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佛教對於婚姻的見地。孩子要麼是來還債的,要麼就是來討債的。如果你的孩子很孝順,他就是來還債的;如果這個孩子來討債,那麼他一生下來就會有一大堆毛病,父母一天到晚要抱著他往醫院跑。
把握人性的需求
——企業經營的奧秘
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上來講,經營企業似乎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企業經營跟我們經營家庭、經營自己的人生都是相通的。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也做不好。所以做人跟管理企業一樣。
比方說人得吃喝拉撒,企業就得有財務、經營、管理、銷售、生產。你把所有相關的事情處理地適合於它的度的時候,不管是生活還是企業的運作,都會很順。所以關於企業經營的理念,稻盛和夫總結這麼幾句簡單的話:首先要有正念,念正則企業正;企業正,就能長期發展下去。
中國有一句話叫“正則通,通則達”。一個人如果起正念,行正行,邪惡的人和詭異的事都會遠離你;一個人如果想用什麼技巧能夠讓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那麼每天都會活在誠惶誠恐之中。用投機的辦法,企業可以獲得短期的利益,但捷徑並非陽光大道,走到某個地方,你就會再也走不下去,甚至那個時候就算你想改正過來也會錯失良機。這就像大海弄潮,你的船駛上了錯誤的暗流,就怎麼也不可能掉頭轉向了。
一個做金融的朋友跟我說,他在金融行業裏麵呆了30多年,每年會淘汰一批企業,三十多年能堅持下來的基本上沒有幾個。
中國企業目前碰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急功近利。老板會不斷地給員工加壓,所有的人都很浮躁。壓要有度(底線),壓要有空間(比如市場空間),壓要有渠道(方式),才可以正常地釋放。如果隻有這麼一塊空間,你再壓也隻是這麼一點。佛教講,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去做事。比如說我可以一口氣跑100米,你加壓,最多就跑到105米左右,如果讓我跑200米,再怎麼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的效率和創造力,企業的產值和市場份額,在一般情況下你可以去突破,當突破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有一個極限。
有很多培訓公司,不斷給員工加壓,每天要打多少通電話,每天要成交多少;還一天到晚激勵:我要成功,我今天要完成多少,最後這些員工都被老板壓得生不如死。甚至連我這個出家人一天到晚也會接到這種電話,有時候叫我賢總,你有做股票嗎?你對商鋪有興趣嗎?然後說他們這邊有什麼課程,是總裁班的,是某某國際大師操刀的,你有沒有興趣來聽啊?來聽的話對你的事業會很有幫助等等。我就跟他講,我有興趣的時候會跟你聯係,你可以發短信告訴我,可以發傳真給我,也可以發郵件給我,但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看我的興趣和需求。
市場有什麼空間?你所針對的群體是誰?如何吸引客戶?如何激勵員工?這些問題你都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們香海禪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通知對方,平時每天就發一個短信分享一些警策的話,這樣大家也都願意和我們做朋友。寺院如果有什麼活動,四麵八方有需要的人就會過來。上一次大殿開光的時候,我們預設有400個人參加,最後來了將近有3000多人。我們沒有推銷,他們自己就來了,有些嘉賓還帶上自己的朋友一起過來。這是靠什麼力量?你發自內心地關心對方,你送給他們想要的東西,自然而然的,你就會吸引他們到你的身邊,這就是人性的力量。
所以即便是做企業,也一定要把握住一種人性的精神。企業的市場關係,這不單純是商品交易的關係。物質的需求,歸根結底也是人性的需求。
我對一個服裝廠老板說,怎麼去預想明年的時尚潮流呢。你把今年得獎的電影、今年得獎的建築、今年流行的發型、今年最新上市的汽車,所有的東西彙集在一起,就能夠推測出明年流行的服裝款式的走向。不要覺得電影跟我設計服裝有什麼關係?建築跟服裝又有什麼關係?某個藝術會展上的藝術品跟服裝又有什麼關係?好像都沒關係,但是實際上都有關係,這個社會,很多消費理念和需求都是相通的。當你把這些東西全部想透以後,你就知道如何去捕捉靈感把握市場了。
做企業,說白了道理很簡單:你要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如果能把社會各方麵的需求,包括潛在的、未來的都滿足了,那就自然不用擔心企業沒有市場。可我們往往隻考慮企業一年能賺多少錢,能賣出多少產品,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成本降到最低,隻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而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沒有從社會潮流上去考慮。不改變這種自利的思想模式,就沒有辦法真正做好一個企業。
所以經營企業正像稻盛和夫先生講的:首先要正心,然後要利他,第三要養德,第四要堅持。心念正,你的企業會越走越開闊;利他的思想是指不斷幫助別人實現他的夢想,那也會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理想。(法師多次講過:要成就,就需要積累成就的緣分,能夠順緣,就好比借力打力,事半功倍。編者)
關於德行,一艘船船越大,水就要越深,才能承載得住,這水就好比德行。你下麵有十幾個人的時候,做事情你要帶頭衝在前麵。到幾百幾千人的時候,就要考慮自己的人格修養,如果沒有德行,你的企業就像空中飄拂的紙老虎,很快就會被淘汰。年輕人即便現在還沒有踏出學校,現在也要開始培養你的德行和素養,這些東西將來都會影響你的人生和事業。
《易經》裏麵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很多東西真的不是無緣無故來的。稻盛和夫先生提升員工到一定崗位的時候,要求的第一個標準就是他的德行,他的悲憫之心,他的利他精神,他的付出;第二步才考慮他的能力。
最後一點就是堅持。認定方向,堅持、堅持、再堅持。我們建設香海禪寺也是這樣堅持過來的。我們要辦禪修中心,就先設一個小禪修教室,慢慢積累經驗。後麵60多畝地會建設禪商學院,到時候就把這個小班嫁接過去。我跟慧海法師講,就算禪修班學員隻有十個人我們也要做。如果說有一天我們很辛苦,建設還是走不下去,那也隻是說明我們的付出還是不夠,沒有到位——我們不會放棄,不會懷疑方向,這就是堅持。
經營企業也是這樣的精神,讓一個客戶都覺得不好意思不簽你單的時候,那你的付出就已經到位了。他不願意簽你的單,就說明你的付出沒到位。
所以關鍵就是你的心念要正,幫助對方跟對方給我多少錢是兩個概念。我們看到有一些酒店,你點菜點得越多服務態度就越好;但有些酒店就會跟人講,三個人點三樣菜就差不多了,再多就浪費了。他還會告訴你點什麼東西合適,什麼最好吃,你就知道,這酒店很仁義,很會為我們著想。
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當你不斷地想到對方的時候,就能夠在利他的過程中自利。人和人就是要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才能實現雙贏,達到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