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五項評定是否合理,那時,承恩縣第二小學,為了讓同學們在“德、智、體、美、勞”五項上全麵發展。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讓教育局的領導認為,學校在積極地讓校內同學,發展,“德、智、體、美、勞”。
李曉冬在小學經曆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特色活動月。
“體育節”、“學**月”、“文藝節”、“智力競賽月”……
除此之外,在並不沉重的課業壓力下,“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課本劇比賽”、“唱歌比賽”、“繪畫比賽”、“科技小發明比賽”、“手工製作比賽”……各種各樣的比賽也一個接著一個地展開。
這些比賽和活動一直貫穿整個學年。
在趙老師作為班主任的時候,隻是將活動的內容和參加方式通知給大家,然後大家憑借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愛好去選擇性地參加。
一年級的李曉冬參加過演講比賽,也參加過繪畫比賽。
之所以參加演講比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因為在趙老師做簡單的宣傳時,隨口說了一句,
“口才好的同學可以選擇參加,在全校同學麵前展示一下自己。”
至於繪畫比賽,則純粹是出於興趣愛好。
畢竟,李曉冬從學前班開始就一直在一位退休的美術老師家學習繪畫。
但姚老師的風格和趙老師完全不同。
不論什麼比賽,姚老師總是慷慨激昂地鼓勵班裏同學們去參加。
有時甚至像是在命令班級中的同學必須參加。
想到姚老師在活動比賽前進行動員時候的樣子,李曉冬懷疑,若是姚老師不選擇當老師,而是選擇搞傳銷,估計也會是一位洗腦高手。
在一次科技小發明比賽前,姚老師就激情澎湃地說:
“這次比賽,考驗的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是檢驗我們動手能力的一次活動。
創新才能進步,你們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和希望,必須要學會創新。
你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醬油倒了都不知道扶,有的同學回家就是看電視,一點家務都不做。
這次正是應該鍛煉一下動手能力。
所有班幹部,每人必須組織四到五名同學,以小組的形式參加。
若果其他同學有想要自成小組的,來我辦公室報名。”
那次活動,李曉冬的班級獲獎數是全校最多的。
但拿了二等獎的李曉冬卻知道,創新不是努力就能創出來的。
絞盡腦汁卻想不出一個創意,不得不求教自然老師的時候,李曉冬竟然看到了不少的同學都在央求著自然課老師給個創意。
有了創意還要央求父母進行經濟支援,購買小發明所需的材料,換來一張寫有“二等獎”和自己名字的獎狀。
李曉冬記得那種感覺並不美好,因為他母親在他索要買材料的費用時,表現出的窘迫神情讓他心裏不好受。
即便如此,李曉冬並不認為,趙老師就是對的,而姚老師就是錯的。
因為不論姚老師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讓身為班長的他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活動和比賽,卻也在無形中鍛煉了李曉冬多方麵的能力。
在李曉冬小學畢業的時候,母親曾為他整理過一次小學六年所獲得的榮譽獎勵。
不算獎品,光獎狀就有七十多張。
這些榮譽,即便是對那時的李曉冬來說,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並不能讓他覺得自己有多麼的了不起,但卻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自信。
榮譽背後的心酸,隻有當事人清楚。
李曉冬每天放學,看著其他同學洋溢著笑臉走出學校大門,而自己卻要在教室一遍一遍的修改作文大賽的參賽作品,或是演講比賽的演講稿。
在周末,其他小區裏的同伴熱熱鬧鬧地在樓下踢球,而自己隻能在房間裏除了完成作業,還要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賽做準備。
最忙的時候,李曉冬同時準備著繪畫比賽的作品;寫著演講比賽的演講稿;為小報比賽繪製的小報;還要在每晚放學後留下來,在教室裏為課本劇比賽排練小品。
李曉冬也並不是不想讓自己輕鬆一點,但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麵對一個有二十多年從業經驗的中年班主任……
幾句鼓勵的話語,一些小小的激將法,足以讓那時的李曉冬丟盔卸甲,再次投入到忙碌的小學校園生活中。
還好,雖然像姚老師說的:身為班長,需要在很多時候去以身作則。但是,那時在很多活動、比賽中,都有身為副班長的語嫣陪伴。
因此,李曉冬也可以苦中作樂。
那時的李曉冬並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戀愛的含義,隻是單純地感覺:能和語嫣在一起就很好。
所以,很多時候,李曉冬也很慶幸,那些活動,那些比賽給了他和語嫣約會、共處的機會。
並不是所有的活動比賽李曉冬都排斥,其中一些也曾讓他樂此不疲。
比如說“體育節”和“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