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編輯讀完《可憐的小青》,情不自禁地為可憐的主人公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同時,他感到作者具有非凡的文學天才。當編輯知道作者是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時,他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但他感到文壇上將升起一顆新星。

事實真是如此,“灰姑娘”小瓊瑤,以後成了當代中國台灣大眾文學宗師,成了家喻戶曉的小說家。

五歲登台

1952年,裴豔玲父母所在的劇團要到鄉下演出。5歲的小豔玲嚷著要跟著去玩耍,父母沒有辦法,隻好帶著她。

這天,劇團到一個村莊演出。演員們還沒有化完妝,台下已坐滿了黑壓壓的觀眾。戲就要開場了,忽然,扮演秦英的主角演員發病,肚子痛得滿地打滾。這可怎麼辦呢?台下的觀眾都眼巴巴地等著,可台上少了主角演員,戲就沒法子演,大家急得汗都流了下來。

正在這時,人群中傳來一聲稚嫩的喊聲:“我來演秦英。”

大家順著聲音去尋找,原來是5歲的小豔玲。“你能行嗎?”大家不放心地問。

“我早就會了,不信你們看看。”說著小豔玲雙手抱拳,擺出秦英的架式唱起來:“母親不要哭嚎啕,聽孩子把話對娘講……”

一招一式還真像樣,大家高興極了,忙把戲裝連折帶縫,湊合著給小豔玲穿上,又給她勾了花臉,幾分鍾後,小豔玲在鑼鼓聲中登上戲台。

台下一片叫好聲,小豔玲演得太成功了。演出結束後,劇團的演員們都誇小豔玲,說:“小豔玲是個演戲的天才,還是學戲吧!”小豔玲從此走上了戲劇舞台。

15歲時,毛主席看完她演的《寶蓮燈》後,還表揚了她。裴豔玲成為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

垃圾堆裏的二胡

1954年,在一次新年聯歡會上,一個年僅8歲,紮著羊角辮的小姑娘,爬上椅子,架起二郎腿,拉起二胡,歡快的二胡聲立即充滿大廳,小姑娘高超的演奏技藝,贏得了一片掌聲。這位小姑娘就是後來成為全國著名二胡演奏家的閔惠芬。

閔惠芬1946年生於江西宜興。小時候隨母親在鄉下,8歲上學才到父親身邊。父親在丹陽師範學院任教。

有一天,小惠芬在垃圾堆裏撿到一把破舊的胡琴拿回家去。父親沒有責怪她,為她擦拭幹淨,鼓勵她好好學習。

從此,小惠芬迷上了二胡。炎熱的夏天,別人乘涼、遊泳,她卻把自己關在房裏練琴,板凳坐濕了,換條板凳,仍然練琴不止,她完全忘記了炎熱。

11歲那年,她到南京讀書,擔任鼓樓區“少年之家”樂團的指揮,充分地顯示出她出色的藝術才華。17歲,還是一個中學生時,就獲得全國二胡比賽一等獎。後來又考進上海音樂學院,終於成為演技超人的傑出的二胡演奏家。

要知道,她的練琴,竟是從垃圾堆裏拾到一把破二胡開始的。

文學新苗

1980年秋天,《芒種》雜誌發表了一篇小說《我與小黑》,引起人們的注意,受到行家的稱讚,而這篇小說的作者龐天舒,是個年僅15歲的初中生。

龐天舒出生在一個文藝工作者家庭。父母在她幼年時就給她講故事。許多童話、寓言在她腦子裏形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龐天舒7歲上了小學,自己識字,能讀書了,她就成了一個小小的“啃書蟲兒”,許多動人的故事被她記憶在大腦的深處,多彩優美的辭句溶進她的血液。14歲時,她已讀完200多部文學名著。

龐天舒書讀得多了,再加上她生來具有的文學天賦,使她寫的作文深刻而生動。有一天,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讓同學們描寫一個老師的形象,讓大家一讀就知道寫的是誰。

許多同學都被難住了,也有的同學雖然寫出來了,但都是“濃眉毛,大眼睛”之類的描寫,讓人分不出寫的是張老師還是劉老師。

龐天舒轉動著靈活的眼睛,選擇著要給哪個老師畫像,作文寫完了,龐天舒站起來朗誦:“上課了,一位神態端莊的女老師,夾著課本,捧著作業緩步走來。她那齊耳的短發,修長的身材,顯示出淳樸、大方的風度;薄而紅潤的嘴唇和從琇琅架眼鏡裏透出的聰慧目光,表露出她的口才非凡和才華出眾。這時,她正環視著起立的學生……”

文章還沒有讀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趙老師!”

龐天舒的聰明在於她能用心觀察,也能用心使用學到的詞彙,而不去套用現成的詞語。龐天舒就這樣走上了文學之路。年僅15歲,就發表了處女作,緊接著她又在《芒種》、《鴨綠江》、《解放軍文藝》、《婦女》、《文學報》、《青年文學》等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10多篇。她成為文壇上的一顆新星。

十一歲的大學生

1966年5月2日,謝彥波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他的幼年是在益陽縣的奶奶家度過的,那是一個稻花飄香的小村鎮。

6歲半時,謝彥波回到父母的身邊。父親謝加平是湖南醫學院的物理教師,他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套科學可行的方法。一次,謝加平領著小彥波去看電影,當銀幕上出現毛主席在書房裏接見外賓的鏡頭時,他問彥波:“毛主席的書房裏有什麼特點?”小彥波回答:“到處堆滿書。”他又因勢利導地說:“毛主席已80高齡了,還天天堅持讀書。他教導我們要認真看書學習,你可要記住啊!”

從此,小彥波給自己訂了計劃:早上6點15分起床,進行十幾分鍾的體育鍛煉後開始學習。上午上學,下午放學回家後,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有時間就出去玩一會兒。晚上自學2個小時,8點半睡覺。如果是星期天或節假日,每天的自學時間不少於5個小時。

小彥波天資聰明,自學能力極強。上小學三年級時他就把初中的數學攻了下來。四年級時,他又開始向高中的數理化進軍。

小彥波喜歡動手做實驗,把書本的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有一次,他見物理課本上的一道習題:兩根鋼條其中一根有磁性,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怎樣測出帶磁性的鋼條?小彥波根據掌握的知識馬上找出答案:鋼條的兩端磁性強,中間弱,幾乎沒有磁性。用手拿一根鋼條的一端接觸另一條鋼條的中間,如果吸引說明手裏的鋼條有磁性,不吸引則沒有磁性。這個答案正確還是不正確?為了驗證,他向父親要了一分錢,買了兩根針,把其中的一根磁化後,做這個實驗,結果證明了答案的正確性。

他還用家裏簡易的設備,做光的折射,水麵張力實驗,還做蠟燭倒影和平行導線通過電流時的作用力的物理實驗。

小學五年級時,他又攻讀大學的解析幾何、微積分。

小學畢業時,中國科技大學派專人對他進行麵試,結果表明: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其它功課達到高中畢業水平。於是,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了他。那一年,他11歲,成了中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喜歡拆玩具

1968年在天津出生的張明,從小就很淘氣,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不去上。父母每天要上班,沒有辦法,隻好把他一個人鎖在家裏,給他買來一些玩具,像手槍、汽車、蹦蹦蟲、小輪船等。這些玩具小張明玩不了兩天,就把它們拆開。有的拆開了他能裝上,有的他就裝不上了,父母真拿他沒有辦法。

小張明雖然頑皮,但他很聰明。遇見問題肯動腦筋,肯鑽研。媽媽做衣服時,小張明就蹲在旁邊觀察,看為什麼蹬動踏板輪子就會轉動。爸爸媽媽領他去公園,他不去看動物,而是對停在草坪上的進口大吊車發生了興趣。

後來,小張明對電產生了興趣。父母為他買來有關電器知識的書籍,還為他買來各種無線電元件及工具。小張明就利用課餘的時間,按書上的介紹,製作一些小電器。他製作的電動機,通上電就“嗡嗡”地轉起來,他製作的鎮流器,接在日光燈上,日光燈就發出白光。

小張明不滿足於這些,他決定自己搞發明製作。1979年5月,天津市開展了青少年“愛科學月”活動,11歲的小張明一下子報了三項科技產品:七管低壓台式收音機、半導體對講機、液位自動控製儀。在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會上,他的七管低壓台式收音機和答辯小論文都榮獲三等獎。他是參展青少年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英語小神童

常青的爸爸媽媽,雖說是高校的教師,可以前沒有學習過英語,現在年齡大了,還要補學英語。夫妻二人天天對著電視學英語,女兒常青在學校裏剛學ABCD,有時也跟著父母看電視英語講座。

一天,電視裏教《公雞和狐狸》,全文約300字,課教完了。爸爸和媽媽怕剛學的英語忘掉,就關上電視,兩人背起來,背了不到一半,再也背不下去。爸爸急得抓頭皮,媽媽懊喪地說:“年齡一大,腦子不好用了。”

小常青在旁邊說:“我背給他們聽。”

爸媽不相信地搖搖頭。

常青不管爸媽搖頭不搖頭,她自顧自地背起來,背得雖然不甚流暢,可畢竟全背出來了。

爸爸、媽媽大吃一驚,問:“有人教過你嗎?”

“沒有呀!”

“那你怎麼能背下來?”

“跟電視學的唄!”女兒調皮地回答。

爸媽這才知道女兒對英語的接受能力是這樣強。於是,他們決定送女兒去學英語。他們選擇了杜經武老先生,杜老師可了不起,說一口標準的英語,不帶半點的中國語音。隻是他擇徒很嚴,一般人難投到他的門下。

杜老師見到小常青後,拿出一本《英語900句》,1至4課,共60句,老人以一分鍾一句的速度教,讓小常青複習半小時後,把所學的內容重複一遍,沒想到常青對答如流,無一差錯。杜老師高興地收下這位學生。

在杜老師的嚴格要求下,常青充分顯示出她的英語天賦,她的英語水平迅速地提高。於是她就試著翻譯。幾年下來,常青在課餘竟翻譯了6萬多字的文章,先後在省內和中央報刊上發表,引起了教育界、翻譯界的關注。老翻譯家葉君健看到她的兩篇譯文,十分興奮,寫了一篇《澆灌篇》,文中說:“當我知道譯者隻是個14歲的孩子時,我卻驚奇了。我不太相信‘神童’——因為這類孩子,如果有的話,也是很少,很少。小譯者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勤於學習恐怕起了決定性作用。”

南京大學外語係破格錄取了這位14歲的英語小神童,為本校少年班的學員。

連跳三級上科大

1984年12月10日,首屆中國少年科學獎授獎大會在湖北武漢隆重舉行。15歲的王鐵軍榮獲一等獎。

王鐵軍,1969年5月9日出生於湖北省竹山縣。從懂事起,父母就講故事給他聽,他也喜歡聽故事,天天纏著父母講這講那。7歲時,王鐵軍上了小學,從此他又迷上了書。天天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神筆馬良》、《科學家的故事》等書籍。

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他讀完了關於少年大學生寧鉑、謝彥波的報道後,對他震動很大,他下決心通過自學,也上科大少年班。於是,王鐵軍開始自學了:每天晚上自學一個小時。聰明的王鐵軍,自學時精力集中,天天堅持、從不間斷。天氣熱了,蚊子多,他就躲在蚊帳裏。

三年級結束時,他參加了初中考試,以四門考試科目總分365分的成績,得了全縣考生的第一名。

從此,王鐵軍更重視自學。1981年,他在湖北省各地區初三數學聯賽中奪得了地區第一名。1982年他又考了總分560分(滿分580分),以第一名的成績進了縣高中。

1984年,在父母及老師的鼓勵下,王鐵軍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他以593.5分居全國少年班考生之首,提前一年進入大學深造。同年,他又榮獲首屆中國少年科學獎一等獎。王鐵軍連跳三級上科大,隻用了6年的時間。

震動了世界樂壇的男孩

王曉東從小對音樂有天賦,這可能與家庭的薰陶有關。父親王希立是上海芭蕾舞團樂隊首席小提琴手,母親史蒂華是上影樂團的小提琴手。父母常常在家拉小提琴,研究小提琴的指法、技巧。王曉東聽到優美的旋律從父母的指縫裏流出,感到無比的奇妙。

他也試著舉起小提琴,輕輕地拉動弓子。沒想到他竟然拉出簡單的曲子,父母高興極了,就贈送他一把小提琴,教他拉小提琴。王曉東很快就入了門。他對樂曲好像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對小提琴的領悟非常快。

看到王曉東長進這麼快,父母既高興又犯愁了。高興的是王曉東進步得快,愁的是由自己教琴,孩子難免會撒嬌,可能會誤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商量後,決定送王曉東到自己的老師張教授的門下,由張教授教曉東練琴。

王曉東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拉完《開塞》、又拉《馬紮斯》、《小頓特》……琴藝日有長進。

1980年,王曉東以高分被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錄取。從師趙基陽老師,在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的琴藝更是突飛猛進,不久,他成為全國小提琴手的佼佼者。

1983年4月,在英吉利海峽岸邊的富克斯頓城舉行第一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50名小提琴選手參加。參賽中,王曉東拉的是《G小調協奏曲》和《詼諧曲與塔蘭泰拉舞曲》,優美的樂曲讓評委們驚歎。王曉東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拉動的弓子如流星疾馳,手指在琴弦上似小鹿般敏捷而有節奏地跳躍,王曉東的神思隨著樂典的旋律在大廳裏飄呀飄……

比賽結束了,王曉東憑著高超的技巧,成熟的藝術修養及對樂曲天才的理解,榮膺少年組第一名。

兩年後,王曉東再接再厲,在第二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上,又以少年組的年齡榮獲青年組第一名。

王曉東成功了,那一年他隻有16歲,他成功的演奏震動了世界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