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進三峽人家7(1 / 1)

又進三峽人家(7)

七、下山的風景

從那張在山腳朝上仰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在滿目茂林修竹,蒼翠欲滴,有些陡峭的扇子扇坡上,有一些青黛瓦片的建築群重重疊疊依山而上,或在綠樹叢中時隱時現,或在極險之處露出一角屋簷,或是黃土牆麵,或是石頭砌成,蜿蜒起伏、連綿不斷,就使得那上山下山不再枯燥單調,就更多了些詩情畫意,不得不佩服構思者的巧奪天工,美得一塌糊塗。

逛過了位於山*的山上人家的那條小街,沿著那條或者架橋跨澗、或者碎石鋪地,或者長長廊道遮風避雨,或者一路青石板原汁原味的山道下山。這裏到平善壩一帶背山麵江的山坡,過去人稱\"私鹽坡\"。就是清朝雍正年間,在平善壩設卡捕緝禁止川鹽入鄂。而比淮鹽便宜得多的川鹽被那些私鹽販子把鹽偷運到石牌一帶,請\"背腳\"(挑夫)沿著這條山路將鹽從江邊背到山*,繞過關卡出峽,可見得曆朝曆代都有走私的。我國一宣布提高香煙稅率,全球幾乎所有媒體一致報道,這將導致外國香煙走私死灰複燃。

雖然這裏靠近長江,就會有水上人家,不過這裏正處鄂西山區,陸路交通極為不利,山上人家的運輸全靠雙肩和背簍,山民世代與高山相伴,也就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裏以前是背簍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腳背、花背、三*背、五*背,種類繁多,樣式精巧別致。小夥、姑娘、老人、小孩,不論上山還是下山,都背著各種各樣的背簍,穿行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之間,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姑娘出嫁,娘家要請篾匠織一個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致、花紋精妙的洗衣背簍作陪嫁;婚後女兒生孩子,婆家報喜之人所帶來的禮物中肯定會有一把壺,壺嘴朝內為女,壺嘴朝外為男,娘家要送一個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門用來背孩子的\"娘背簍\"(又叫\"兒背簍\");下田扳苞穀用的是口徑粗,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象倒立的葫蘆似的高背簍;砍柴、扯豬草要用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的柴背簍……所以各有各的用處和長處。

在這樣的大山區用背簍必用木製、或者是樹丫製成的丁字形的打杵。在道路兩旁,有許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著背簍歇肩,但總趕不上打杵方便,挑夫需要歇息時,不需要將背簍下肩,隨時可用丁字打杵將簍底撐上,就可以借此減輕背簍的背帶對肩頭和腰部的重量,以稍事休息。背簍對於山裏人就象沙漠駱駝,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也是一副優美的民俗**畫。就和***那首風行一時的歌中唱的那樣:\"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頭一回幽幽深山中嚐呀野果喲,頭一回清清溪水邊洗呀小手喲,頭一回趕場逛了山裏的大世界,頭一回下到河灘裏我看了賽*舟。\"

沿著青石板的台階蜿蜒而上,看著山路兩邊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聽著林中小鳥清脆的鳴叫聲,自然會有些\"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感覺。不過路邊一塊大石上刻有\"野坡嶺\"三字,證明了原先這片山嶺上人煙稀少,加上樹茂林密,經常有野豬、獾子、麂子、兔子等野獸出現,故名野坡嶺。就是不知這裏有沒有過吊睛白額的的老虎,有沒有過在酒家沽飲十八碗,醉後趕路在岡上偶遇老虎、奮起平生之力以雙拳將虎打死的武鬆式的英雄?

突發奇想,既然是景區,既然有民俗表演,何不組織一幫哥們扮作占山為王的土匪,見到遊客路過此處,一聲炮響,蜂擁而出,大喝一聲:\"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就在大家哈哈大笑之時,將事先混進人群的幾個少男少女捆綁而去,留下一句話:\"要想留活口,拿銀子贖人!\"豈不把人弄得一愣一愣的、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