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萬曆很屬意自己的三兒子福王朱常洵,在萬曆心中這才是自己該有的接班人。朝中大臣以為萬曆因為鄭貴妃的原因想要立朱常洵為太子,這有些太小看萬曆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怎能被自己的感情支配?萬曆確實是在對比這哥倆的性格能力後,才決定要換太子的。
福王朱常洵在曆史上的記載不多,但是對他的兒子小福王朱由崧倒是有很多記載,曆史上朱由崧就是一個荒淫的亡國天子,但明史被滿清篡改很多,後世通過各種明末文人的筆記回憶錄,發現朱由崧雖然不是什麼道德天子,但也絕對不是明史中記錄的那樣荒淫無恥。
還有一樣最為重要的是,福王這父子倆活的都夠長,老福王活到了崇禎十四年,要不是洛陽被李自成攻破,估計老福王朱常洵還能活上十幾年。小福王朱由崧也差不多,要不是南都被滿清攻破,朱由崧估計活到六七十完全沒問題。
反而那些東林黨挑選的太子朱常洛,隻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了,正因為這樣十六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才登基上位,如此小的年齡,在加上不成熟的政治手段,完全無法擺布朝中那些大臣,這樣很自然就要依靠閹黨。
其實在天啟末期,朱由校已經能很好的處理朝政,朝中大臣與閹黨互相牽製,邊事則交給皇帝信任的老師孫承宗,皇帝本人也是左右逢源,所以如果給朱由校時間,大明朝很可能不是最後的那個樣子。但世事難料,誰又能知道朱由校隻當了七年皇帝,然後更加愣頭青的崇禎上位,在這位偏執狂的皇帝帶領下,大明朝徹底滑向了深淵,在無翻盤的可能。
所以萬曆皇帝當年執意要換太子,按照曆史進程來看是對的,不管福王朱常洵能力怎麼樣,最起碼他與兒子朱由崧活的長,國家不發生政治動蕩,一切外部問題就有機會解決。
萬曆皇帝換太子的意圖已經失敗,所以在最後這幾年中他要為自己的接班人挑選一個合格的內閣班子。孫承宗、楊漣、左光鬥、錢謙益這些青年才俊都是萬曆為新皇帝挑選的合適人選,楊漣這幾年升官這麼快,從禮部參政下派到地方當縣令,然後過了一年直接提拔到戶部當給事中,雖然這其中有他老師的運作,但最後決定的人還是萬曆。
左光鬥也差不多,從中央到地方,在回到中央任職,都具備了極高的行政能力,隻要新皇帝登基,這些人就會是新皇帝的新內閣班子,同時楊漣與左光鬥的道德標準很高,假以時日必定會成為三楊那樣的合格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