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第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這是國家最高級別的青少年科技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科協、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國青少年科技領導小組聯合主辦,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領銜讚助。蘇茂和他的“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被推薦到廣西青少年科技發明創造代表隊,赴合肥參賽。參賽前,北海中學校長葉翠微對這次大賽十分重視,考慮到蘇茂的機器人身上的安裝的遙控設備已經陳舊,容易出故障,便批給蘇茂6000元專款,讓一位老師帶著他到廣州,買回一套進口的遙控設備替換。大賽中,蘇茂遙控機器人從不同的角度準確地抓取一隻礦泉水瓶子,贏得了在場的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讚許,奪得了“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和“英特爾少年英才獎”。
8月底,蘇茂和他的“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又被推薦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長江小小科學家”大獎賽。這次大獎賽,是由國家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協承辦的,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500多件作品和項目參賽,代表了全國青少年科技發明的最高水平。初評後,隻有81件作品和項目進入了終評展示會場,這些作品大部分是近年來在全國性和國際性青少年科技發明比賽中獲獎的。作品終評評委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27位著名專家教授組成,參賽選手必須經過三道關口:一、寫出作品的文字說明,必須說清楚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二、作品現場演示;三、設計製作者與全體評委麵對麵地進行答辯。蘇茂和他的機器人順利地闖過了三關,奪得了二等獎。一等獎是由新疆一位中學生奪得,他因為發現了一個新物種“小花鳥巢籃”而奪冠。
從首都載譽歸來的蘇茂回到學校,立刻投入了緊張的學習之中。為了參加兩次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大賽,他比同年級的同學們晚開學一個月,功課已經拉下了一大截。他決心像上初三那年一樣,暫時停止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把學習成績突擊上來,力爭在高考時考上一所重點大學,學習自己所喜愛的機械專業。
雙手摸出人間奇跡
3歲前被摘掉兩個眼球的袁靚,生活在黑暗的世界裏已經9個年頭了,應該說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幸的女孩,與她的父母和老師共同創造了多少個人間奇跡:可以彈奏美妙的鋼琴曲,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中國小作家協會第一批會員。最大的奇跡是:2000年6月,出版了20餘萬字的《袁靚童話集》。多位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為此書題詞。書的序言中寫道:“現有資料表明,在袁靚出書之前,莫說在中國,就是在全球也沒有12歲盲童寫書出書的事。袁靚這位盲童,硬是用頑強的毅力‘摸’出人間奇跡。”
這50多篇20餘萬字的童話作品,是袁靚在3年時間裏用盲筆“紮”出來的,她的手指有很厚的老繭,經常寫得手指紅腫疼痛難忍。寫出一篇滿意的作品,袁靚就用很慢的語速讀給父親聽,她的父親如實記錄下來,寄給全國的報刊發表。
袁靚說:“將來我要去美國留學,長大了我要當個大作家。現在呀,好好學習,再寫一本童話……”這位生在上海的盲童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1988年11月12日,年過三十的袁德禮、王裕誌夫婦開心極了,他們的女兒出生了。給女兒起了個最好聽的名字:“袁靚”。當然希望女兒美麗出眾,將來美滿幸福。
不幸很快就降臨到這個家,剛滿月的袁靚就被診斷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癌。袁德禮和王裕誌夫婦一下子從幸福的頂峰跌進了痛苦的深淵。當3個月的小袁靚被摘除左眼球後,王裕誌整天抱著女兒以淚洗麵。不懂事的小袁靚並不明白媽媽為什麼總是哭,她總是笑著麵對媽媽的淚水。
慢慢地,袁德禮王裕誌夫婦都能接受了女兒失去左眼的現實,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女兒撫養成人,不讓她再受一點委屈。而惡運又一次向這個家庭襲來了重拳:小袁靚3歲時,醫生的診斷讓一家人欲哭無淚:“小袁靚必須摘除右眼球,否則性命不保!”王裕誌整天抱著小袁靚,兩眼直勾勾地看著女兒,好像害怕什麼人從她身邊搶走一樣。袁德禮經過痛苦的思考,做出當時認為是明智的選擇:“讓女兒一生生活在黑暗中,太痛苦了,她長大了怎麼活呀!還不如放棄治療,讓女兒在父母的愛中走完短暫的人生。”人們都說母愛是拒絕理性的,王裕誌當時的想法和作法驗證了這一點。當時的王裕誌不聽任何勸告,她隻認準一個理:“隻要女兒能活,就行!”
最後的結果,是小袁靚自己決定的。一天傍晚,袁德禮王裕誌夫婦又一次商量應該怎麼辦,這一次是當著袁靚的麵說的,他們都認為小袁靚太小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可是,奇跡發生了,小袁靚開口了:“媽媽,我要活!不要死!”袁德禮把女兒緊緊抱在懷裏,兩行熱淚淌到了女兒的臉上:“爸爸救你,沒有眼睛了也讓你活下去!”
就在手術的前一天,袁德禮王裕誌夫婦帶著小袁靚坐車逛街逛公園,他們要讓女兒把世界上的顏色看個夠。從第二天起,袁靚的一生都不可能再看到什麼了。王裕誌用手指著看到的一切告訴女兒:這是紅的,那是綠的;這是汽車,那是高樓;這是老虎,那是猴子;這是花兒,那是草……王裕誌忍不住在哭,袁德禮表情沉重一言不發,小袁靚則笑著比劃著,手術後,小袁靚問媽媽:“天為啥是黑的?為啥看不到媽媽了?”王裕誌哭著告訴女兒:“媽媽領著你,黑也不怕!”
小袁靚的天性活潑,雖然沒有眼睛,卻一點不影響她的活動。在盲童幼兒園裏,她是最好動的,也是最愛問問題的。在家裏,也總是纏著媽媽問這問那,媽媽答不上來的,就等爸爸回家後問。袁德禮本來是記者,後來下海開公司,當然十分辛苦,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了。小袁靚並不理會爸爸的怠慢,她纏著爸爸,直到把腦海裏所有的問題弄清楚才肯罷休。小袁靚好動,在幼兒園裏,在家裏,總是手裏不離東西,總想把身邊的一切拆開弄明白。兩條靈活的腿總在運動,當然不時會摔得頭破血流,可第二天仍是跑來跑去。
小袁靚看不到任何東西,她總是讓媽媽給她講看到的一切。媽媽講著,就像她親眼看到一樣,手舞足蹈地跟著又說又笑。
一晃兒,小袁靚6歲了,有一天,她非常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上學!院裏的小朋友像我這麼大應該上學了,為什麼不送我上學?”王裕誌到處了解,搞明白了小袁靚應該上盲童學校,小袁靚7歲那年,走進了上海盲童學校的大門,開始了她的學習生活。她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從上學開始的。
走進盲校的袁靚,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盲人有一雙特殊的眼睛——手!用手可以感知這個世界的一切,”有眼睛的孩子用鉛筆鋼筆寫字,沒有眼睛的孩子可以用盲筆“紮”字,袁靚“紮”的字很好,這讓她很開心。
最讓袁靚開心的是上音樂課,老師教他們識譜唱歌,袁靚學得非常投入,她有很好的歌喉。開始學樂器時,袁靚學得更認真了。琵琶、電子琴、鋼琴,她都學得很認真。她是不可能看見琴鍵和音區的,老師教她用手摸,記住距離和發音,袁靚一遍一遍練習,開始時經常摸錯鍵,彈得不成曲調。幾個月後,彈得很好了,要知道,幾個月的時間裏,袁靚的手磨破了,人也瘦了。媽媽看著很心疼,勸她不要太苦了自己,小小年紀的袁靚非常認真地說:“媽媽,我愛聽音樂,我要自己給自己聽,我不怕苦。”媽媽流淚了,心裏發誓:“要給女兒買一架鋼琴。”
袁靚曾在《作文世界》上發表過一篇《媽媽是個“小氣鬼”》的文章,詳細講了媽媽的種種小氣行為:不買新衣服,整天穿著過時的舊衣服,中午飯舍不得吃菜,也不給袁靚花錢,最後她才明白,媽媽省吃儉用,省下錢給她買了架1萬多元的鋼琴。
家裏有了鋼琴,袁靚有時間就坐在鋼琴前,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不知疲倦地彈著琴。現在她的鋼琴彈得具有專業水平了,每當她彈起最喜愛的《命運交響曲》時,整個身心都融入曲中了。坐在一旁聽著聽著,就會認為她彈奏的不是樂曲,而是在彈自己的心聲和決心。
袁靚說她不想當鋼琴家,她彈琴是彈給自己聽,因為她喜歡音樂,同時還想證明沒有眼睛的她不比有眼睛的孩子差。而學習英語,她確是有明確目標的:“長大了去美國留學。”3年級時,學校開設了英語課,當然是盲文英語。學英語最大障礙是發音,袁靚無法看到老師的口型。我們明眼人學習英語,要看著老師發音時的口型,然後模仿老師的口型發音,經過無數次的糾正,最後才能發出正確的音。而盲人是無法看見老師的發音口型,當然,盲校老師用他們特殊的方式向學生講著應該用什麼口型,學生也都盡力學著,但他們學得真的太艱難了,他們更多的是依賴聽磁帶。
那時的袁靚有個想法:“長大了要去美國留學!我就要為盲人爭這口氣!”那時,媽媽給買的小錄音機整天不離手,隻要有一點時間也要聽英語磁帶。一個音標一個音標地聽,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聽,用不同的口型反複校正自己的發音,直到跟磁帶上的發音一樣為止。袁靚聽過的英語磁帶全都報廢了,因為她聽的次數太多了,磁帶都磨壞了,隻好再買新的。現在,隻有12歲才上小學6年級的袁靚,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采訪時,我告訴她:“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讀6年級,他們的英語水平比你低多了。”袁靚自豪地說:“叔叔,我就是要比他們做得好,我隻是沒有眼睛,其他的都不會比他們差。等去美國留學會做得更好,我要給中國人爭光呢!”
袁靚愛讀書,可盲文書太少了,依靠廣播和錄音磁帶也滿足不了她的讀書欲望,爸爸媽媽就隻好成為她的眼睛了。爸爸媽媽給她買了許多書,當然許多書是她自己點名要的,《十萬個為什麼》《安徒生童話集》《伊索寓言》《世界童話名著選》等書,都是通過爸爸讀給她的。當然,還有許多曆史、地理、動物、植物的知識都是這樣學來的。有一段時間,袁靚喜歡讓媽媽給她讀成語辭典。
讀書的興趣越來越濃,袁靚的作文也越來越好。媽媽給她訂的《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她也很有興趣。有一次,媽媽正給她讀《兒童文學》上的一篇童話故事,袁靚認真地說:“媽媽,我想我編個童話故事不比他們的差,我也要寫童話。”媽媽並沒有當真,袁靚卻當真了。
從那時起,隻要周末回到家(袁靚是上海盲校住校生,隻有周末才回到家裏),袁靚就躲到自己的房間用那隻盲文筆“寫”呀“寫”呀。到吃飯時間也不出來,媽媽走進去看,隻見她神情專注地在紙上用心地“紮”著一個個盲文字,媽媽當然看不懂。袁靚說她在做一件大事,做好了再告訴媽媽。那時是1998年年初,媽媽發現袁靚的手都寫腫了,可她還在寫,怎麼勸也沒有用。
1998年5月初的一個周末,吃過晚飯,袁靚把自己的大作讀給爸爸媽媽聽,那是她用幾個月的時間寫出的幾篇童話作品。袁德禮聽女兒讀自己寫的童話,真的很興奮:“我女兒可以當小作家了。”他給袁靚的作品提了一些建議,袁靚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修改了童話作品。又是一個周末,袁靚用很慢的語速讀著自己的作品,袁德禮一字不漏地記錄著,然後工工整整地抄寫在稿紙上,把其中一篇寄給了《少年報》,1998年6月,袁靚的第一篇童話作品《沒有胡子的翹翹》發表在《少年報》上,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新民晚報》《文彙報》《兒童文學》等全國有影響的報刊都有袁靚的童話作品發表。1998年年底,袁靚的童話作品《龜兔第三次賽跑》獲《解放日報》“昂立杯”童話征文一等獎。袁靚成為了盲童童話作家,一時間在大上海家喻戶曉。
袁靚成功了,可這成功的背後,有的是太多的汗水太多的艱辛。袁靚的童話作品,短的幾百字,長的幾千字,都是用她的那隻盲文筆“紮”出來的。平均每個盲文字要“紮”十多下,一千多字的童話作品就得紮一萬多下。最累的是修改。我們明眼人寫文章,可以在紙上塗來改去,把一切都改好了再重抄寫一遍就可以了。而盲人寫盲文,每修改一次就得重寫一遍。我們可以想象,盲文是“紮”出來的,閱讀時是用手摸紙上針眼,如果有“紮”過字的紙上重新“紮”字,那就沒法閱讀了。袁靚的每一篇童話作品,都得改上幾遍,每寫一篇手指都被磨破多次。
袁靚寫童話的功夫,不僅僅體現在用盲文筆“紮”字的艱難,更難的是她對文中那些動物植物和環境的把握上。袁靚3歲時沒有了雙眼,在她的記憶中,沒有顏色沒有形態,有的隻是黑暗。明眼少年兒童作文中的大部分事物是來自於自身的觀察和體驗,就是想象的部分也是有平時眼見的基礎。而袁靚,她的頭腦中的一切形象都來源於用手摸的感受和根據讀書想象出來的。我們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就知道了一個盲人不可能靠手摸來明白事物的真相,那袁靚童話作品中描寫的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書本知識加想象了。
如果說,袁靚童話作品好的構思來源於她的聰明才智的話,那童話作品中描寫的那些動物、植物、人類和自然環境就是她學習的結果了。當然她的這種學習也把她的爸爸媽媽累壞了,因為爸爸媽媽是她讀書的眼睛。那些關於一切形象的知識,除了少部分是袁靚在學校盲文圖書館裏學到的和從磁帶上廣播中聽到的外,大部分是她的爸爸媽媽讀給她聽的,而她則必須牢牢記住,因為她不能像明眼孩子那樣忘記就能翻翻書查查資料。袁靚最喜歡聽磁帶中的童話故事,她沉浸在音樂、聲音、情節的世界裏,想象著花草的顏色,想象著可愛的和可憎的動物是什麼樣子,想象著置於草地、森林、河流、大海中的感覺,想象著高樓大廈的形狀……通過這些想象,重新在腦海裏想象出這一切形象,把它們寫進自己的童話作品中。
2000年年初,袁靚共發表了50多篇共20萬字的童話作品。當時有一個上海的記者采訪她,袁靚說她渴望出一本童話作品集。這個消息刊出後,大上海的許多人都在盼著這本書出版,當然,許多人也在熱心地幫助袁靚。上海市委領導和著名作家葉辛、馮英子、著名企業家藍先德等都為此做了許多工作,還為袁靚的童話作品集題詞作序。2000年6月,上海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20萬字的《袁靚童話集》。當時又一次轟動了上海,許多家長領著孩子手捧著《袁靚童話集》在書店排著隊等袁靚簽名。
采訪時,袁靚告訴記者:“長大了要當個大作家,這可是我幾年前的心願了,相信我能做到。”
每當學校組織捐款給受災地區時,袁靚就會捐出全部的零用錢。第五屆全國殘運會召開時,正在排練節目的袁靚把身上所有的錢50元零6角捐了出來,在2000年5月第五屆全國殘運會閉幕式上,袁靚與著名影星陶虹一起朗誦了袁靚創作的童話詩《戰勝厄運的龜兔》,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2000年10月,袁靚對媽媽說:“我要幫助更多的人,因為幫助我的人太多了。我要幫助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三人小誌大
趙雲拜師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三國時期劉備屬下一位著名將領,以在當陽長阪坡救阿鬥的忠勇行為而揚名,劉備稱他“一身都是膽”。曆任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等職,封永昌亭侯。
他小的時候,有一個拜師學藝的故事。
趙雲自幼喪父,家中貧寒,無以生計,全靠母親紡紗織布維持生活。父親去世前,趙雲也讀過書,學過字,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舞槍弄棒。每當藝人來到村中表演,他便去看,看會幾招,回家就練。每每聽說哪個村中有會武術的,他便登門求教,然後自己苦練。久而久之,到他十歲左右的時候,雖然不懂係統的武術套路,但也掌握了不少武功招數。
有一天,他正在門口練習,忽有一位童顏鶴發的老道路過這裏,被他那刻苦練武的精神所感動,便停下觀看,看到好處,也不由得拍手叫起好來。
這一叫好,趙雲便停了下來,他認為老人是個內行,便上前施禮問道:“道長,您會武功嗎?如會,就請您教我兩招吧!”
老道長見趙雲對學武功如饑似渴,便笑著對他道:“孩子,很抱歉,我不會武功。不過,我卻認識一位武林高手,你若經他指點,保準能學到天下第一流的武功!”
趙雲一聽大喜,急問道:“請問道長,這位高人現在何處?我一定前往拜師求教。”
老人說:“離這裏很遠,你這麼小的年齡,怎麼能去得了?”
趙雲說:“不怕,再遠也不怕。我一個月走不到,就走兩個月,兩個月走不到,就走三個月,直至一年,甚至兩年,一直走到為止。”
老人見他決心如此之大,就對他說:“那好,我告訴你,此人就是太行山玄武洞的玄真道長,你就去拜他為師吧!”
趙雲聽後,立即回到家中告訴了母親。母親因他年齡尚小,開始不同意他去。後見他主意已定,再三央求,也就不再阻攔,給他做了些幹糧,還讓他帶上盤纏,便送他上路了。
一路上,趙雲風餐露宿,饑了啃幹糧,渴了喝泉水,困了睡在破廟裏、小路邊。鞋子磨破了,腳上起了很多血泡,走路一拐一拐的,他不叫苦,不喊累。不久,幹糧吃光了,盤纏花完了,他便沿途乞討,繼續前行。
就這樣,經過千辛萬苦,趙雲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來到了太行山玄武洞。
可是,當他來到玄武洞後,隻見洞門大開,卻不見人影,急得他高聲喊道:“玄真道長,您在哪裏?趙雲求您收做徒弟來了!”
但是,回答他的,隻有山間回響。
趙雲此時又餓又累,加之連日奔波,又見沒人應聲,便在洞門口蹲了下來,準備休息一會兒再說。不料,他這一蹲,竟蹲在山洞門口睡著了。
趙雲也不知睡了多長時間,當他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洞中的一個床上了。他忽然發現,在他身旁坐著一位道長,正是在自家門口遇到的那位老人,不由得驚喜萬分,趕緊下床跪倒在地說:“道長,就請您收我為徒吧!”
玄真道長說:“孩子,你經過千難萬險,來到這裏,我一定會教你武功的。不過,你先休息幾天再說吧!”
趙雲著急地說:“師傅,我不累,您現在就教我吧!”
道長見趙雲學武心切,不忍再拒絕,便答應了他。
從此,趙雲在玄真道長的精心教導下,勤學苦練,從不懈怠。兩年後,他終於練就了一身武藝,後來投靠劉備,成了三國時期一位著名的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