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張衡和地動儀
張衡,字平子,出生於公元78年,南陽西鄂(今河南南召縣南)人。曾以學問博大精深,才華超眾,被薦為郎中、太史令,後為河間相。早在一千九百年前,他就以發明渾天儀、候風儀和地動儀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天文學家。
常言說“從小看大”。張衡之所以在鑽研自然科學的道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為人類做出那麼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從小就有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張衡的祖父張堪做過蜀郡太守,為官清廉,沒給他留下多少財富。加之父親過早去世,在他的幼年時期,家境就已經敗落,主要靠親戚、朋友們的資助過活。也許正是這種清貧的生活,極大地激發了小張衡刻苦求學的精神。到他十歲那年,他已經熟讀了《四書》、《五經》,也喜歡文學,如《詩經》、《楚辭》等。但更能使他產生興趣的,卻是有關自然科學方麵的書。故當時就有人稱讚他是“焉所不學,亦何不師”,意思是說,沒有他不想學的學問,也沒有他不想請教的老師。
有一天,他和兩個同學進城遊玩,看見一個打鐵的,每台爐旁雖然都有好幾個風箱,但沒有人拉,風卻很大,把爐火吹得紅光閃爍。他想,風是從哪裏來的呢?他順風查看,終於發現鐵爐緊靠一條河,名叫白河,人們在河中築壩攔水,提高水位,使水流變急;急流中有個水輪,被流水衝得轉個不停;水輪上有齒輪,連動別的機體,帶動一根鐵杆,一來一回地拉動風箱。這種用水的力量帶動齒輪的神奇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又有一天,他在書館裏讀書,發現一本名叫《曷鳥冠子》的詩集上,有四句關於北鬥星的話,便好奇地記了下來: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
鬥柄指南,天下皆夏。
鬥柄指西,天下皆秋。
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還是跟奶奶學兒歌的時候,張衡就學會了辨認北鬥星。現在細細回味書上關於北鬥星的四句話,他忽地悟出,這是北鬥星的變化規律:北鬥星因季節的變化不停地運轉,在不同的季節,鬥柄就指著不同的方向。
張衡根據這一發現,繪製了一張圖,每逢晴朗的夜晚,他便眼望天空,對照圖中所述,仔細觀察,從不間斷。天長日久,他又發現,北鬥星是圍繞一個小星轉動的,這個小星就叫北極星。北鬥星每年轉一圈,季節變化一遍,即使在同一個季節裏,北鬥星的位置也不同。例如早春時北鬥指向東北,晚春時則指向東南。由於張衡苦讀好學,勤於鑽研,到十五歲時,便成了南陽遠近聞名的小才子。縣令聽說他很有學問,要推舉他做秀才,被他拒絕了。
公元95年,也就是張衡十七歲那年,為了擴大知識麵,他離開家鄉,去京都洛陽求學。在那裏,他結識了不少有才之士,經常和他們研究天文、曆法、數學等,不但使已學知識更加紮實、豐厚,而且又學了不少其他方麵的知識。時人稱讚他“通五經,貫六藝”,說明他的學問已為社會所承認。
公元111年,張衡經尚書令推薦,被漢安帝任命為太史令,主管天文曆法。他為了對天體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決定製造一個天體模型,這就是天球圖,把天地的構造和日月星辰的變化都在上麵顯示出來。正是在這期間,他帶人每天數星星,數了東邊數西邊,數了北邊數南邊,最後終於有了一個比較精確的數字:中原地區天空星星的總數為二千五百顆,和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基本相符。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衡經過幾年的努力,對天球圖不斷改進,終於在安帝年間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力轉動、能較準確測定天象的渾天儀,成為世界科學史上的奇跡。又於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預測地震方向的地動儀。緊接著,他還發明了觀測氣象的候風儀。張衡用他超人的智慧和勤奮,在科學領域裏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華佗拜師學醫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的偉大醫學家。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手術藥材。他的高超醫術,來源於他少年時代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
東漢末年,漢室腐敗,戰爭頻繁,天下大亂,瘟疫盛行,死亡無數。華佗的父母也被瘟疫吞噬了性命。麵對成千上萬掙紮在死亡線上的老百姓,華佗痛定思痛,立誌學醫,決心做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專為天下貧苦百姓治病。
華佗七歲那年的一天,聽說遠方有一個姓蔡的大夫,醫術高明,便決定去拜師學醫。他背著行李走了三天三夜,來到蔡醫生的家鄉。蔡醫生收徒得很嚴格的。為了收到真正具備學醫素質的弟子,往往要出一些題目來測試其智力。今天,他見來學醫的人眾多,便指著家門口的一棵樹說:“現在,我想把樹上最高枝條上的葉子取下來,一不能用梯子,二不能爬樹。想想,誰有法把樹葉給我摘下來?”
那些來拜師的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想出好辦法來。蔡醫生見華佗在這些前來求學的人中,雖然年齡最小,個子最矮,但眼睛最為有神,便笑著問道:“你想到用什麼辦法了麼?”
華佗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左瞧瞧,右看看,然後忽地一拍腦袋說:“有了!”他說著,便在牆腳下找到一根繩子,在一頭係上一塊石頭,朝樹上最高的一根枝條猛地甩去,套住枝條;接著,再鬆鬆繩子,抓住兩個繩頭,把那最高的枝條壓彎下來,摘取了葉子。
蔡醫生高興地稱讚他:“好辦法!你成功了。”
但蔡醫生並沒有就此收下他,而是又拉出兩隻公山羊來,讓它們互抵爭鬥,然後又對前來拜師的人說:“你們誰能一個人把它們拉開?”
眾人又覺得無可奈何,一個個低頭不語。華佗則不慌不忙,走到那棵樹下,拔了兩把嫩草,分別放在了兩個方向。那兩隻羊看見草,果然停止了互抵,各自回頭吃草去了。
蔡醫生指著華佗對大家說:“你們來了這麼多人,隻有他具備學醫的素質。我決定收下他了,你們都回去吧!”
蔡醫生收華佗為徒後,並沒有立即傳授給他醫術,甚至連醫書也不讓他看,而是讓他早晨挑水掃院子,上午把草藥碾碎,下午煎成湯藥,晚上一碗一碗地送給病人去吃。因為來找蔡醫生看病的人多,僅送藥,每天都要到大半夜才能送完。華佗一幹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叫過一聲累,沒有偷過一次懶,每次都要親眼看著前一位病人把藥喝掉,才給下一位去送。
到第四十九天的時候,蔡醫生把華佗叫到屋中說:“你來了多長時間了?”
華佗回答說:“四十九天。”
蔡醫生又問:“這七七四十九天你學會了什麼?”華佗說:“每碾一種藥,我都要嚐嚐它的味道;每送一種藥,我都要問問病人的患病症狀;挑水掃院子,使我懂得了病人必須有一個潔淨的環境。學到的東西可多了!”
蔡醫生說:“好有心計的孩子!從明天開始,你就可以跟著我診病了。”
華佗在跟師傅診病的過程中,注意觀看師傅診斷每一個部位的動作,聆聽師傅的每一句講解,記住師傅開藥方時對每種藥下的藥量。診斷回來,又將每天看到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從不敢有一點疏忽。
有一天,蔡醫生診病回來,感到疲勞,華佗立即打來熱水,給師傅洗腳。在洗腳的過程中,華佗突然發現,在師傅的身旁放著一本書,上邊寫著教案二字,便看個不停。
師傅笑著說:“華佗,你不快著洗腳,瞪著眼看什麼呢?”
華佗眨了一下眼睛,眼珠滴溜一轉說:“我在看那本書,裏邊一定全是我想學的東西;可能我現在還不能看,如要能看,師傅不早就給我看了?”
蔡醫生笑著說:“真是個小鬼頭,快拿去看吧,腳我自己洗就行。”
華佗一聽,興奮極了,拿起教案一蹦一跳地走了。
一晃年餘過去了。這天,蔡醫生把華佗叫到書房,把櫃子打開,華佗一看,不由得驚呼一聲:“啊,全是書!”
蔡醫生說:“這是我幾十年行醫中搜集到的全部醫學書,你可以看了。”
這一來,華佗真是如魚得水,白天看病,夜晚看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醫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五年後,蔡醫生又把華佗叫到屋中說:“孩子,你出師了。不過,千萬要記住,你的一舉一動,都和病人的性命有幹係,師傅希望你成為一個群眾信得過的好醫生。”
華佗跪在地上說:“我一定牢記師傅的教誨!”
從此,華佗便單獨行醫去了。
他走遍大江南北,涉足黃淮兩岸;他曾在茅屋為老婦親煎湯藥,他也曾為小兒通便引尿;他曾在途中為行人開膛破肚做手術,也曾為三國名將關羽刮骨療毒。
為關羽刮骨療毒,是他高超醫術的一個傑作。相傳關羽領兵攻打樊城,右臂被曹操部下的弓弩手射中一箭。關羽回寨後,將箭拔了下來;不料,由於箭有劇毒,關羽的右臂立時腫了起來。華佗聽到消息,急忙從江東駕小船過來為關羽治療。關羽一麵和馬良下棋,一邊伸出胳膊,讓華佗醫治。華佗用刀剝開皮肉,露出骨頭,見骨已發青,便用刀去刮。沙沙的刮骨聲,使在場的人都聽得毛骨悚然,失色掩麵,關羽卻毫不在乎,照樣下棋。
等華佗刮完毒,敷上藥,縫合完畢,關羽的胳膊竟立即消了腫。關羽起身朗聲笑道:“先生真是神醫啊!”於是,“神醫華佗”的雅號不脛而走,傳遍了天下。
張仲景棄仕從醫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縣東北)人,是我國古代與華佗齊名的又一位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擅長的是外科手術,而張仲景則專攻內科,尤其對傷寒病最有研究。他的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近兩千年來,一直被醫學界視為珍寶。
張仲景小的時候就很愛學習。他喜歡讀《詩經》、《論語》,也喜歡讀《史記》、《漢書》等史書。他讀史書的時候,雖隻有七八歲,但愛憎分明。對那些危害百姓的貪官汙吏,他深惡痛絕。他佩服漢初北海太守朱邑和勃海太守龔遂那樣的官員,不僅飽有才學,且政績卓著,更重要的是關心民眾,愛護百姓;在他們的管轄範圍內,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為此,張仲景發憤讀書,目的就是想做一個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官,鏟除危害百姓的盜賊,懲治欺壓鄉裏的劣紳,使家鄉父老都過上安寧太平的好日子。他為了激勵自己,還特地找人畫了朱邑和龔遂的像,掛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中央。
不久,他的家鄉發生了瘟疫,僅他那個村子,在兩年間就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奪去了生命。就是在此期間,他發現一些人生病而亡,沒錢醫治是個原因,但更多的人卻是由於迷信巫師而斷送了性命。
為和巫師做鬥爭,他放棄讀書求仕的道路,立誌改學醫術。他聽說同郡有個叫張伯祖的大夫,雖說不是扁鵲再世,卻也醫術高明,為成千上萬的病人解除了痛苦,便前去拜師學醫。
張伯祖早就聽說同郡有個張仲景,以博學有誌聞名鄉裏,今見他前來拜師學醫,感到驚訝,便問他道:“聽說你早就立誌以朱邑、龔遂為榜樣,為何今又棄仕學醫?”
張仲景憤然說:“現在的大小官員,多有追逐名利,誰管民眾的疾苦?而真正有才學,想為百姓做點事的,如果不會阿諛奉承,又有幾個能做得上官的?所以我想來想去,還是像您一樣,用自己的醫術直接治病救人,才是最實際的。況且,現在百姓信巫不信醫,白白送了性命;我一定要學好醫術,讓百姓信醫不信巫。”
張伯祖聽了,感到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的確難能可貴,遂決定收他為徒。
張仲景從醫後,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習廢寢忘食,一絲不苟,醫術提高很快,兩年後便能初步獨立治病下藥了。
有一天,比他來得早的幾位師兄對他說:“仲景,師傅病倒了,讓你快去!”張仲景聞言,心急火燎地來到師傅房中,見師傅躺在床上,已經處於昏迷狀態,急忙上前診脈。他足足診了半個時辰,也沒有發現異常情況,便對和他一同進來的師兄說:“師傅一切正常,怎麼會昏迷不醒呢?”
眾人又推大師兄診脈,大師兄哆哆嗦嗦地診斷後說:“表麵看來正常,但仍有細微的變化,這大概……也許……,我一時也很難說清楚是什麼病。”
眾人又推舉二師兄診斷,二師兄戰戰兢兢地診斷了一番說:“大師兄說的有道理,我也認為正常中有些不正常……”
張仲景以為自己診斷失誤,又認真地再次為師傅診脈,這次約診了一個時辰,張仲景一動不動,全神貫注,然後堅定地說:“我仍然斷定一切正常。”
眾人說:“那師傅為什麼會昏迷不醒呢?”
張仲景說:“師傅不是昏迷,可能是疲勞過度,睡得深了一些。”
張仲景的話音剛落,師傅竟忽地睜開眼坐了起來,笑著對張仲景說:“孩子,從今天起,你出師了,可以回去單獨行醫了!”
張仲景高興地笑了,他的那兩位師兄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張仲景回鄉後,風裏來,雨裏去,有求必應,一心投入到為百姓治病解憂中,這年,他才十六歲。
可是不久,漢靈帝即位,聽說張仲景飽讀史書,才多識廣,便選他出來做官,一直做到長沙太守。他在為官過程中,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辦案中不畏權貴,清正廉潔。同時他還兼為群眾治病,深受百姓歡迎。
漢獻帝建安年間,瘟疫再次流行。當他聽說家鄉父老死亡嚴重的消息後,第二天便毅然辭去了官職,火速回到南陽,投入到同瘟疫的鬥爭中。
張仲景在長期的行醫實踐中,邊治病邊總結,終於整理出了一整天關於傷寒病的病理、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麵的寶貴經驗和理論。為了讓後人更好地為百姓治病,他把終生所得著述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偉大的醫學經典。
徐光啟從小愛科學
徐光啟,字子先,出生於公元1562年,上海人。初為進士,官至宰相,曾在意大利學習天文、曆算、火器,盡通其術;遍習兵機、屯田、水利諸書。他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古代著名的科學家。
徐光啟之所以成為一個精通多門科學知識的科學家,還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徐光啟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叫徐思誠,雖然讀過不少經書,但因屢試不中,隻好以種田、種菜為生計;他的祖母和母親為了能使家中經濟寬裕些,常年不分寒暑,早起晚睡,紡線織布。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父母見兒子生得聰明伶俐,才思敏捷,仍然省吃儉用,擠出錢來,把徐光啟送到村中的一所私塾中讀書,希望他能有所造就,光宗耀祖。徐光啟深知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讀起書來刻苦勤奮,很是認真。課堂聽講,他全神貫注,善於提出問題;課間休息,別的孩子都出去玩了,他依然伏案而讀;下學回家,他盡可能地幫助父親下地幹活,但到了晚上他便要挑燈夜讀,常常通宵達旦。為了多掌握一些知識,他給自己規定,無論白天學習多緊,幹活多累,晚上也要讀完兩千字的文章才去睡覺。
父親徐思誠見徐光啟年少有誌,讀書刻苦,心中十分高興,不但不再讓他下地幫助幹活,而且因為自己過去讀過不少經書,便抓緊一切時間對其進行引導,他要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兒子。祖母尹氏是大家閨秀,善於詩歌、辭賦。她從徐光啟會說話的時候,就教他識字背詩;現見孫兒讀書專心,聰明靈秀,便把自己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也不舍得丟的藏書,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全部拿了出來,意味深長地對孫兒說:“你高祖一生隻考了個秀才;你曾祖時,家道中落,讀書未成,以務農為生;你祖父棄農經商,家中漸漸富有,可不到四十歲就去世了;到了你父親這一輩,我專心供他讀書,卻因天災兵禍,賦稅繁重,安不下心來,結果屢試不中,也隻好中途棄學種田了。現在全看你了,隻要你能讀書成才,光耀門庭,咱們家無論多麼困難,也要全力以赴地供你讀書,祖母我就是累死也高興啊!”
在父親的直接幫助下,在祖母的親切教導下,徐光啟進一步激發了刻苦讀書的自覺性。因此,到他八九歲的時候,不但通讀了《六經》,而且文章、辭賦都寫得很好,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後來,在一件偶然的事情中,他又喜歡上了自然科學。
有一天,徐光啟放學回家,路過一塊棉花地,見一位老爺爺把棉株上好端端的嫩芽都掐掉了,他感到非常奇怪,便上去詢問。老人告訴他,現在已到秋季,再長嫩芽,即使生出棉桃來,因為生長期短,也結不出棉花來,而且還要消耗掉不少養分;如果把它掐掉,節省下的養分可以使那些已經成形的棉桃長得更好。
老人見徐光啟眼睛放光,聽得入神,又說:“孩子,這就叫科學,是一種動腦子的學問。”
在平時讀經書的過程中,徐光啟已經讀過華佗用中草藥治病,張衡發明渾天儀,以及王恂、郭守敬、許衡聯合修訂《授時曆》的故事,但“科學”兩個字的印象,卻從來沒像今天這樣深。
徐光啟回到家中,立即來到自家的棉花地裏,也學著老人那樣,把棉株上新長出來的嫩芽全部掐掉了。他父親看到,立即上前一把將他拉住,大罵道:“敗家子,你瘋啦?那麼好的嫩芽你為什麼要掐掉,難道你是讀書讀呆了不成?”
徐光啟則不慌不忙地說:“請父親息怒。我這樣做自有道理,待我把話說完,你再責罵不遲!”
於是,他便把種棉老人的話對父親說了一遍。徐思誠也曾是個讀書人,思想並不那麼僵化,他見徐光啟說的有道理,便怒火頓消,和徐光啟一同動手,把新長出的嫩芽全部掐掉了。到了收獲時,徐光啟家中的棉花,比往年取得了更好的收成。
公元1604年,徐光啟考中進士,走上仕途。此後,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他探討天文、地理、數學方麵的知識,受益匪淺;後又翻譯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大有收獲。由於他虛心好學,不久便寫出了《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三部著作,對我國後來數學和測量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他還利用有病在家休養的機會種小試驗田,試種外來作物;成功後,將操作方法寫成書,推廣農業技術。他康複回京複職後,用了五年的時間,修成《崇禎曆書》,計一百三十七卷;又根據自己對農業科學的多年實踐和研究,寫出《農政全書》,共六十卷,包括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牧養等十二目。在這部書中,徐光啟僅引用文獻資料就達二百五十種。這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史上最完備的一部總結性的傑作,也是徐光啟畢生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