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區行1(1 / 1)

壩區行(1)

一、從遊記說起

將旅遊時所看到的景物、所聽到的聲音、所產生的聯想、所獲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文學形式記錄下來,就是遊記。

現在國人都喜歡旅遊,也喜歡將自己遊覽一些景點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或者影像記錄下來、公開出來,本來是各人的所好,可是汗牛充棟般數量的遊記大多要麼平淡之極,要麼味如嚼蠟,甚至更有些人,就是單單用幾張、甚至更多的照片將自己的行程串聯起來,取一\"某某行\"的標題發表出來,就真的落入了\"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進館子吃飯,到景點拍照\"的俗套之中。讀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開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才叫遊記。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就是指出,遊記一般以描寫為主要手段,又常與抒情議論相結合來表達筆者對某個景點獨特的感受。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這就是所謂的\"言為心聲\",看看***先生的那篇《沁園春 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有景有情、聲色並茂,不失為上佳之作。

毋庸置疑,遊記自然是建立在旅遊基礎之上的,不過旅遊僅僅隻是人們感性認識的過程,也就是到了一處風景勝地,或者擺上幾個姿勢,拍上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發到網上和微信的朋友圈中讓人點讚,或者買回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帶回去送給親友分享,這也是一種鏈接,大家都樂此不疲,自然無可厚非,隻是要想把旅遊變成遊記,對自己旅遊材料的篩選、再加工和提煉則是感性升華到理性的一種過程。

每一次的旅遊,無論是所在城市的周邊隨便轉轉,還是到名山大川、天南海北去暢遊,或者到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邊喝咖啡,站在洛杉磯的好萊塢地標前喊\"茄子\",潛到墨爾本的大堡礁中探尋海底世界,還是到曼穀的**看人妖,這僅僅隻是遊山玩水、休閑娛樂的一部分,隻是滿足了遊客自己感官的某些需求,並沒有使得精神得到滿足。有人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同一頓豐盛的滿漢全席,僅僅隻嚐到開始上的那幾道刀工不錯、裝盤的造型也不錯的涼菜,就認為這就是這道大餐的全部而匆匆離去,肯定是大錯而特錯的。

我國有許多寫遊記的大家,從寫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李太白到寫出\"凍雨霏霏半成雪,遊人屨冷蒼苔滑。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深夜無月色\"來記錄\"後三遊\"的蘇東坡都是以寫景喻情的高手;那個驢友的鼻祖徐霞客在《遊恒山》中僅僅隻用了樹與石的結合與對比就顯得別具一格:\"其盤空環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樹;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樹之色不一也,而錯綜又成合錦。\"徐誌摩的那首《再別康橋》其實也是一篇遊記,大才子的抒情真的很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甘心做一條水草!\"

寫景與抒情在遊記中是緊密聯係、不可分割的: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是第一步,借景說理是第二步,通過一些議論和感慨,寄托作者對某個景點的評價和所得出的結論,則是山水遊記的一個重要特點,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這一則笑話:\"有人到法國旅遊,回來朋友問他去了趟法國有何感想?法國的女人是不是特好上?那人歎了口氣答道:'對女人我沒什麼感想,感受最深的是在凱旋門上廁所,人家是握著那個話兒甩甩,我TM是捏著那個家夥抖抖,你說我還敢不敢想那裏的女人?\"這就是所見所聞而發出的感慨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