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蘇和王長安一起邁步進了寧安堂,隻覺得這裏藥材眾多,分類完善,管理有序,頗為整潔,散發著一股濃鬱而又醇正的藥材香氣。
寧安堂的人,無論是大夫還是夥計,仆人,大多頗為麵善,就連那日賣身葬父的紀氏少女也在,此時臉上帶笑,忙前忙後地緊張著這位長安少爺,擔心他,卻見他領著幾位貴客,不敢上前,方才卻是眼睛都哭腫了。
王長安將雲蘇三人一起迎入待客的茶室,恭請上座,又親自泡了最好的茶,躬身奉上,再次謝過了大恩。
隻是見到兩個孩子在場,也不知是否知曉這位蘇先生方才的驚世駭俗之舉,擔心談及鬼神之事嚇到了孩子,便隻提謝,不具體。
二人又聊了些藥鋪的事情,雲蘇這才放下茶盞,明了來意。
“王大夫就不要客氣了。實不相瞞,在下前些時日發了一筆財,又得了些便宜,便想做一些善事,今日專門為此出門,想將此事交付一位故人,不料半路上機緣巧合遇到了寧安堂之事。
恰巧早些時日,在下欠了王家一個人情,今日卻是正好還了。”
雲蘇開門見山地道。
“唉,蘇先生今日幫了我王家如此大忙,才是大的人情。不過,在下以前卻是沒有見過蘇先生,也未曾有幸聽家父提起過,區區王家,哪裏能讓您這般世外高人欠下人情。
先生想做的善事,若是永樂能幫得上忙,願效犬馬之勞。”
王長安隻認為這位高人是的客氣話,哪裏敢當真,能和鬼差討價還價,還能讓人還陽,喚人生魂,這是真正的世外高人,這其中任何一件都能夠寫進書籍鄭
他見雲蘇話中有話,提到了一句善事,便試探地問了一句。
“哈哈,前事不提也罷。”
雲蘇想了想,人情還了就是了,這夜入王府去看書,怎麼也是不雅,今日幫他在前,再助他解惑,送一場機緣,便算是還了吧。
“你方才問蘇某,下貧賤之人若是銀錢不夠,可否就醫看病買藥?”
“不錯,永樂三歲學醫,自懂事起便有這苦惱。
譬如月前有一位病患,左腳生瘡,原本不過是幾服藥便能好轉,卻因為家中貧窮,遲遲不肯看大夫,送來寧安堂的時候已經渾身滾燙,陷入昏厥了,最後還是我請家中老爺子親自出手,刮骨放膿,內服外敷,方才救了回來。
我見這病患實在可憐,便免了診金,隻收了藥材的本錢,原本讓他掛賬賒著,不料回家便把唯一的過年豬給賣了,補了藥錢。
一場生瘡害病,全家八口連一頭過年豬都沒了,千恩萬謝不,還送來了一大麻袋山貨,我又能做什麼呢?
不過是差人送了二十斤臘肉,略表心意罷了,唉。
如此種種,永樂資質愚鈍,苦思多年也想不到兩全其美之策,家父也曾開導過一些,但依舊無法開懷。如今藥鋪裏經我之手掛漳銀子已經超過了五百兩,負擔愈加沉重。”
王長安是家教使然,從做善事,但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這不是長久的辦法。
“古話有雲,盛世人命賤如狗,亂世人命比狗賤,王朝興衰,最後苦的還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即便比你聰慧萬倍,也未必就能解決了。”
在雲蘇看來,一個文明如果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那麼看病吃藥難就幾乎是一定的,生產能力太低下了。
可是,當這個文明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無論是走何種路線,體外文明也好,體內文明的也罷,普通人未必就能好過,能夠不愁看病吃藥。比如大成和烏蘭兩國就處於同一個時代,大成的百姓顯然要比烏蘭人好過一些,很多事情,錢是一個基礎,關鍵還是需要有人去想這些事情,去做這些事情。
這王長安也許是不懂的,但比起懂了卻不去做的人卻強了許多。
“在下倒是有一個辦法,可以試一試。”
“哦?!”
“蘇某想在漁陽城設置一個岐黃會,幫助窮苦之人看病吃藥。
凡入此會者,每年簽訂一份會約,起初每年隻須交銅錢十二文,可按月分繳,暫時以漁陽縣為限。會中之人,不但可以免費看病,經過大夫診治開方,還可以免費抓藥。”
雲蘇剛完,王長安的眼睛就直了,這是什麼辦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乍聽如同方夜譚,難道這世上還有大家一起湊錢看病的法?
但是,細細一想,卻又有諸多道理。
心中一時間轉過無數念頭,暗道如果有一萬人參加岐黃會,一年便有十二萬文錢,合計一百二十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