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戾石(1 / 3)

漢武帝死了,一個不能絕對極壞,但同樣也絕對不能好的時代終結了,然而,武帝時代所留下的種種積弊,卻絕對不會隨著武帝的罪己詔,甚至是他的死亡而可以輕易的被根除,而是會無限的在曆史當中延續下去,即便他的帝國滅亡,也不會輕易的消失。,

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鞏固皇權的思想已經深深的移植到了曆代帝王的思想以及朝廷的體製當中,除非皇權崩塌,世間再無帝王,否則無法消除!所以,漢武帝之後,哪怕有他所留下的罪己詔,除了在他之後的漢昭,漢宣兩位皇帝之外,他的子孫們將會再一次的啟用儒生治國,並且將其發揚光大。以至於三代之後,帝國便第一次的被具有儒生身份的外戚王莽所奪取……

這又是一個近百餘年的時間段,而就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在芸芸眾生所遲鈍的沒有察覺的時候,自漢武帝時代起而全麵興盛起來的儒家已經完成了對其餘諸子百家各派明麵上的圍剿,諸子百家殘存的勢力遁入黑暗之中,由此,而形成了最初魔門的雛形。

漢武帝之後,最初,他的繼承者之一的漢宣帝曾經不無憤怒的告誡自己的太子儒生的危害:“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可惜的是,漢宣帝的這一番告誡,他的子孫們卻並沒有放在心上,以至於大興儒教,最後落了個外戚篡權的下場。

然而漢宣帝的至理名言,可絕對不是單單隻針對自家的子孫後代的。即便作為一條金科玉律永遠的在華夏民族的後人當中流傳下去,也是足以勝任的:王莽篡權之後,為了改變皇權更迭帶給下政權的動蕩衝擊,王莽急於的想要做出一番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下大亂,以至於那時就連剛剛具有雛形的魔門都沒有大舉的展開行動,而下已經是義軍蜂擁而起,爭相討伐不忠不孝不義的奸賊王莽了。

須知,王莽在篡權之前身為外戚之首,又一向以忠孝仁義標榜自己,實為下儒門的領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忠孝仁義之人,卻最終篡了自己姑姑侄子一家的皇位。下虛偽之人,莫過於如此,而後來王莽在改製之中,更是暴露了他殘忍,無能的本性,使得當世的有識之士,頓時便明白了那所謂向來標榜自家忠孝仁義的儒家門徒們,除了虛偽的陰險狡詐之外。其實百無一用!

總之,正是因為儒家的全麵興盛以至於在沒有一種學術能夠與其相抗衡。儒術全麵的統治了這個龐大的國度,然後,就是大衰敗以及之後的大混戰了,好了,百無一用的儒生們走開吧,現在是強者們混戰的時間了……

傳奇帝王光武劉秀的傳奇故事。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劉秀,是漢武帝的一位兄弟,也就是漢景帝的兒子當中的一個的後裔,按,雖然這一支皇族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然而既然身為皇族,又與當時的皇帝血緣關係相差不遠,生活總應該是富足的——嗯,原本應該是這樣,隻是可惜,自從劉秀的祖先漢景帝施行削藩政策以後,加上武帝一代極力推行的削弱地方,充實中央政策,使得雖然身為景帝的子孫,劉秀的這一支還是在幾代之後,就迅速的沒落了下來,以至於到了劉秀這一代,雖然生活無慮,卻已經不能是富足,並且家族的地位,也已經與平民無異。

不過事實上,最初的劉秀在青年時代還是一個很老實本分的忠厚青年,他的誌向也並不怎麼遠大,對於那時的劉秀而言,自己有一門很好的謀生手段:種田,因此,隻要社會安定,下無事的話,劉秀很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的憑借著自己的本事過日子,當然,如果能夠憑借自己的才幹以及皇族身份當上一個官,在娶了鄰居家的美貌姑娘陰麗華為妻的話,那麼就在完美不過了。

然而,王莽改製造成了下大亂,以至於即便想要甘於平淡的劉秀也不得不卷入了曆史的大潮流中,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劉秀也在這場時代的大潮之中嶄露頭角,漸漸的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最後,成為了一代傳奇的帝王。

從昆陽大戰中以懸殊的兵力以少勝多,到自己的親哥哥被殺之後奇跡般的從始更帝的手中逃脫性命,單騎入河北,但河北豪傑卻紛紛自備人力物力,慕名而投效——攻必取戰必勝,即便是戰國末期四大戰神不過如此,也因此而埋沒了手下雲台二十八將的光芒!彈指十年之間,卻已經一統寰宇,攘平四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