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幹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製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麵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鬥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采取迂回滲透的手段,隻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鬥。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鬥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麵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麵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鬥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製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複雜。
6、發展
閃電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人富勒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提出的關於機械化戰爭的理論。裝甲車輛的出現,以及內燃機廣泛運用於戰爭,導致陸戰產生根本性變革。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突擊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必然將隨之發生變化。富勒提出組建以坦克為核心的,由職業人員組成的型精幹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通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占戰略要地或切割敵人的防禦;以瓦解敵人的士氣,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誌為目的,而不是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調從**上消滅敵人。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可視為閃電戰戰術的理論雛形。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裏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家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提出了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出現較大規模適應的機械化作戰編製,各國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致勝的目的。
一九三九年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回到波蘭防線的後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於戰線後方被占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軍俘虜。僅僅二十八後,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三十六後,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後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都采用了類似的戰術,即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回包抄。從而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誌,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一九四一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采用這種戰術,在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