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者,如勾引寡婦卻最終始亂終棄的司馬相如,連自己老婆都看不起的朱買臣等人則就更是不用了。
起來,愛大話的東方朔明明也是一代人傑,並且深得武帝的信任,但是最終他卻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絕對重用,想來,或許也正是因為對於武帝的那些政策並不認同的緣故吧!
誠然,利用這些臣子,武帝的確在短期內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無論是權臣手中被分去的皇權,還是發動一場對匈奴的傾國大戰所需要的龐大財產,然而,在這其中所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卻是武帝絕對無法預料得到的,那嚴重的後果不僅將會在武帝在世的時候永遠困擾著武帝的神經,還會在他死後,繼續的在這個龐大的帝國持續數十年的時間,並且,一直會延續到這個帝國的最終覆滅……
所以,雖然後世一直以來都將秦皇與漢武並稱,以表明這兩位帝王在許多地方上相似之處,然而實事求是的講,漢武,遠遠不及秦皇,因為哪怕他真的智慧如神,英明如,僅僅隻是一個孤家寡人的話,都絕對無法統治那樣一個幅員無比遼闊的大帝國,就更不用,在他的身邊,還已經占滿了無數阿諛奉承的人?
所以,雖然同樣為施行霸道的君王,但是武帝的表現與秦皇相比,可是差的太遠:秦始皇繼位十年便橫掃六國一統下,之後蒙恬三十萬人北征匈奴,趙佗五十萬人南征百越,一路征服滅國無數,極大的擴展了秦帝國的治下版圖。而漢武,雖然銳意攻滅匈奴,然而僅僅隻是攻滅了匈奴一役,就使得國內民生疲敝,人口銳減,國內矛盾鬥爭尖銳對立……功績不如始皇帝的三分之一,而過,則是遠遠過之……
所以,當漢武帝在步入中年,開始畏懼死亡之後,他所對待那些方士們的態度,自然也就較秦皇而言,而顯得格外的不理智。始皇帝重用方士,好歹隻是耗費國家錢財,而沒有讓方士們擾亂國家政治正常運轉,而漢武呢?漢武帝不僅賦予了方士們大量的財富,還賦予了方士們極高的權利,使得他們可以利用權勢霍亂朝政,為非作歹,而武帝既然如此心誠渴求長生不死,那麼對於這些方士們對國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當然也就會在有意無意間的視而不見——以至於這些方士們所造成的禍患,也就要相較先前始皇帝時期,要嚴重的多。
巫蠱之亂,正是由於漢武帝相信方士們的鬼神之而引起的社會迷信之風,並最終演變成為一場震動漢帝國的大暴亂。先是因巫蠱詛咒之術而死者不計其數,然後是因為權臣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於是才利用巫蠱之術陷害太子,最後導致武帝太子父子相殘,造成戾太子被殺!而在這一場悲劇之中,武帝所統治之下的漢朝宮廷內外所表現出來的那一種人性的自私,腐朽暴露無遺。
江充不過是一個弄權奸臣,然而當他狐假虎威憑借武帝給予的權勢在宮廷之中胡作非為之時,就連身為太子都無法自保,那麼就更不用受到牽連的宮廷中人了,而當暴亂發起之後,身為堂堂大漢帝國的宰相劉屈熬竟然倉皇出逃,驚慌失措全無身居高位者風範,而一個守衛帝國都城的大將仁安,則是首鼠兩端,簡直是丟盡了漢朝文臣武將的臉。
巫蠱之亂共造成了長安城中數萬人的被殺,而當戾太子劉據死後,醒悟之後的武帝又先後誅殺了曾經搜捕逼迫太子的官吏,受牽連者同樣數以萬計,縱然武帝生來性薄涼,麵對蒼生血海而絲毫不會生出憐憫之心,然而在麵對自己苦心培養了幾十年的繼承人就這樣的含冤而死,已經年邁的武帝,也必然會因此而感到極度的悔恨,從而幡然悔悟。
晚年的武帝終於承認了自己的這一生所犯下的錯誤,他頒布了自皇權降世以來的第一封罪己詔,希望能夠重新恢複自己繼位之初的那種政治清平,民間安居樂業的那種環境。然而,那時的漢武帝已經極為年邁,並且因為喪子之痛,很快,就在積鬱之中過世了。(未完待續。)
ps: 貝木泥舟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