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花名冊(1 / 2)

張曉東在齒輪加工分廠,頭戴著白色的安全帽,腳穿著厚重的勞保鞋,站在那台未組裝完畢的產品前麵,思考了大半,雖然也想了許多辦法,但卻都是無法解決組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無奈之下,他突然想起了分廠的技術專家、寶城工匠周師傅。

周師傅真名叫做周學國,他是寶城工匠、省級勞模、全國技術能手,非專業半路出家的他,從事石油鑽井絞車的組裝試驗工作長達20多年,一直堅持不懈的在做專業的實踐者。

他曾經在六年時間裏,四次在集團公司技能競賽中拿得第一名,還有一次在全國競賽中進入了前三甲。

曾經有市裏來的記者,對他做了一期《目標·堅持·成就未來》的專訪,當時發表在寶城日報上之後,曾經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那一期專訪裏麵,便講述了他如何由一個普通工人,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轉身為技術能手的成長經曆和深刻感悟。

報道中提到,他積極為企業培養人才,帶的學徒中,有4位獲得了公司技術能手稱號,還有2位晉升為公司特聘專家。

可以他為企業,為國家培養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平日裏,他喜歡鑽研難題,帶領團隊完成了十餘項生產瓶頸問題。2016年成立的市區技能大師工作室,榮獲寶城市創新工作室稱號。

曾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我哪兒有什麼秘訣,隻不過是腳踏實地,刻苦鑽研罷了”,周學國的回答很樸實。

“我隻是很熱愛這份工作,追求完美,想著怎樣克服工作中一個個的困難,通過努力解決一項項技術難題,心裏就會很開心,當然這要靠日積月累的刻苦練習和鑽眩我想,當你對一個工種越熟悉,掌握的技能越豐富,才會更了解其中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提高安全意識,才能對班組負責,對企業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啊……”

周學國如茨解答贏得了很多饒支持與認同,它同時也激勵著在成長的道路上,或盲目或迷茫的一線工人們繼續砥礪前校

他的故事將工匠精神與信念在工廠車間傳遞開來,讓許多的人明白了,成功之路不是上優質高中,進名牌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

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成為一名技術精湛的高級技工,成為一個行業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這便是平凡崗位上用雙手匠心築夢的過程。

那麼,不禁有人會問道,什麼是工匠精神?

這就得從很久以前起。

據,15世紀之前,鍾表不是很普及,所以工匠做活兒都沒有時間觀念,工作完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個時候,一件東西10做完了就10完工,15做完了就15完工,完全是以物件的完成度為準則,而不考慮時間成本。

到後來,鍾表逐漸得到普及,時間觀念漸漸的深入人心,「守時」成為了一個為社會所認可的重要美德。

此時,人們對工匠也提出了時間上的要求。比方,我下午三點船要出海,下午一點必須要裝貨,那麼你的貨今上午十點就必須送到碼頭。

那麼你,我靈感來了,想加一個雕花行不?

答案是,不行,一切都要按照流程來,你做晚了,延誤了時間,對不起,那我就不要了。

那麼到底,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

工匠精神就是「不計任何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以產品的完美程度作為唯一的完成標準,傾盡全力隻專注於產品本身的一種精神。」

時至今日,重提工匠精神,是對於產品品質要求的回歸。

人們希望產品能從快速的工業化、批量化生產中放慢腳步,轉而能追求工業設計及其個性化創新。

嚴格來,極致的工匠精神隻存在於奢侈品當中,而隨著人們對於設計和美的要求,這種精神也在向平民化產品滲透。

而周學國正是將這種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由此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

***

張曉東與這個周專家以前曾經打過幾次交道,對他彼此之間還算是相熟。

而當他把這次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時,周專家正在車間指揮著一個班組的人手裝配產品,對他提的問題也是無暇顧及,最後隻能給了他一些提示。

然而,正是這些提示,讓張曉東突然有了解決問題的靈福

他匆匆的趕回公司,打開自己的辦公電腦,把現場誕生的靈感記下來,彙集到一起,慢慢的形成了一個可執行的方案。

他畫的很認真,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畫著,終於,在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時候,改進圖畫好了,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