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欠債(1 / 2)

“少爺,少爺,不好啦”,就在張華和梅子在著話的時候,老管家來福跑進來了。

“來福叔,怎麼啦?”,張華在梅子的幫忙下,起身道。

管家全名潘來福,是張華父親張損之的書童,自就跟著張父,嚴格來,已經不是簡單的家仆,而是屬於亦親亦仆的角色。

“林坊村的林老爺家的管家又帶著幾個廝過來要債了,是這次一定要我們把錢全部還請,要是沒有個法,他們就不走了”,潘來福苦著臉道。

“來福叔,我們家到底欠了林家多少錢?這幾年,家裏稍微值錢點的東西都當掉了,就連耕牛都被拉走抵債了,怎麼感覺永遠還不清的樣子呢”,張華有點困惑的問。

之前的張華,可以是個書呆子,這也是張父的影響造成的。

父親張損之,是隋朝大業三年甲科進士狀元及第,那時候他才十八歲,算得上是春風得意,屬於楊廣設立進士科之後的第一批狀元。

隋朝雖然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是卻也是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許多東西,都是受到了隋朝的影響,科舉製度就是最明顯的一個。

魏晉以來,均以“九品中正製”選拔、任用人材,導致門閥世族壟斷朝政。楊堅從北周手中搶過皇位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門閥世襲,在開皇末年實行科舉製,規定六品以下官吏須由尚書省吏部為委派,廢除了傳統的州郡辟舉製和九品中正製。

雖然隋朝的科舉製度還沒有後世那麼完善,但其重大意義不容覷,房玄齡、溫彥博、張損之等人都是隋朝年級的進士,絕對是人中之龍的存在。

大業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隋煬帝楊廣準備征高麗,張損之作為侍禦史諸曹員外郎(大概相當於現在中紀委下麵某個紀律監察室的副室長,副廳級),屢次上書反對,楊廣一怒之下就把張損之的帽子給摘掉了,貶為禦史台的基層官員。

張損之也硬氣,直接遞交辭呈,不幹了。

當然,張損之也不甘心直接就回老家蘇州,而是在長安郊區互助村置業安居了下來。

也就在這一年,張華出生了。

不幸的是,張母自從生了張華之後,身體一直很虛弱,勉強支撐了一年就撒手人寰了,這給張損之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再加上後麵楊廣第一次征高句麗失敗,就更加的不願意啟用曾經勸誡自己不要征高句麗的相關人員了,張損之的仕途也基本就到此為止。

空有滿腔才華,但是沒有發揮的餘地。再加上張母的去世,張損之開始酗酒。

酒這玩意,在唐朝的時候絕對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經常染指的。張損之雖然不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就靠前幾年的俸祿以及張母的嫁妝,張損之能夠置業並買上幾十畝水田就算是不錯了,哪裏養得起一個酒桶?

結果不用了,大隋還沒有被楊廣給折騰沒,張家就快被張損之給折騰垮了。

也就是張損之寫的一手好字,又會作畫,管家來福張羅著在長安西市開了家書畫鋪子,主要售賣張損之自己的作品,這樣才勉強把這個家又給撐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