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與界橋之戰(下)(1 / 3)

三、參戰兵力

於是界橋會戰爆發。公孫瓚參戰兵力三萬,袁紹比他多點,大約三萬五千人左右。

公孫瓚有騎兵一萬,其中包括令人聞風喪膽的重甲騎兵。同時代的歐洲戰場,那是不可想象的戰鬥力量。其根本,是因為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掌握了灌鋼法,使得生產高品質鐵器的效率,大大優於歐洲,這個領先一直保持到工業革命之前。

百煉鋼,固然好,但是要百煉,製造成本就十分高昂。灌鋼法,雖然生產出來的鋼鐵質量不如百煉鋼,但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後來中國的軍隊,魚鱗甲多,這是灌鋼法的缺陷,無法整體製造。西方的甲胄是按照體型的整塊鋼板,但是這種方法成本極高,所以甲胄隻有貴族武士才穿得起。所以才歐洲的故事裏,才有了家族傳承的劍和鎧甲。

戰場裝備,若是不具備一定的數量,對作戰的影響也就不大了。而中國的冶煉厲害之處是能大規模生產。尤其是重鎧甲的馬隊,不怕弩箭,衝鋒起來,簡直就是坦克方陣。

公孫瓚除了有重騎兵,還有輕騎兵。這些長期在燕代和匈奴作戰的軍隊,叫白馬義從,騎射工夫,不下於胡人。這個力量,是甚至董卓的西涼騎兵可能都不具備。

袁紹主要是步兵,且缺乏鎧甲,糧草,他隻有和公孫瓚決一死戰,才能保住冀州。而公孫瓚剛破黃巾,人口,地盤,糧草,士氣,都比袁紹有優勢。

當時公孫瓚下強兵,隻有董卓的西涼騎兵可以匹敵。後來袁紹的兵馬強盛,主要是靠滅了公孫瓚所獲。再後來這個強騎兵又被曹操所繼承,成了曹操的安家立身之根本。

四、界橋會戰

界橋會戰發生在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年。這是三國史唯一的一次,史料上有排兵布陣記載的會戰。

雙方都是兩翼騎兵,中間步兵。公孫瓚騎兵富裕,兩翼騎兵重裝,還在中間的步兵方陣用了白馬義從,加強衝鋒。袁紹的部署是,中間步兵,兩翼騎兵。

界橋會戰一開始,是公孫瓚氣勢如虹的進攻。兩翼中間,都是氣勢洶洶。兩翼,公孫瓚的重騎兵迅速擊潰了袁紹的騎兵,采取鉗形攻勢,攻擊後方主帥。而中間,白馬義從當先,步兵在後,一起發動進攻。

袁紹的步兵按理也抵擋不住,但是中間的指揮官麹義,是長期在涼州作戰的英雄,他率領步兵,采用長盾防守,並且支架長矛,抵住了騎兵的進攻。

其實他這個步兵方陣的背後有一千張強弩躲藏在內。等到白馬義從衝鋒逼近,萬弩齊發。當然,白馬義從也不是蓋的,他們能騎射,於是大家對射。用來抵住白馬衝鋒的步兵,盾兵,長槍兵……損失不少,但是給弓弩兵爭取了時間。弩的威力大,且弩手有大盾保護。於是雙方對射的階段,袁紹的步兵方陣取得了優勢。

如果他也采取攻勢,雙方在對接情況下,袁紹的步兵毫無勝算。因為大盾很重,加上長槍,弓弩,推進會很慢,所以他在中間擺了個鐵桶陣,來對付公孫瓚中間可能出現的快攻騎兵。但是大盾有其缺點,不容易移動,所以隻能蹲點防守,把長槍支在外麵。

弓弩的殺傷力,是大於弓箭的。我們都知道,弓弩的力量不一定是靠手臂去發射的,有的甚至靠足踏或則腰開弩,這就能充分利用人的全身力量。隻有強弩,可以擊潰帶著鐵甲的馬隊。但是,強弩也很笨重,不易進攻,如果對方用步兵方陣帶著盾牌一點點推進,那麼他的戰術就失敗了。所以麹義把強弩隱藏在大盾之後,不讓公孫瓚看見。而公孫瓚果然迫不及待的用白馬義從快速進攻,於是正中了袁紹的下懷。

公孫瓚的中路指揮官嚴綱被弓弩射死,白馬義從遭遇到了強弩的狙擊,抵擋不住,於是回撤,衝潰了後麵跟隨的步兵,公孫瓚的中路大軍,徹底亂了陣腳。

於是麹義率領精銳步兵拋棄大盾強弩,開始轉入進攻。

另一方麵,公孫瓚兩翼包抄的騎兵,已經擊潰袁紹的騎兵,殺到了袁紹的跟前。戰爭進入白熱化。

這裏一下古代戰爭的規矩。主將一般在後麵高台或者高地用旗號指揮。公孫瓚騎兵從兩翼包抄,直接越過中軍大陣,進攻到袁紹身邊。袁紹身邊,隻有衛士百人,強弩幾十張。這時候,其實是一場時間的賽跑,袁紹步兵,爭分奪秒攻擊公孫瓚的大營,而公孫瓚的騎兵,努力衝擊袁紹的指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