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出現問題、發現問題、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世界上到最後受挫折的往往都是理想主義者。
大家學佛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我想說的是,佛所思、佛所行的,的確能夠給我們自己的生命如何繼續,如何智慧地活著提供有益的借鑒。就算你今天來到這裏,覺得什麼都沒有學到,但至少你要記住“內察”、“內省”,這樣的話,你也沒有白來。
智慧斷煩惱,奉獻增善緣
接下來我們來分享怎樣斷除煩惱。
佛家說人世間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念珠就有一百零八顆,撥動一顆念珠,念一句佛號,就斷除一個煩惱。我們出家人天天撥動佛珠,就是在不斷修行,以求斷除煩惱。
那麼佛教中所說的根本煩惱有哪些呢?佛教把一切痛苦的根源歸納為“貪、嗔、癡”三毒。貪為餓鬼之源,嗔為地獄之源,癡為畜生之源。這三毒不但傷人,而且會讓我們墮入下三道,永受輪回之苦。“三毒”讓我們誠惶誠恐、坐立不安、夜不能寐,是種種煩惱的根源。
或許有人會認為貪就是奮發向上,是精進,這種看法不對。貪是貪婪,是強烈的占有欲在作怪,是隻願意得到而不願意付出,就像葛朗台老頭和周扒皮那樣。而精進則是正念,積極地付出,不斷地努力。隻有讓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才可能得到你所要的。
大家喜歡供養貔貅。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更重要的是它有嘴而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來不瀉,所以人們認為它會招財聚寶。
我自己覺得因為貔貅隻進不出的特性而供養貔貅是不足取的,就像水流,隻有從一方流入,再從另一麵流出,才是活水。如果是隻進不出,就成為死水,死水就會腐爛發臭。
我們的企業也是一樣的。它是社會的一個樞紐,活動流轉,才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起來。這樣來思考,我們就不會千方百計克扣員工薪水,也不會損害客戶的利益了。隻有這樣思考,我們的企業才能良性發展。
那麼嗔又是什麼呢?嗔就是憤怒。你們說一說,人在憤怒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瞪大眼睛,高聲喊叫,肌肉緊繃,神經緊張,恨不得撲上去咬對方一口呢?這種狀態是舒服的還是難受的呢?既然是難受的,為什麼還要這樣懲罰你自己呢?所以當我們生氣時,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而已。這是聰明人所為嗎?做一個笨蛋難道就是你的追求?
當你冷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時,事情就會有轉機。為什麼我們痛苦,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會充滿染汙?為什麼天堂有路我不走,地獄無門我偏闖呢?所以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就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世上所有的事不過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而已。
前幾天,有一個包工頭天天向我討債,而他幫我施工所用欄杆上的木頭居然是發黑的老木。我當時非常生氣,對他說:“你竟然用這樣的方法來欺騙我!”但當生氣的刹那,我馬上刹車,察覺到了自己的狀態,覺得自己做錯了。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就好了,為什麼要動氣呢?後來我一分錢都沒有給他,隻對他說:“這就是對你的懲罰。”當我們保持平靜的時候,你就會很智慧,很輕鬆地解決問題。
平靜的心是智慧養成的溫床。為什麼一些人的學習能力要比另一些人強得多呢?在這個世界上,絕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成為聖人、領袖,但是我做和尚,就要想著把和尚做好,不要去羨慕那些比你有財富、有能力的人。如果你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那麼怎麼去成為比你更加優秀的人呢?
稻盛和夫有一本書叫做《人為什麼活著》。每一個人來到世間,就是一個修煉心性的過程,不在乎你是老總,還是在掃地,都是為了自我價值的提升。要別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對自己的價值有充分的認定。當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時,沒有人能夠否定你。
癡,就是愚昧,不明白真相。你去問別人癡愚不癡愚,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癡的。但事實是怎麼樣呢?就好像很多人不能夠客觀地承認生住異滅的過程一樣,我們對於世界的真相還看不透徹。如果都看透了,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
我再推薦給大家一個電視劇《天道》。劇中男女主人公結合了,男人時時提醒自己說:“我們可能會在某一天分開。”所以他們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後來女主人公死的時候,男主人公雖然很傷心,但是也覺得沒有遺憾了。這就告訴我們觀照“無常”的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
生死之道,以無盡的智慧填寫有限的生命
在開始今天的講課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提兩個問題。
第一,從生到死,在這個過程裏麵,我們能留下什麼?
第二,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擁有幸福和快樂?
人生就是一道“填空題”。生與死的端點都是既定的,中間的留白由自己去填寫。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國王彌達斯抓住了精靈西勒諾斯,他問精靈:“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妙的東西?”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後在國王的強逼下,他發出刺耳的笑聲:“可憐的浮生啊,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麼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對於你來說,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就死。”尼采根據西勒諾斯的話,推導出了命題的反麵。他說,對於那些能夠感知到悲劇存在的夙慧之人而言,“最壞的是立即要死,其次壞的是遲早要死”。
從降生開始,生存的競爭就從來不曾消止。甚至在你投入母體的一刹那,就是因為你是十萬億個精子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才得以與卵子結合,獲得出生的機會。及至走到今天,我們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次殘酷的競爭。
佛教的發展過程也是非常曲折的。從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得道,創立佛教,到現在已有2554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佛教是怎樣在競爭中發展融合,流傳至今的呢?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認為佛教是有神論,甚至是多神論。可能因為寺院供奉著許多佛像。其實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供佛像的。佛教隻是作為類似學派的組織而存在,以理性為傳承的基礎。那時如果要紀念釋迦牟尼,也隻是供奉一個空的蓮花座而已。又經過好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公元一世紀,在馬鳴論師的發展下,佛教才真正形成了宗教的規製。
供奉佛像和諸菩薩像,也隻是為了以有相的形式來紀念和緬懷這些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先人。佛和菩薩所行的功德,他們修行的法門、留下的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供奉他們,能夠使我們以相觀己,對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們作為修行的榜樣來學習。所以僧人之所以頂禮佛陀,那是因為他們信仰佛陀所宣說的真理,所以將他作為上師來膜拜。雖然也有很多人拜佛的動機是出於尋求保佑,這一點雖然我不很讚成,但佛菩薩的行跡中就有慈悲度人、救苦尋聲的意義,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燈會元錄》中有一則丹霞禪師燒佛的故事:禪師遊方四海,有一次到了洛陽慧林寺時,正遇上大寒天氣。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來烤火。院主大發脾氣說:“你怎麼能燒佛像呢?”丹霞用拄杖在火灰裏撥了撥,說:“我燒木佛,是為了取得舍利子呀。”院主說:“你糊塗了吧,木頭雕的佛像裏怎麼會有舍利子呢!”丹霞說:“既然沒有,那我就再取兩尊木佛來燒吧。”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大家聽,不是讓大家去寺院把佛像都燒光,而是為了說明佛教注重於“理”,而不注重於“相”。
“相”是指事物的表象,隻是一種表征,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什麼是“理”呢?就是指釋迦牟尼傳授給我們的道理。這個道理使我們明白是非,使我們得到解脫,能把我們的人生引向光明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