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出口迅速增加,其中增長的絕大部分來自沿海發達地區,而正是在這一時期,沿海地區勞動報酬占GDP份額加速下降,從2002年的44.5%迅速下降到2007年的38.1%,下降幅度平均達到14.3%。
1978年以來,中國勞動力逐漸從農村就業向城鎮就業轉移,而城鎮就業中的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就業規模空間逐漸縮小,從1978年的99%下降到現在的25%。相應的,其他類型就業的比例迅速上升。其他類型的就業多屬非正規就業,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城鎮新增就業人員隻能進入非正規部門,當前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接納城鄉青年勞動者就業的主要途徑。非正規部門就業者缺乏與雇主談判的能力,不僅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障也嚴重缺乏。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經濟的現狀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發展階段相似,也就是同西方十九世紀初期的社會狀態相似,拖著一條長長的封建主的辮子,貪婪的在國內和國際上謀取著財富,在財富的積累下不斷的改革著自己的統治手段和經濟手法。
在經曆了一係列的殖民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理性世界開始覺醒,政治上的權力均衡和個人權利的神聖地位的確立,這一切社會形態的不斷升華是建立在高層次的義務教育的普及。人的文化層次的提高才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基礎。在清醒的意識這一點後,我們就應當極力擺脫曆史規律的束縛,把提高國民的素質當成國家的主要任務功能,這就是一直被中國有識之士不斷重複的文教興國。
1979年6月,中美建交伊始,美國立即派團來考察中國教育。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後,有了這樣的發現:中國的孩子喜歡早起,七點鍾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孩子,他們邊走路邊用早點。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老師解釋,它的意思是學校作業在家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美國人深深感受到,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學習最勤奮的學生,他們預測20年以後,中國的科技將遠遠地把美國甩在後麵。
在同一年,中國也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訪問團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報告,他們是這樣總結的:美國孩子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誌;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大字不識一鬥,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孩子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蹺著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裏搖來晃去。當時中國的代表團認為美國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入膏肓。
20年轉瞬即逝,美國的教育又培養了八十幾位諾貝爾獲獎得者,並且美國的科技繼續領先世界。雙方的預言都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令人深思。
中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國普通高校共計2138所,其中本科以上大學841所。本科層次的大學數量是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33萬人口就有一所本科大學,而中國平均159萬人口才有一所本科大學。
世界公共教育經費投入平均占GDP的比例為5.1%,發達國家為5.3%,撒哈拉的南非國家為4.6%,印度為3.5%,最不發達國家為3.3%,而中國在教育方麵的投入僅為2.3%,中國有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隻用了占世界各國教育總開支的1.5%,美國兩億人口,教育經費為7千億美元,中國十三億人,教育經費為0.4千億。
美國早就在全社會普及了教育,5--20歲的青少年在校人數,在1970年時就達到了90%以上。美國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末即達到成熟的大眾化階段,18—21歲適齡青年的入學率高達82%以上,常年有超過1600萬以上的人在40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中學習。這一比例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基本滿足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和社會對各種專門人才的需求。
美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教育和科學研究成就。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研究型大學中,美國即占17席。至2004年,在諾貝爾獎誕生以來共產生的672名得主中,美國人就有284名,占獲獎總人數的42%。2006年,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生理學--醫學獎3大獎項全部被美國科學家包攬,又重現了1983年時的情景。美國的教育對全世界的吸引力是無可比擬的。
中國的教育落後不僅表現在教育經費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教育理念是是十分低下的,中國的各大、中、小城市甚至農村地區的大、中、小學校都要分出重點和普通來,小學時孩子們就要分出個子午丁卯來,過去講出身,現在講你是那個學校畢業的,普通的是普通的,重點的還要分省重點、市重點、區重點,考大學時要有一本、二本、三本,最後考個職高還有省示範和市示範的區別。
人人從娘胎中出生就應該是平等的,上天賦予人的權利都是一樣的,但偏偏有人要製造不平的,要搞特殊要不同於他人,因此那些要搞不平等的人要扮神裝鬼,胡說自己是受命於天的,因此,不平等的世界便開始了。
世界進入近代史以後,人類通過兩個世紀的革命,為的就是證明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神仙和上帝,也沒有受命於天的人存在,可中國的教育偏要製造出上帝,要修煉出神仙,還要找到受命於天的人。
要找到神仙、上帝就要有找到製造神仙、上帝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通過各種考試,這種考試被外國人視為世界上最複雜、最森嚴的中國高考係統。
中國的所有教育體係都要圍繞著中國的考試係統來運作,因此中國的教育家們專門發明了考試專用的語言,這種考試專用的語言隻有中國的教育專家們才懂,任何其它國家的學者或是教授都聽不懂看不會,即便是英國的牛頓和美國的愛因斯坦來參加中國的高考,那一定要名落孫山,因為中國小學二年級的題會使博士生都要交白卷,中國的教育水平如此之高,那些導師們參加中國的高考自然也要落榜了。
中國曆年的高考題都象一部部天書,一個個知識點被藏過來隱過去,生怕被人看見,一道道題繞過來繞過去,生怕被人捉到。必須經過中國特有的方式學習和訓練,才能在這場藏貓貓式的遊戲中獲勝。
對人和社會的意識的相對停滯,也就是說中國的整體社會和國家體製是落後於世界的。記得一百年前的甲午戰爭前夕,一位英國人在訪問了福建馬尾船政學堂以後,感慨的說中國學生的身體是活得,而他們的心卻早已死了,看看他們的眼神是多麼的黯然啊,行為是多麼的木訥,他們已經喪失了一個孩子的所有。他甚至預言了中國在中日戰爭中必敗的結果。
救救孩子們吧!九十多年前魯迅先生曾經這樣向人們呐喊過,現在我們也要這樣喊,可我們還要這樣喊多少年呢!
中國不及美國大學數量一半的1900多所大學擁擠著2800萬的在校生,可中國大學生數量仍僅占總人口比例的8%,這個數值遠遠低於世界中低收入國家24%的平均水平。透視現在的中國教育最大問題是地區性嚴重失衡,擁有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口的農村地區,每年卻僅有5%的學生可上大學,這同中國的高考製度密切相關,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在高考分數上競爭自然不如城市裏的學生,而廣大的農村卻是最需要大學生的。
全國約200個縣尚未普及小學教育,中國90%的文盲分布在農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區。而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中東部地區文盲數量明顯增加,僅山東省的文盲人數就達到963萬人,甚至就在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北京還有近60萬的文盲。值得注意的是中東部地區文盲數量明顯增加並不是教育不發達造成的,而是因為教育所需的費用太高,許多農民拿不出。初略估算一下,一個學生從上小學到高中至少要花費4萬至5萬人民幣,這對於剛剛進入溫飽型生活的農民來說可是一筆巨資。
二十世紀末期中國的文盲總數曾經達到過2億人的天文數字,當時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是文盲,而全世界每4個文盲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雖然近些年中國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掃除文盲,但中國的文盲數目仍以每年50萬的速度不斷增加,據《羊城晚報》的報道:在2000—2005年,中國的文盲人數增加了3000萬。截至2005年底,中國文盲總人數達到1.16億人,占世界文盲總數的11.3%,僅次於印度。
現在終於可以說是找到1979年中美建交伊始雙方教育專家預言錯誤的部分原因,可我們更應當清醒的意識到經濟的落後僅僅帶來的是貧窮,而整個教育的落後使我們喪失的是明天,世界上再沒有比現在就能清晰看到以後中國還要落後於世界更悲哀的事情了。本文在此前提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中國政府的教育經費占當年預算總支出的17.5%,現在就這樣問:難道我們現在連袁世凱的民國政府都不如嗎!
勞動力質量的低下使中國很難在有一定的資金積累後來調整生產結構,將勞動力密集的簡單製造業向更高層次的技術性產業轉化,因為教育的的嚴重滯後使中國失去了技術工人和有創造性勞動的技術人員,這正是中國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而整個社會出現“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用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化生產雖然給中國創造了巨額的財富和就業機會,但生產技術能力的低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甚至是無法擬補的損失,這就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006年8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節約能源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時說:我國是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石油、天然氣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儲量比較豐富的煤炭也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
按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采年限分別隻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230年、45年和61年。2005年煤炭產量達21.9億噸,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滿足需要。石油淨進口量由2000年的0.76億噸,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1.43億噸。與能源短缺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能源浪費驚人。
我國能源利用效率隻有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2003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世界的4.4%,而煤炭消費占35%以上,原油消費占7.8%。近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價格計算,2002年━━2004年分別為1.30、 1.36、1.43噸標準煤/萬元。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浪費的能源在4億噸標準煤左右,占到總能源生產量的12%~16%,如此同時近年來我國主要能源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2013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7.39%,逼近國家確定的61%的紅線,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31.6%。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進口煤炭占全球貿易量近1/4,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201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7.6億噸標準煤,占全球能耗的20%。2008年以後中國就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據有關專家的評估中國的能源短缺的狀況至少還要持續到本世紀中葉。
當今中國能夠獲取的能源70%來自於煤炭的直接燃燒,自然會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大範圍的汙染空氣環境。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每年至少在30億噸左右。
90年代初,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800多萬噸,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萬噸,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達2217.9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汙染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準。中國47個重點城市中,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中國規定的二級標準;參加環境統計的338個城市中,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三級標準,占統計城市的40%,屬於嚴重汙染型城市。大氣汙染是中國第一大環境汙染問題。
如此同時中國的能源率仍然徘徊在世界後麵,據《世界經濟論壇》與埃森哲谘詢管理公司共同推出的《2013-全球能源工業效率研究》報告顯示,北歐的挪威在此次評估中居世界能源使用效率第一位。該國將嚴格的能源政策與豐富的能源資源相結合,使其可得到許多便宜和生態潔淨的能源。同時,為國家預算也帶來了巨大收益。
其餘排名前十的國家有,瑞典、法國、瑞士、拉脫維亞等8個歐盟國家,還有大洋洲的新西蘭居第五位和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居第六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竟沒有一個國家進入評估前50名,而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美國僅居第55位。獨聯體國家中哈薩克斯坦居第51位,阿塞拜疆居第42位,格魯吉亞居第57位,亞美尼亞居第60位,塔吉克斯坦居第70位,烏克蘭居第72位,吉爾吉斯斯坦居第83位。
發展最快的世界金磚國家中,巴西居第21位,俄羅斯居第27位,南非居第59位,印度居第62位,而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僅居第74位。2013年11月7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三屆綠色工業大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總體能源利用率仍隻有33%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的多。
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機動車油耗比歐洲高25%、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能源綜合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0%。
根據中國能源研究部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生產100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5倍、日本的9倍。高能源消耗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據最前衛的經濟專家評論,中國的大多數浪費源於體製。絕大多數的電力由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的國有壟斷企業生產,他們缺乏提高效率的動力。這也就是說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經濟體係的計劃經濟模式下,節省能源幾乎是不可能的。
令人悲哀的是在工業生產的汙染持續居高不下的同時,中國的大氣汙染已經進入到常態化的狀態,這是因為各大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汽車尾氣已經成為破壞中國大氣環境的另一個元凶,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城市大氣汙染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