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進三峽人家(5)
五、溪邊人家
三峽人家最美之處無疑就是那條*進溪。
在長江與*進溪**彙處築起一道水壩,攔住了渾濁的江水倒灌,也使得清幽的*溪水位抬高,更顯得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一座斑駁滄桑、青瓦長廊的*溪橋橫跨其上,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溫順如初;看得見小魚兒群群遊動,看著那幾隻\"曲項向天歌\"的鵝在水麵遊弋,才能體會到\"紅掌撥清波\"的意境;
*進溪碧波蕩漾,溪水清澈見底,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如夢如幻,好似在畫中遊。幾隻小漁船安靜的泊在溪邊,清幽的溪邊**了幾張用來\"扳罾\"的漁網;兩岸植被繁茂,鬱鬱蔥蔥,花香撲鼻,不時還可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聲,久居繁華的都市,忽然身處\"*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的深山**之中,感受著\"鳥鳴山更幽\"的清閑,仿佛來到了桃源仙境一般。
和以前宜昌的\"漁業大隊\"一樣,西陵峽裏的許多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就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水上人家\"。即便是社會**到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木船擔任川江貨物運輸的早就隨著動力機械的興起而銷聲匿跡,但依然可以看見打漁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下來,年輕一代仍然用撒網捕魚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水上職業,隻不過漁船在*進溪純粹隻是一種**道具而已。
溪邊人家依山傍水,一半著陸,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環繞下,伴著這裏幾乎沒有被破壞的原始生態的青山綠水,走進這條清幽的溪穀裏,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望著吊腳樓上吊著些大蒜、包穀、紅辣椒、蓑衣、*笠,門前的溪水裏,鴨鵝嬉戲,那天然生長的各種竹子,婆娑多姿,滿目綠色,不似江南,勝似江南。
我們去的時候不是旅遊旺季,沒有看見村姑婉轉歌唱,山民撒網捕魚的場景,但可以想象出溪邊人家的屋*飄出嫋嫋炊煙,吊腳樓下小狗\"汪汪\"的叫喊,溪邊的岩石上,山裏妹子或是捶洗衣服,或是與情郎對唱熱烈**的情歌的情景,耳邊就仿佛響起了那首地方特色濃鬱的《黃四姐》:\"(女白)你初一來不來嘛;(男唱)初一我不來喲。(女白)初二來不來嘛;(男唱)初二也不來;(女白)那你幾時來嘛;(男唱)今天沒的空,明天要砍柴,後天才到小妹家中來。\"可惜就可惜在這是人家建始的。
溪中除了那些早已熟知的飄逸的瀑布和叮叮咚咚的泉水,新添了一些猴群,兩岸山坡林木蔥籠,藤蔓交雜,正是這種動物的王道樂土。在藍天、白雲、溪澗、森林中悠然地生活,渴了喝山泉水、熱了到潭中洗澡、餓了吃樹葉。猴子見多識廣,對於攜帶吃食的遊客總能主動獻殷勤,索討食物。在這裏可以充分領略什麼叫\"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也可以理解\"有奶便是娘\"的含義,就是不能理解有些遊客\"千裏奔波隻為猴\"的思維。
不過更多的人更喜歡觀看那場峽江婚俗表演:從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開始,到新娘拋出繡球,從遊客之中叫出新郎,接著就是新娘哭嫁、上轎、起轎、拜堂、入洞房等程序。整個表演諧趣幽默,讓人開懷大笑。還熱情洋溢的端出一杯備用小竹筒裝的當地的包穀酒送給觀眾品嚐,不失為當地農副產品做廣告的好途徑。
隻是*進溪最美之處還是那溪口的一池碧水,兩岸的翠竹綠葉,水中嬉戲的鴨鵝,停泊的漁舟,張開的漁網,撐傘的紅衣女子,加上那小橋流水人家,一種江南水鄉**不覺令人陶醉;可以在這裏聽溪讀水,看泉水跳動,聽天籟之音,體味那種極純極真的山野之魂,感受那種可以滌蕩心*,化卻憂愁,徹底放鬆自己的情懷,讓人回味無窮!
又進三峽人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