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聽了,從心裏感到高興,她故意出了這麼一道錯題,來試試陸昱的分析能力。
陸昱上學後,他分析解決數學的能力表現得越來越強。在一次智力競賽課上,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難題:
“有27枚硬幣,外形完全相同。其中有一枚中間有一小孔的假幣,用天平至少稱幾次才能找出這枚假幣?”
同學們紛紛議論,有的同學說用26次,有的同學說用12次,有的同學說用7次。而陸昱站起來說:“用3次就夠了!”同學們都感到非常吃驚,不解地望著陸昱。他接著說:“先把硬幣平均分成3堆,第一次在天平的兩邊各放1堆,可知道假幣在哪9個中;第二次在天平的兩邊各放3個,又可得出假幣在哪3個中;最後天平兩邊各放1個,就能找出哪個是假幣了。”
陸昱清晰的思路,巧妙的方法,讓同學們從心底佩服,老師也感到非常滿意。
放羊歌女
彝族小歌手蘭尼細芝出生於雲南省賓川縣,那是個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也是一個山歌繚繞的地方。
蘭尼細芝5歲時去看電影,聽到電影上的歌比媽媽唱得好,很不服氣,她決心超過那個人,為媽媽爭口氣。
從此,小蘭尼細芝每天都唱幾首歌。6歲去上學,她更加高興了,上學路上、放學路上,都充滿了她的歌聲。
聰明可愛的蘭尼細芝卻不能上學了。9歲那年,因家中缺少勞力,她隻得回家放牛放羊了。書不能讀,歌還要唱。山坡上,小小的蘭尼細芝對著山川,對著白雲,對著小鳥,對著牛羊,在唱歌。這歌聲在遼闊的空中飛呀!飄呀!一直飛到遙遠的天際……別的牧羊人用口令招集牛羊,用棍棒驅趕牛羊;蘭尼細芝用歌聲,隻要她放開歌喉,牛羊就從四下聚攏起來。
她的歌聲得到了自然的神韻,山川的靈秀。1984年12月,上海舉行首屆“民族杯”小歌手邀請賽。蘭尼細芝憑著她“天然去雕飾”的清亮嗓音,過關斬將,獲得“特別獎”桂冠。第二年,她又參加了全國“小百靈”賽歌錄像節目演出,獲11名一等獎中的第一名。她參賽演唱的歌曲,就是她每天牧羊時唱的《放羊山歌》。
畫猴的小畫家
王亞妮是一位擅長畫猴的小畫家,1975年她出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恭城縣。從小王亞妮就愛幻想,有一天,她對在縣文化館做美術工作的爸爸說:“爸爸,你幫我寄封信給太陽。”
“寄信給太陽?”爸爸不解地問。
“是呀!我要告訴太陽,不要一陰天就躲起來,我們小朋友需要陽光啊!”小亞妮這天真、古怪、豐富的想象把爸爸都逗笑了。
兩歲那年,王亞妮隨爸爸去南寧。爸爸作畫,她也學著在紙上亂塗。不過,從此以後,她喜歡上了花花綠綠的色彩。
孩子喜歡世界上的一切,花草樹木,雞鴨狗貓。可小亞妮最喜歡的是猴子,去動物園,她會賴在猴山前不願離去,猴子向她眨眼睛、做鬼臉,猴媽媽抱著小猴子竄上跳下、爬山、登索,好像雜技演出。在小亞妮的眼裏,猴子的世界是豐富、美麗動人的。每次爸爸帶她去公園,猴山是她必去的地方。
小亞妮開始畫猴子,她鋪開白紙,拿起畫筆,哇!筆下出現了一個精彩的猴子世界:躺著的老猴、爬樹的青年猴、調皮搗蛋爭吃果子的小猴,真是千姿百態。
她的一幅畫叫《說悄悄話》,畫的是石山下開放著美麗的花,山上有隻小猴子在大猴子的耳邊說悄悄話。亞妮說:“那是叫大猴子悄悄地去摘朵花來。”
《葉子怎麼還不長大》:荷塘裏幾張高高的大荷葉,下麵飄著一小片浮萍,一隻頑皮的小猴子從岸邊的樹上吊下來,貼在水麵仔細觀察那片小小的浮萍。不用說這幅畫的意思是小猴子把浮萍誤以為是荷葉了,怎麼老是不長大呢?
奇妙的構思,奇妙的想象,使小亞妮畫出了各種神態的猴,她終於成功了。
5歲那年,她以《喝醉了》這幅中國畫獲得亞洲兒童繪畫比賽銅牌獎;6歲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7歲時,北京外文出版社用5種文字出版了她的畫集《孩子的世界——王亞妮的畫》,8歲,郵電部將她4歲時的作品《給媽媽抓癢》製成郵票發行。
理解猴子的小畫家,也被大人理解了。
少年大學生
1989年,西安交通大學錄取了一名14歲的學生。這個學生叫金鍾,他僅用7年的時間就學完了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課程,成了一名少年大學生。
金鍾1975年8月出生在西安。從小父母就讀唐詩給他聽,他也特別喜歡背詩詞,就連上幼兒園的路上,他也要求爸爸教他背詩。到上小學時,他已經能背誦200多首古詩詞。
小金鍾詩詞背得多了,平時說話不知不覺就從口中漏出一兩句詩詞來,使他的談話變得特別有趣。例如:媽媽引火做飯,他說:“烽火揚州路。”奶奶來了,晚上他們橫睡在一張大床上,他又吟道:“橫看成嶺側成峰。”媽媽給他洗澡,他說:“溫泉水滑洗凝脂。”在家裏,常常是媽媽給爸爸下令,爸爸又下令給他,他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
有一年春節寫春聯,小金鍾覺得挺有意思,也要寫對聯。爸爸說:“咱們全家3人,一人一句自編個春聯,不過要用上自己的屬相。”小金鍾才思敏捷,搶先說:“今年是兔年,是我本命年,我說橫聯:‘玉兔生輝’。”父親是屬雞的,他吟道:“金雞長鳴引出太平盛世。”媽媽是屬豬的,她思考了一會兒對出:“六畜之首迎來五穀豐登。”春聯貼在門上,小金鍾可得意了。
金鍾6歲上學,他不滿足隻學課堂的知識,父母就給他找來大年級的教材,回到家裏他就自學這些教材。同街巷的孩子們放學後都在巷子裏玩耍,有時還到家裏約小金鍾。小金鍾就對爸爸說:“你將我反鎖在屋裏,省得別的同學來幹擾我。”
就這樣,小金鍾自我嚴格要求自己,到14歲時就學完了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課程,以優秀的成績上了西安交通大學。
博學的張真
張真,1976年出生於陝西省寶雞縣。從小她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喜歡讀課外書籍,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刊報紙。由於博學強記,使她小小年紀就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有一次,張真看到路邊一位老爺爺在教訓一位小男孩。原來小男孩把牛拴在柿樹上,老爺爺說:“牛啃了樹皮,柿樹就會死,樹皮太硬把牛的大門牙硌碎,牛就不能吃東西,就會餓死。”小男孩聽了,嚇得哭了起來。張真走到跟前說:“柿樹去了皮,隻會增產增收;牛根本不長大門牙,它怎麼會死呢?”老爺爺笑嗬嗬地說:“你這孩子,可真聰明。”
張真不但學習認真,而且特別愛動腦筋,還動手做實驗。1985年,北京的幾家報刊聯辦“從小愛科學知識競賽”。競賽中有這樣的一道題:“三包質量相等的鹽,同時放入水中不同深度的地方,哪一包溶解得最快?”10歲的小張真親自動手做這個小實驗。她用筷子吊著三包鹽,分別以不同深度放進三個水杯裏,過一會兒,她用嘴去嚐鹹味,發現鹽包放在上麵的最鹹,放在水中間的次之,放在水底的最不鹹。因此,她得出結論:放在水麵上的溶解得最快。
張真對問題還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一次老師教李白的名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引導學生思考時,老師問道:“詩中的‘踏歌聲’的‘踏’字應該怎麼解釋?”同學們都說是“踏步”走路的意思。可張真卻說詩中的“踏”字,是“踏著節拍”的意思。汪倫和李白是好朋友,李白離別,汪倫依依難舍,他唱著純樸的山歌為李白送行,心情激動,連腳步也隨著山歌節拍而邁動。張真的解釋,讓老師和同學們大為驚奇,他們都紛紛稱讚小張真獨特而又合理的解釋。
發明“迷蹤棋”
清朝末年,武學大師霍元甲曾創了一套拳法,叫“迷蹤拳”。現在,上海的一位小朋友發明了一種棋,叫“迷蹤棋”。
這種棋看名字就很怪。象棋、軍棋、圍棋、跳棋都是用很規則的幾何圖形作棋盤;而“迷蹤棋”的棋盤形狀似迷宮,彎彎曲曲,像是迷宮中的道路。
更妙的是這種棋的棋子不是軍長、師長或營長;也不是車、馬、炮、相、士、將;更不是動物或英文字母。而是用兩種顏色的十進製和二進製的8組數字:0、1、2、3、4、5、6、7、和000、001、010、011、100、101、110、111。這種棋可以兩個人一起玩,也可四人對弈。開局時,各人輪流走,目標是想辦法使自己的“0”(或“000”)到達對方的陣門內,中途被吃掉就得認輸。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新型智力棋,即可用十進製下,也可用二進製下。這些棋子走在“迷宮”的道路中,時刻都有被對方吃掉的危險。所以,每走一步都得格外小心,每一步都需要複雜而周密的計算。下棋時,既增加了數學知識,又鍛煉了心算能力,還能熟悉二進製。
這種棋的發明人叫裘苑。她1974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焦化廠的一位工程師。平時喜歡剪報和收集科技信息。小裘苑受爸爸的影響,也養成了收集信息的良好習慣。天長日久,她的信息越來越多。此外,她還把自己的發明靈感記載下來,取名叫“火花本”。可見,小裘苑是個有心人。
由於裘苑的刻苦努力,方法科學,她在1986年、1987年、1988年連續三年獲得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獎和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她發明的“迷蹤棋”、“醫用輸液報警器”和“無空耗微動傳感報警器”已獲得國家專利,並投入生產,共青團上海市委先後授予她“少年愛迪生”和“未來建設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