幹脆叫他來自己家中吃飯,並且不要他的糧食,但他絕不肯占別人的便宜,照樣按月向鄰人家交一定數量的口糧。
就在這一年,他的家鄉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少地方顆粒未收,很多百姓陷入饑餓之中,靠乞討維持生命的人到處可見。看到乞討為生的百姓,駱統就感到像揪心一樣地難受。他常常把自己的那份飯菜送給討飯的人,寧可自己挨餓。
有一天,駱統在家讀書讀到中午,鄰人家便給他送來了飯菜。但是,他剛剛吃了一口,就見一個麵黃饑瘦的小姑娘走了進來。她見駱統正在吃飯,便跪在地上哭訴說:“求求你了,大哥哥,我祖母餓昏在門外,求你給她口飯吃,救救她吧!”
駱統一聽,急忙端著飯菜來到門外,果見一位老奶奶倒在地上。他立即跪在地上,托起老奶奶的頭,往嘴裏灌了兩口熱湯。熱湯到了老奶奶肚中,隻聽咕嚕了兩聲,老奶奶便睜開了眼,坐了起來。駱統大喜,急忙把飯菜分給了她祖孫二人。之後,駱統又從家中拿了些糧食,送給了她們。老奶奶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一個勁兒地拉著孫女給駱統磕頭謝恩。就這樣,駱統家中所存下的糧食,不久便被小駱統散光了。
駱統家中缺糧之後,便不到別人家中吃飯去了。為了活命,便挖野菜充饑。鄰人們知道了駱統的情況後,都被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紛紛主動周濟他。他的母親和姐姐知道後,也給了他很大支持,以成全他關心百姓的心願。
周圍一些有存糧的人,為駱統的行為所感動,也都紛紛開倉,幫助難民,使當地不少瀕於死亡的民眾渡過了災年,保住了性命。駱統的名聲也隨著他助人的事跡廣為流傳。
不久,吳侯孫權知道了駱統的事跡,深為他小小年紀便有愛民思想而感動。公元212年,也就是駱統剛剛年滿20歲的時候,孫權召駱統到京師,封他為烏程相。駱統做官後更加關心民眾,勤於公務,多有建樹,終被封為新陽亭侯,成為東吳一代重臣。
忍悲別母
駱統的父親駱駿被袁術派人殺死後,他的母親改嫁給豪族華歆(後為三國魏國大臣)為妾。他的母親在華歆家中雖然地位低下,但華歆並沒有虐待她們母子。然而駱統從小就是個有誌氣的孩子,總感到在這裏是寄人籬下,做什麼都伸不開手腳,沒有過去在自己家中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便產生了回鄉獨立過活的念頭。但母親卻認為他年齡尚小,還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沒有同意。
駱統八歲那年,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生前的幾位好友。那幾位好友開始也不同意,後見他主意已定,又覺得他很有誌氣,也就同意了他的想法。他終於準備動身回家了。
這一天,駱統生怕母親心情難過,沒有告訴母親,就悄悄收拾了行李,離開了華歆的家。他來到十裏長亭,與前來送行的父親生前好友道別後,便坐到車上,催馬夫迅速登程。正在這時,他的母親坐著車趕來了。駱統一見,隻好再下來來到母親麵前。母親上前抱住駱統的頭痛哭說:“孩子,難道你非走不可嗎?”
駱統沒有哭泣,連淚也沒有流,隻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母親又哭著問:“你這麼小的年齡,連飯也不會做,可怎麼過呢?再說,你父臨死前把你托付給我,讓我一定把你養大成人,我現在這樣,已經對不住你死去的父親了,你如再一走,我即使到陰曹地府,也無臉去見你的父親了。”
前來送行的人,聽了駱統母親的哭訴,覺著駱統年齡太小,回去一個人過日子實在可憐,也都落下淚來。其中,父親生前的一位好友從旁插言說:“孩子,你母親說的不無道理,還是再慎重考慮一下吧!不要意氣用事!”
可駱統仍然沒有吭聲,也沒有落淚。
母親見駱統沒有吭聲,以為他心中主意有所改變,便更加傷心地哭泣說:“孩子,你再想想看,你走了之後,我可怎麼活下去?難道你連母親也不要了麼?”
駱統聽了,雖然心如刀絞,但他主意已定,心想:必須快走,否則夜長夢多,再過一會兒,如父親生前的幾位好友再改變了主意,就走不成了。於是,他掙脫開母親,跪在地上,連磕了三個響頭說:“恕孩兒不孝,請母親保重!”
然後,他站起身來,向前來送行的其他人拱手道:“後會有期!”便跳到車上,對車夫說了聲:“起程!”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駱統的母親哭著、跑著追了一裏多路,駱統都沒有回頭。待車走出二裏多路,駱統回頭看了看,見母親沒有追來,才“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車夫奇怪地問他:“公子,剛才你母親哭得淚人一般,在場的人都感動得哭了,可你卻無動於衷。現在如此大哭,又是為什麼呢?”
駱統邊哭邊說:“母親舍不得我,已經夠傷心的了。我忍淚不落,使她感到我冷酷無情,這樣,她也許少為我傷心一些。可她哪裏知道我心中的悲傷呢?我是多麼舍不得和母親分開呀!”說完,又大哭起來。
車夫聽完此言,心生敬意,也陪著駱統一起流淚。
從此,駱統忍悲別母的故事就傳了下來。
魯肅十五獻糧
魯肅,字子敬,出生於公元172年,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人。東吳將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滅吳。他和周瑜主戰,反對投降,並積極主張聯合劉備,共同抗操,備受孫權信賴,被任命為讚軍校尉,協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魯肅拜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轉橫江將軍等職。
魯肅自幼父母雙亡,靠祖母撫養成人。他從小性格開朗大方,重義輕財。他的家庭為當地富戶,他除利用父親給他留下的大量財富讀書外,經常救濟貧困百姓。因此,他的年齡雖然幼小,當地百姓卻很看重他。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漢室驚慌失措,四處派軍鎮壓。這些官兵打不過起義軍,卻借著鎮壓起義軍之機,到處燒殺搶掠,鬧得百姓不得安寧。年僅十二歲的魯肅挺身而出,主動組織村民練兵習武,保衛家鄉,不但多次打敗了盜賊的趁火打劫,連官軍也不敢隨意進村騷擾,由是魯肅遠近聞名。
公元187年,孫策手下大將周瑜,聽說東城魯肅有膽有識,行俠仗義,便帶人前來拜訪。魯肅聞報,急忙出迎,熱情接待。此時,周瑜也隻17歲。他見魯肅年齡雖然比自己小兩歲,但談論天下大事,卻頭頭是道,很是精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魯肅見周瑜年紀不大,已成孫策手下大將,也激發了幹一番大事業的決心,遂與周瑜結為知心朋友。
不久,周瑜奉命率人征糧,但民眾身處戰亂,日子朝不保夕,哪裏還有什麼餘糧?沒有糧食,就養不起軍隊,就對付不了虎視眈眈的曹操,保衛江南就成了一句空話。周瑜萬般無奈,隻好來向魯肅求助。
魯肅笑著對他說:“此乃小事一樁,何不早言?我作為江南一卒,理應竭力相助!”說著,便帶領周瑜來到家中後院,指著兩個糧倉說:“這是稻米兩倉,各存三千餘鬥,給你一倉不就行了?現在我就派人送去。”
周瑜運糧回到東吳京都,孫權異常高興,便問怎麼這麼快就籌集到如此多的糧食。周瑜說:“這些糧食,是魯肅一人所獻。”遂將魯肅如何少年勇武、胸懷大誌的情況說了一遍,並建議請來重用。
孫權聽後,高興地說:“我也早就聽說了魯肅的名字,但隻恐徒有虛名,沒有在意。既然確如所傳,而我又正是用人之際,焉有不用之理?現就由你即刻前往相請吧!”
就這樣,魯肅經過周瑜的推薦,帶鄉民數百人,來到東吳,投奔了孫權。這年,魯肅僅十五歲。
裴秀年少稱“領袖”
裴秀,字季彥,生於公元224年,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他一家三代都為尚書令。其祖父裴茂,是東漢尚書令;他的父親裴潛,是曹魏朝尚書令;他本人則是西晉武帝司馬炎朝尚書令。
裴秀小的時候,雖然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八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但在家中卻沒有地位,不被疼愛。這是因為,他的生母出身微賤,又是裴潛的小老婆,在家中地位低下。當時,社會門第等級觀念嚴重,母親地位低下,做兒子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裴秀自幼不僅不受寵愛,還常常受到嫡母,即父親正妻宣氏的歧視。當時,由於他的父親裴潛在朝為相,一年中難得回家一趟,家中事務全由他的叔父裴徽主持。裴徽也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常有很多人前來拜訪,可謂“賓客滿堂”。每次宴請客人,嫡母宣氏總是把裴秀當仆人一樣使用,命他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
但裴秀並不以此為恥。因為他知道,能被叔父宴請的人,都不是平常之人,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名望。為此,他把接待這些人,當做一個學習的難得機會。在接待過程中,每逢端飯送菜,他都言語謙誠,舉止有禮,並借機和客人交談幾句。客人們見他如此虛心好學,都很喜歡他,尊重他,常常是有問必答,從不厭煩。甚至有些客人臨走的時候,如果他不在場,還要專門去看看他。他的叔父知道後,很是高興,便讓他和自己一起接待客人。後來,再遇客人來訪,其接待規格皆由裴秀自定,需要引見給叔父的,便引見;不需要的,由他自己接待應對。宣氏看到這種情況,感到此兒非同一般,將來必成大器。為今後計,就改變了對裴秀的態度,再也不敢把他當仆人一樣使用了。
由於裴秀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便享有很高的聲譽。時人常說“後來領袖有裴秀”,後又簡稱他為“後進領袖”。在這裏“後進”兩個字的含義與現在不同,並不是指先進的反麵,而是“後來者居上”、“後生可畏”的意思。
裴秀長大後,由渡遼將軍毋丘儉推薦給大將軍曹爽,初為掾吏,襲父爵清陽亭侯,遷黃門侍郎。曹魏被推翻後,晉武帝任命裴秀為司空。他擔任司空職務四年,政績顯著,堪稱當世名公,著有《禹貢地域圖》留於後世。
公元271年,裴秀去世,時年48年。葬儀非常隆重,諡號為元。
牧羊娃張華成名相
張華,字茂先,西晉一代名相。他出生於公元232年,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其父親叫張平,當過曹魏朝的漁陽郡守。張華以牧羊為生,自學成才,又以著《鷦鷯賦》出名,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重用。曆任黃門侍郎、中書令、散騎常侍、度支尚書等職。公元291年,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
他是怎樣從牧羊娃到一代名相的呢?這裏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張華小的時候,父親張平為漁陽郡守,家中雖不富裕,但供他讀書還是沒問題的。由於張華聰敏過人,一直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很受老師的器重。不幸的是,就在他學習日進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這並不富裕的家庭,失去父親那份微薄收入,頓時陷入了困境。於是,張華不得不含淚離開學校,拿起羊鞭,做了放羊娃,開始以牧羊為生。
他的老師為他退學深感惋惜,且不忍看著他的聰明才智就此埋沒,便找到他說:“幼年喪父,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事。但是你聰明過人,不能因此而耽誤學業。自古以來,靠自學成才的屢見不鮮,鑿壁偷光的匡衡,放豬娃承宮,家中生活都很困難,但他們有誌氣,不都是自學成才的麼?你買不起書,隨時可以找我借,有看不明白的,盡管來問,希望你退學而不退誌。”
老師的一席話,使張華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要自學成才!於是,他一邊牧羊,一邊堅持讀書。放牧時,羊兒在山坡上吃草,他便席地而坐,讀書不止。回到家中,他借月光,借雪映,孜孜不倦。買不起書,他去借,借了抄,抄了讀,夜以繼日。有弄不明白的問題,他便去問老師,拜訪名人,非學懂弄通不可。他讀書的興趣也非常廣泛,讀經典,嚼詩賦,十分精細。對圖讖方技、兵家著述,他無所不獵。春去秋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到他十五六歲的時候,不但學識廣博,且工於文辭,辭藻華麗。他為人通達事理,胸懷寬廣,贏得了鄉人的普遍讚賞和器重。
曹魏朝齊王屬下有個中書監,名叫劉放,是他的同鄉,被他的勤奮好學所感動,也非常欣賞他的誌氣和才幹,不僅在經濟上多方幫助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張華的名氣在家鄉很大,但外界知道的還甚少。自從他著了《鷦鷯賦》後,才一舉成名。
《鷦鷯賦》,是他寄托個人情懷的作品,其內容大意是:鷦鷯是一隻微不足道的小鳥,羽毛不美麗,也沒有什麼用處,肉也不鮮美,更上不了宴席。它沒有力量去欺負同類,同類也不去傷害它,更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卻被關在籠子裏,隻能“變音聲以順旨”;蒼鷹雖然異常凶猛,但也是“鷙而受絏”(鷙,凶猛的意思;絏,拴住之意)。鷦鷯和它們相比,倒是自由一些。當然,要和“彌手天隅”的大鵬相比,卻有天壤之距。這就是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陳留人阮籍,是魏晉時期很有成就的著名作家,“竹林七賢”之一,是當時很有影響的詩人。當他看了張華的這篇作品後,被他的才氣所折服,曾經深有感觸地說:“張華真是一個王佐之才啊!”從此,張華的名聲便傳播開來。
當地郡守鮮於嗣推薦張華為太常博士,同郡人盧欽聽說後,向晉武帝推薦,被封為河南尹丞,後遷長史兼中書郎,一步一步地踏上了仕途。
陳壽拜師
陳壽,字承祚,出生於公元233年,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縣北)人。他就是我國史學寶庫“二十四史”中《三國誌》的作者。
晉書說陳壽:“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意思是說,陳壽小的時候很愛學習,老師就是他的同鄉譙周。本文所要敘述的,就是他拜譙周為師過程中的一個故事。
陳壽小時候很聰明,對學習也勤奮刻苦。父親見他幼而好學,學有成效,還專門為他請了家庭教師。他在年僅十歲的時候,就能寫出詞句優美而又十分得體的文章來了。到十多歲的時候,便讀完了家中所有的藏書,連父親為他請來的老師,也因無法教他,而主動辭職回家了。
不久,父親又要為他請一位家庭教師,他沒有同意。因為他聽說縣城西有一位叫譙周的學者,很有學問,便想去拜他為師。父親說:“聽說譙周收弟子條件苛刻,未必肯收你為弟子。”
陳壽道:“我會有辦法的。”
於是,陳壽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獨自一人步行三十餘裏,來到了譙周家。
譙周見他個子矮小,身體瘦弱,問道:“你今年幾歲了?”陳壽言:“十二歲了。”譙周搖了搖頭說:“年齡太小,有什麼文化基礎?先回去讀書,過幾年再說吧!”
陳壽一聽讓他回去,忙說:“先生,我年齡雖小,卻早已讀完了《詩》、《書》、《禮》和《左氏春秋》,您若不信,可當麵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