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千古奇人徐霞客

在中國古代科學史上,明代後期是個群星燦爛的時代。除了李時珍、徐光啟之外,還出現了一位用畢生精力考察研究祖國山川的偉大地理學家,他就是被稱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徐霞客獻身於考察祖國山河的宏大誌向,是從他小時候就開始樹立的。

公元1586年,在南直隸(今江蘇、安徽兩省)江陰(今江蘇省江陰縣)南暘岐村的一個徐姓書香門第,出生了一個嬰兒,他名叫弘祖,字振之,號霞客。他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兩三歲開始,便已見聰慧穎敏,而且好讀詩書。他的父親叫徐有勉,因不願做官而專攻經書,是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學者。徐有勉見兒子那麼幼小就知道用心讀書,心中當然異常高興,便經常抽出時間,有意識地對他進行輔導。因此,當徐霞客六歲被送到學校讀書的時候,便已讀完了《詩經》、《孝經》和《論語》。

徐霞客在學校裏,仍然主學四書五經。由於刻苦認真,又有學經書的基礎,他學得特別快,往往別的學生三天五天學會的內容,他隻用一天的時間就學會了。因此,他一直是學校的佼佼者,老師經常表揚他,偏愛他,周圍的人也都誇他是個有誌向的孩子。

他每天從學校回來,在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後,便一頭紮在父親的書房中翻書看。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對曆史、地理、遊記和地方誌一類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隻要一看到這方麵的書,不管是多麼大的部頭,他都想一口氣看完,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

有一天,他在書房看書看得入了迷,母親幾次喊他吃飯,他都沒有聽見,父親便又去叫他。父親一進書房,看到徐霞客一邊看書,一邊在笑。父親覺得奇怪,不由問道:“看的什麼書,這麼高興?”

他說:“有位古代學者認為,天下有九州,能去其八,地上有五嶽,能去其四,就很了不起了。其實,這有什麼了不起?我長大後,一定要足踏九州,手攀五嶽!”

父親一聽不對勁,便拿過他麵前的書一看,竟是一本遊記方麵的書,便責備他說:“你現在正是學知識長才幹的時候,應該一心一意地學習經書,怎麼看起這些書來了?”

徐霞客不服氣地說:“看這些書有什麼不好?也可以開眼界,長知識呀!況且,我的作業已經做完了。”

父親耐心地對他解釋說:“這些書可以看,但不是時候,等將來長大了,功成名就以後,隨便看,可現在不行。你以為做完作業就算完事了嗎?還差得遠著哩!孩子,你要記住,知識無止境,什麼時候都不能滿足啊!”

徐霞客聽了,隻好點點頭。

雖然如此,徐霞客並沒有放棄他的愛好,隻不過改變方法罷了。他常常上麵擺著的是“四書”、“五經”,但在下麵壓的卻是有關曆史、地理、遊記方麵的書。就是靠這種方法,徐霞客在通讀“四書”、“五經”的同時,得到了不少地理方麵的知識。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徐霞客不是死讀書,而是像他讀經書那樣,一邊讀,一邊思考,常常提出些問題。他發現,過去的地理書,對中原地區敘述得比較詳細,也很清楚;一寫到邊遠地區的山川河流,大都是沿襲前人的說法,甚至把不相關的事情也附會進去。這樣一代一代陳陳相因,竟變成了固定不變的看法;可是這些說法究竟對不對?符合不符合實際?卻沒有人去考證。

有一天,他向老師請教完經書中的問題後又提出了這些疑問。

老師聽後大為驚奇。老師感到,徐霞客提出的這些問題,一些專家學者,包括自己,都曾在講述這方麵的知識時,產生過類似的疑問,但誰也沒有像徐霞客這樣係統地提出過。他感到,這孩子的思維非同凡響,如果堅持下去,很有可能要成為這方麵的專家。

隨後,老師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了徐霞客的父親聽。父親聽了也大為驚奇。他過去總認為徐霞客看這方麵的書是看著玩,卻根本沒想到他對這方麵的問題看得這麼深,這麼細。於是,父親便對老師談起了徐霞客曾對他說過“要足踏九州,手攀五嶽”的話。

老師大為感慨地說:“看來這孩子有誌祖國山河的研究,真是人小誌大啊!”

父親很是高興,不但不再禁止他看曆史、地理方麵的書,還到處購買介紹旅行家的書供他閱讀,有意識地在這方麵對他加強培養。

徐霞客的家鄉江陰瀕臨長江,他天天都能看到寬闊的江麵上滔滔的巨浪一瀉千裏的氣勢,推動著滾滾的江水向東奔流而去;每當這時,他都覺得隨著洶湧的波濤,自己身上的熱血也已經沸騰起來。

有一天,這位好動腦子的少年,望著那滔滔不絕的江水,卻對長江的發源地產生了疑問。他想道,自古以來,那本被奉為地理學經典的《禹貢》說:“岷山導江。”這意思是說,長江的發源地,是地處四川甘肅交界處的岷山。若果真這樣,長江就應比黃河短;但是,以長江的水勢之猛,流量之大進行分析,它的流程怎麼會比黃河短呢?黃河、長江,究竟誰長誰短?

徐霞客決心長大後親自去做一番考察。這時,他才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

徐霞客像他的父親一樣,雖然通曉經書、詩詞,卻無意於功名,他要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考察祖國山河的宏偉事業。

在徐霞客十八歲那年,他父親去世,但在母親的支持鼓勵下,他仍踏上了考察祖國山河的征途。

他先遊覽了離家不遠的太湖,登上東西洞庭山,然後去珞迦山、天台山、雁蕩山,接著到了古都南京,又攀百嶽山、黃山,轉而又南下福建,爬上了武夷山。

徐霞客自1607年遊太湖開始,到1640年從雲南抱病回家為止,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區,總計三十四年,寫出了一部近七十萬字、震驚於世的遊記巨著《徐霞客遊記》。

葉天士拜師成神醫

葉天士是清朝著名的醫學家,也是我國猩紅熱病的最早發現者和治愈者。

他的醫術之所以高明,就在於他永不滿足,時時求教。隻要他聽說某位醫生善治什麼病,便千方百計地前去拜師。據說,在他一生中,僅正式拜過師的,就有十七位之多,從而使他采諸家之長,補自身之短,醫術不斷得到提高,被世人譽為“神醫”。

本文所述的“化名拜師”,就是他最初拜師求教的故事。

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岩,江蘇吳縣人。公元1667年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很有名的醫生。

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他自幼喜讀醫學書籍。可是他的父親卻硬要他讀經書,以便將來考個一官半職,也好光耀門庭。葉天士強不過父親,又不願放棄自己的愛好,隻好把經書放在醫書的上邊,表麵上讀經書,暗地裏看醫書。由於他總怕父親發現他私下看醫書,心中不踏實,所以,既沒有讀好經書,也沒有讀好醫書。後來,這件事被他的祖父發現了,便和他的父親商議說:“將來能做官固然好,但我們祖傳的醫學也不能丟,還是不要強他所難,弄得一事無成吧!”商議結果,葉天士白天以主要精力讀經書,晚上則讀醫書。

小天士解放了思想,不但讀醫書認真,對經書學習也很刻苦。他從七歲去私塾讀書,兩年後,在班裏就成了佼佼者;而在醫學方麵,他先後讀完了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隋唐時期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在祖父和父親為人治病的時候,隻要他在家,必然現場觀察,而且常常是從看五官、切經脈,直到開藥方、配藥,跟蹤全過程。時間一久,他便積累了不少醫學知識。

公元1681年,葉天士的父親去世,他在祖父和父親門人的鼓勵下,毅然放棄讀書,鼓起勇氣,正式掛牌行起醫來。這年,他才十四歲。

葉天士掛牌行醫後,在祖父及父親門人的支持下,學習更加刻苦,看病十分仔細。往往為了一個病人,他在開處方之後,進行跟蹤治療,對藥量的多少、藥效的反應,不斷摸索、探討。一年後,凡經他看過的病人,痊愈者十之八九,當地人們都稱讚他的醫術超過了他的父親,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到他十六歲的時候,已經成了聞名江南的名醫了。

有一天,有一個在蘇州做生意的江西人,患了風寒症,上門求他治療。葉天士看過後,給了他兩服藥就治好了;但就在這時,那商人偶爾咳嗽了兩聲,葉天士聽了感到吃驚,便看了看他的舌苔,切了脈,十分同情地對他說:“你患有肺病,現在已到了晚期,我才疏學淺,無法醫治,希望你趕快回去,迅速尋求高人醫治,否則就遲了,就是神醫也無能為力了。”

那商人知道葉天士很有名望,說話不會錯,便失魂落魄地回到店鋪,把商品削價處理掉,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便起程趕回江西。

那商人一邊趕路,一邊尋醫治病。但是,一個個醫生看過後,均搖頭歎息,束手無策。

且說這一日,那商人帶著絕望的神態來到鎮江,路過金山寺,忽有一位老和尚對他說:“請問施主,我看你身有重病,為何還在此閑逛,快快求醫治病去吧!”

那商人聽了,長歎一聲說:“師傅說得不錯,我患的是肺病,已到晚期,一路上尋求高明,都說不可救藥了!”

那老和尚聽了,隨便找了個地方,讓那商人坐下,一邊切脈,一邊問道:“最初是誰給你看的?”

商人說:“江南名醫葉天士。”

老和尚又說:“葉天士診斷果然不差,你的病的確已經到了晚期。這在一般人說來,確實無可救藥,可就脈相而言,由於你的身體素質好,可能還是有救的。”

那商人聞言,撲通跪在地上說:“我家有妻兒老小,萬望師傅救我性命!”

老和尚便開了個方子,交給他說:“現在正值八九月份,生梨已經上市,你買上兩筐,帶在身邊,口幹了吃,肚子餓了也吃。等你回到家中,梨也就吃個差不多了,然後再按此方,吃上幾服藥就沒事了。”

那商人按著老和尚的方法做後,過了不久,病就好了。然後,他在去金山寺向老和尚表示感謝的同時,又專程來到蘇州,感謝葉天士的提醒。

葉天士知道後,立即讓人把牌子暫時收起,背起藥箱,隱姓埋名,步行數百裏來到金山寺,請老和尚收他為徒。老和尚見他求學心切,拜師心誠,便同意收他為徒。

三年後,老和尚終於弄清了葉天士的身分,再不敢和他以師徒相稱;可葉天士卻一直尊稱老和尚為師傅。老和尚深被葉天士的虛心好學精神所感動,隨後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和秘方,全部傳授給了他。

製造機器人的高中生

2000年9月2日下午,廣西北海機場出口處,北海中學的校長葉翠微帶領幾位副校長和3位手捧鮮花的女學生,迎接一位從北京飛來的英俊少年——蘇茂,他是北海中學高三(4)班學生。幾天前,他攜帶自己獨立設計和製作的“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進京,參加“長江小小科學家”大獎賽,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二等獎和6萬元獎金。此前二十幾天,他曾攜帶這個機器人到安徽合肥,參加第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奪得了“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和“英特爾少年英才獎”。以上3項大獎,都是廣西青少年在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大賽中奪得的最高獎項。

蘇茂出生於北海市區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從幼時起,就特別喜愛電動玩具,每次大人帶他進商場,走到電動玩具專櫃就不肯走了,一雙大眼睛瞪得圓溜溜的,露出垂涎三尺的神色,隔著玻璃把櫃裏的電動玩具一個個地細看個遍。若是大人開恩給買一個,他會高興得一蹦三跳,對到手的電動玩具視若珍寶。

為了買玩具,蘇茂把平時得的壓歲錢零花錢,一角兩角地積攢起來,買小電動車、小電動船、小電動木偶人、小電動動物等電動玩具。

蘇茂玩電動玩具和別的孩子不大一樣,別的孩子玩玩就厭了,再好的玩具玩不了幾天就扔在一邊,蘇茂不論玩什麼電動玩具,都會玩得著了迷。一邊玩,一邊還捉摸這些電動玩具為什麼會動。為看個究竟,他將每一個電動玩具大卸八塊,再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組裝回去。

對酷愛電動玩具的蘇茂來說,靠有限的零花錢買電動玩具當然過不了癮,他便想到了自己動手做。爺爺是他做玩具的啟蒙老師,這位與大海中的風浪搏鬥了半個世紀的老漁民雖然沒有文化,卻有一雙靈巧的手,會做木工活,還無師自通地會修理普通的家用電器。爺爺教蘇茂將吃剩下的芒果核和一根細繩子做出了一個手動陀螺,一拉繩子便會旋轉,這是當地漁民的孩子常玩的自製玩具。蘇茂嫌這個手動陀螺太簡陋,爺爺又教他做小玩具船,耐心地給他講解哪裏是龍骨,哪裏該安放舵和槳。沒過多久,蘇茂發現爺爺教做的小船隻能作擺設,放在水中卻不能行走。於是他用木片削一隻螺旋槳安裝在小船的尾部,再拆下小電動汽車上的電動機,安裝在小船上帶動螺旋槳,便成了一隻能在水裏行走的小電動船。

第一次製作電動玩具獲得成功,更激發起蘇茂的興趣,又用木板、竹片、泡沫等原材料,製作出了用螺旋槳推動的小電動汽車、電動軍艦、電動競速賽艇和電動木偶人,用橡皮筋作動力的飛機模型、利用自然風力推動的帆船等等。爺爺特別寵愛這個心靈手巧的孫子,在蘇茂上小學三年級那年,給他買了一個價值100元的遙控電動汽車,從此把蘇茂引入了遙控電動玩具和模型的世界。

蘇茂從小就樹立起了正確的科學觀。從小學一年級起他就訂閱了《少年科學畫報》、《科幻世界》等科普雜誌。進入中學階段,又訂閱了《少年科學》、《中學科技》、《科技輔導員》、《航空知識》、《航空模型》、《艦船知識》、《模型運動與技術》等科普雜誌。每期雜誌他都從頭至尾,認真閱讀,然後照著雜誌上教的方法,嚐試著製作各種電動玩具和模型。看過的雜誌,他全部珍藏在自己的小書櫃裏,以備查閱。若是郵差漏送了一本雜誌,他會找遍市裏的書報攤,想方設法買來補齊。長期訂閱科普雜誌,使蘇茂在課外學到了許多科技知識,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建立起了正確的科學觀,激發起發明創造的欲望和熱情。自己動手製作電動玩具、遙控模型,又使蘇茂將書本知識付諸實踐。隨著年齡的增長,蘇茂掌握的科技知識越來越豐富,製作出的電動玩具、遙控模型也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精美。

蘇茂從小就善於處理學校功課和小發明、小製作之間的關係,總是將功課放在第一位,完成了功課再進入自己的小發明、小製作的小天地裏去。有時候為專心製作某一個模型影響了學習,他會毅然放下模型去突擊學習,待功課趕上去後再接著製作。初二下學期,他因為花了太多的時間去製作遙控模型,期中考試沒考好,他馬上自覺地收起玩具,一心加倍努力學習,終於在期末考試時考出了好成績。初三下半學期,為了保證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考上北海市的重點高中北海中學,他將全部電動玩具和遙控模型收了起來,一心一意撲在學校功課上,直到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北海中學,他才將久違了的電動玩具和遙控模型一個個拿出來擺弄。

為了能兼顧學校功課和小發明、小製作,蘇茂極其珍惜時間,從小學到中學,他都精確地計算時間,力爭不浪費每一分鍾,上學既不遲到,也不早到,從家裏放下電動玩具和遙控模型,跑步到學校,學校剛剛拉響上課鈴。課間休息和課外活動時間,同學們都跑出教室去放鬆,他依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讀科普書籍。就連上廁所,也是手不釋卷。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擺弄電動玩具和模型到深夜12點。

蘇茂的房間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電動玩具、電動模型、遙控器和零配件,如同一個小電子修理店。小時候玩得殘缺不全的電動玩具,他一件也舍不得丟掉,全部裝在一隻箱子裏,他經常從這些舊玩具上拆卸零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組合成新的作品。

蘇茂上高中的北海中學,是廣西的重點中學,從1999年起,北海中學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科技節,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從小執著地熱愛科學、追求科學,在科技裏勤耕苦耘不輟的蘇茂,成為在學校科技節中脫穎而出的科技尖子。

1999年5月,北海中學舉辦首屆科技節,平時有些靦腆、不苟言笑、創造性思維卻格外活躍、想象力特別豐富的蘇茂正上高一,他也決定參賽。經過一番構思,他打算做一個無線電遙控的小機器人,設想這個機器人能夠代替人類在某種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這是蘇茂第一次嚐試著做遙控機器人,他花了兩個星期的課餘時間,幾乎每天晚上都苦幹到深夜一兩點鍾,來完成這件對他來說難度最大的作品。他先做出一支長約20公分、具有4個自由度的遙控機械手臂,這支手臂具有人手的一般功能,手臂可以伸縮,手腕可以翻轉,手指可以張開來抓取物品。然後,把這支機械手臂裝到了一輛無線電遙控小汽車上麵,就成為了一個能行走、能工作的遙控機器人。

科技節開幕的當天,蘇茂製作的遙控機器人作為最出色的一件作品,令全體評委讚不絕口,將惟一的一個特等獎給了他,而且專門為他的機器人開了一個演示會。演示會在學校的操場舉行,全校師生將操場圍得水泄不通。蘇茂沉著地站在操場中央,手握遙控器,指揮數十米外的機器人前後左右地行走、伸縮手臂、翻動手腕,將主持人放在地上的一枝紅玫瑰拾了起來,高高地舉起,緩緩地繞場行走一圈,最後停步在給過自己最大幫助的班主任老師麵前,將玫瑰花獻給了她,老師接過玫瑰花,笑容像玫瑰花一般燦爛,整個操場則歡聲雷動,同班同學們為蘇茂鼓掌拍紅了巴掌,靦腆的蘇茂一下子成為學校的科技明星。

2000年4月,北海中學舉辦第二屆科技節,已上高二的蘇茂又利用近半年的課餘時間,做出了一個“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參賽。這個機器人比第一個機器人更大,外形更漂亮,功能更完善,同時製作難度也更大。它的手臂約一米長,共有7個自由度,不但能伸縮,還能在水平方向擺動,左右方向轉動,上下方向移動,手腕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到達任何位置,手指能從不同的角度抓取物品,底座是三點輪式的,能靈活自如地朝任何方向行走。這個機器人綜合了電子學、力學、機械學等知識,采用鋁合金材料做成機械杠架,結構簡單,易普及易使用易修理,可通過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器,在數百米範圍內控製它,讓它模擬人手工作。這個機器人再次奪得了科技節特等獎。演示會上,蘇茂先用遙控器指揮機器人拿起一個杯子,從一個水槽裏舀出一杯水;又指揮機器人,撿起同學們扔在地上的小紙片;還讓機器人行走到同班同學麵前,與他們一一握手。觀看演示的全校師生再次為蘇茂的成功熱烈鼓掌和吹呼。5月上旬,蘇茂和他的機器人被推薦到南寧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青少年創造發明大賽,奪得了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