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蒿子粑粑(1 / 2)

……

陸子軒和顧婉卿吃完醬板鴨之後,又繼續逛起了這條美食街。

陸子軒和顧婉卿走了一會兒,陸子軒發現前麵有賣蒿子粑粑的,就去買了兩個,然後介紹道“蒿子粑粑,是以加入一種綠色野菜(蒿子)為特色的,主要用米製做的地方特色糕點。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米粉(糯米粉、粳米粉、秈米粉)、臘肉、蒿葉(白蒿、牡蒿)。蒿子粑粑可用蒸籠蒸,也可蒸熟後將兩麵煎炸至金黃色,外酥裏軟,口味更佳。蒿子粑粑帶有綠色野菜的清香,鮮香可口,實乃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蒿子,植物類,可食用,常用於配料。為一年生草本,高達一點五米,全株黃綠色。莖直立呈圓柱形,多分枝,表麵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麵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頊被短毛。”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江南、江淮一帶民間傳統風俗。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病邪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屬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葉麵呈綠色,葉底微白帶絨毛。入春後,生長於低崗野地,采擷後搗碎,浸泡,去汁,揪幹,然後用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進臘肉等佐料,做成圓粑粑。可用蒸籠蒸,也可蒸熟後用香油將兩麵煎炸至金黃色,外酥裏軟,口味更佳。這種蒿子粑帶有綠色野菜的清香,鮮香可口,實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蒿子粑粑在江南地區又可稱為青團。是我國南方地區傳統的小吃,廣泛用於清明節期間食用。”

“在我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裏,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製而成。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後的糯或者粘米製食品。”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我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誌,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