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漵浦鵝(2 / 2)

“據清同治八年《漵浦縣誌·卷八·物產》記載:“鵝,畜者極眾,八月中,每一鵝率易穀五鬥,戚族相邀作打鵝會,往來饋遣多用之。該縣誌中鵝被例為當地飼養家畜的首位,且百姓養鵝當時已非常普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曆史。”

“漵浦鵝的曆史悠久,有不少古老傳說,這些傳說中以屈原的故事尤其著名。相傳屈原遭貶流放漵浦,經洞庭,入沅水,逆水而上,曲曲折折來到漵浦。一對洞庭湖的仙鵝被其精神感化,也緊隨其後,時飛時停,不離不棄。屈原到達漵浦後,仙鵝就留在雷缽山下的漵水河裏築巢棲息。當地居民深受感動,小心將它們抱到家裏,經過精心喂養,不久,仙鵝孵了兩個大蛋。一個下在蘆花蕩,一個下在灘塗地,孵出了兩隻白鵝。從此,白鵝就在漵浦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崇尚高潔的詩人見到遊在河裏的漵浦鵝潔白無瑕,有的銀灰發亮,無憂無慮,自由追逐,十分喜愛,便抱了兩隻回到臨時住宅,喂食給料,精心護理,久而久之,漵浦鵝跟屈原建立了深厚感情。屈原逝世後,當地百姓在城南修了座招屈亭。漵浦鵝見景生情,為了便於祭拜,晚上就睡在亭子下麵的岩窩裏,蛋也下在那裏。第二天,誰要是去得早,還能撿到幾枚大鵝蛋,拿到市場上就可以換到白花花的銀子。於是,後人就將這裏取名“吐錢岩”。”

“漵浦鵝產地範圍為湖南省漵浦縣仲夏鄉、觀音閣鎮、低莊鎮、譚家灣鎮、雙井鎮、橋江鎮、水東鎮、桐木溪鄉、小江口鄉、思蒙鄉、水隘鄉、讓家溪鄉、大渭溪鄉、祖市殿鎮、岩家壟鄉、油洋鄉、崗東鄉、兩江鄉、小橫壟鄉、統溪河鄉、龍王江鄉、兩丫坪鎮、九溪江鄉、北鬥溪鄉、龍潭鎮、黃茅園鎮、葛竹坪鎮、盧峰鎮共二十八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而且漵浦鵝的養殖資格審查也很嚴格,漵浦鵝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HN省漵浦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HM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準後予以公告。漵浦鵝的檢測機構由HM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在漵浦,鵝是當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曆史上,漵浦人民一直習慣於用漵浦鵝作為端午、中秋、重陽及新春佳節的食品和互相饋送的珍貴禮品,送禮時在鵝頸係紅綢布以示祝賀,也是青年男女訂婚、拜節、拜年的必備禮品和待客的上品佳肴,這一習俗是漵浦所特有的。”

“在漵浦,有一種龍燈叫鵝頸燈,便是以漵浦鵝原形創造,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鵝頭龍身,五顏六色,舞時如鵝戲水,行走、覓食。表演時腳步敏捷有力,熱鬧非凡。”

陸子軒介紹完之後,就和顧婉卿吃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