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圓融智慧
你站在飛機上看下麵的山河大地,就發現城市建築的高矮差別會消失了。站在外太空,地球隻是一粒微塵。所以看待問題的格局不一樣,你的思維就會不一樣,所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我們講“不二法門”。這裏的“不二”就是對善惡、有無、真假的超越。當我們分別計較的時候,就會排斥一部分,拒絕一部分。並且因為自己的偏狹會斷絕進一步了解和溝通的可能性。一個不好,把別人好的一麵也否定掉了。
當然,我們並不是提倡不加區別的去對待事物,而是要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每一種看問題的角度都有其獨到的一麵。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一孔之見,看得太重。能不能不帶偏見地去看待問題,能不能通達和理解更多元的層麵,這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修行思想要求我們要做到“非善惡”、“非真假”、“非有無”,就是告訴我們,要通達事物的差別性,尊重和理解萬事萬物的獨特的美。
作為企業的總裁,不能有太強烈的是非觀念。否則就相當於把自己套在圈子裏麵了。
這幾年我在思考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有一個理念:佛教一定要走出自身的局限和障礙。有人認為佛教的思想已經圓滿了,別的學問跟我們不吻合,就不願意去接受。這其實反而困住了自己的手腳。
實際上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都有優秀的一麵。本來大家的共同目的就是救治人心,在很多層麵上都有相似的發展方向,那麼,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去吸收過來,我們為什麼不能坦誠地和他們溝通交流。所以我覺得,佛教的圓滿,——這是我們佛教徒寶貴的自信,但是不能退化成阻礙佛教發展的擋板和局限。
以前我在南京大學讀書,就專門去了解各種宗教的發展史,以及宗教的現狀,連基督教的神學也去學。現在我又在交大讀工商管理。可能有人會認為這跟我的身份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我覺得很有意思,教你怎麼樣做市場,怎麼樣管理團隊,怎麼樣投資,怎麼樣理財,這恰恰就是當代佛教發展所需要的東西。
實際上任何東西都有相通的一麵。奧康的老總王振韜先生每天早上都會收到我們寺院發送的香海飛信,結果他就把我們的短信全部收集起來。他們公司每年有一次思考周,就是所有的高管集中在一起學習,思考並計劃下一年的事情。他就特意把公司所有的人都集中起來看這些飛信,還有我們寺院的光盤。他說為什麼要看你們寺院的宣傳資料?就是想讓所有的高管明白一個道理,經營一個寺院尚且需要創新和改革,那麼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這樣的創新思維,那隻會是死路一條。
作為一個企業家,這個眼光很不容易,他甚至能從寺院的發展理念裏麵去思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習心態。
是的,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從所有我們接觸的事物中,去領悟和學習的時候,那發展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我們也讀現代漢語,讀中國革命史,包括古代史、現代史。學習就是要勇於突破,突破那些莫名其妙設定的框子。能夠突破,你的視野、格局和思維就會打開,各種各樣的理念都能在你這裏彙通融合。這種智慧,那真的就像孔子對老子的形容——“神龍見首不見尾”了。
比如教瑜珈,不要以為瑜伽就是一套方法。其實瑜珈的理念跟很多學問都有相通的地方,可以互相借鑒。比如可以把養生嫁接到裏麵,還可以把禪修嫁接到裏麵。最後你的會員會得到超過預期的收獲,他們會學到人世間所有關於養生和靈修的精華,那他們怎麼會不開心呢?
這一切就取決於我們是否有一種開放的心理。所以關鍵就是不要束縛自己的心智,打開、學習、吸收、改變、提升——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當你有這樣一種思維的時候,每天都能得到成長,甚至連燒炭的人,都能從他身上學習到東西。如此一來,我們的人生境界就會越來越豐富,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
修行就是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然後通過認知、思維和覺察來不斷地自我提升。
修行真的是隨時隨處的。我經常會把一些詞刻在佛珠上,天天帶著,比如愛、包容、尊重、理解、清涼、慈悲、善良、柔美、利他、厚德、豁達等等。我還經常把一些警句寫在紙上,貼在我每天能看到的地方,枕頭旁邊,或者電腦的屏幕上麵,甚至用手機把它拍下來,作為手機的背景。看到它的時候就觀照自己,我哪一方麵還有不足,哪一方麵需要學習,哪一方麵需要成長?不要認為自己好像已經學了很多,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老師,你就封閉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如果把自己定位成學生,就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提升。所以我有這麼樣一個思想,永遠當一個學生。我的口袋裏隨時都揣著書,不管在哪裏,隻要有空就看書。
真的,學習無處不在,隻要你有一顆學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