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回家(2 / 2)

“哪還用問嘛,‘接風餃子送行麵’,就吃餃子。不是還有給他留的胡蘿卜羊肉餡嗎?!”爹點了一鍋旱煙不緊不慢地回答。

媽在鍋台旁一邊和麵,一邊聽我和爹拉呱北京城怎麼過年,不時還在中間插幾句。

門外突然出現了拉長嗓子唱秧歌的聲音。我們那有一種風俗:過了正月初一討吃的(乞丐)就出門了,大正月的,到誰家再窮也得打發點,不論東西好歹。這討吃的有的是上了年紀沒人贍養,家裏確實是揭不開鍋了。有的卻是以前乞討過,養成了習慣,已經成了一種職業了。有的是裝出一副窮苦可憐的樣子,博取人們同情,有的是能唱一口好秧歌來讓人們娛樂換取食物。

“呀,李凡來了。今年咋來得怎麼遲?”媽急忙把粘著麵的手在麵盆裏搓了搓,去後窯拿打發的東西。

李凡,這也是我們這民間的大名人。在我前生隻聽說他秧歌唱的好,至於怎麼好就不太清楚了。因為這方麵不感興趣,光知道人們對他的秧歌津津樂道。這會名人上門了,怎麼也得看看。我從炕上急忙跳下來,趿拉著鞋就望外跑。

門外站著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衣服穿著破爛,一手拿個破碗,一手拄著木棍,肩上搭著條破布口袋。這就是李凡?!

他見窯裏有人出來扯起嗓子唱開了:”新正上月頭一回,親戚們千萬不要嫌(當地土音讀hai),明裏施舍暗裏來,誰打發我誰發財。”唱完後臉上不見一點羞澀,坦然地看著我。

唱的就是好,我暗歎,我要你給、我吃飽你發財,用後世的話說這叫雙贏,打發他的人也挺高興的。

“你能用秧歌介紹一下你自己嗎?”我問他。

“名叫李凡我實不凡,範丹老祖把家業傳,世上的帳帳我要不完,我不上門人不還。”稍息了片刻,李凡又開口了:“老人家是高門大戶家傳耕瀆,到我手上改換門庭有官不做,手拿上打狗棍周遊列國,雖然貧苦活得兩天無拘無束。”(範丹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傑出學者,給官不做,而將家產全部施舍於饑民,自己卻一貧如洗。)

“哪現在家裏有什麼人?你老婆呢?”我對李凡來了興趣,繼續問他。

“老婆醜得沒人看,跌倒拾不得一分錢,院裏好象豬羊圈,家裏如同十和殿(土語,髒亂無比的地方)。”

“家裏有孩子嗎?幾歲了?”我從家裏拿出一合煙,給他遞上一支關心地問他。

“好煙哪,還是大前門,真是一家好人家。”他點上煙,先美美地吸了一口,然後又開始唱:“最大的孩才十三,最小的還在炕上栓,我一人再怎動彈得歡,還是過不了口

如果您覺得《醉回七九》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