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進三峽人家(8)
八、第一牌與第四泉
那個被稱為中華第一神牌的石令牌高32米,遠觀雄偉壯觀,氣勢非凡,近觀斑駁滄桑、裂縫縱橫。據《東湖(宜昌)縣誌》記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立萬仞之勢,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宜昌)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宜昌)也曾經\"移治石鼻山(石牌),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複舊。\"所以,這裏也曾經是人口聚集的城郭之處。
所謂\"立萬仞之勢\",就是當人或船行經那塊高32米,寬12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的石牌的下麵,須仰視才能見到它威武雄壯的全貌。它直如刀刃,通體純白,有壁立萬仞之勢,不得不叫人心生敬畏。而整個三峽的山巒都是連綿起伏不斷的,可是到了這裏卻讓這塊石令牌恍若橫空出世,矗立在江岸之側,明月灣之畔。通體上下全由**的花崗岩組成,前後左右都如刀削一樣平整,好象人工精心製作的一張天牌,因此形成一大地質奇觀。
天知道那塊巍峨的石令牌在這裏矗立了多少年。當地傳說石令牌是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劈成的,也有人說石令牌是玉皇大帝降臨人間留下的聖牌,用於保佑當地老百姓的,所以被為聖物,據說十分靈驗,求財得財,求福得福,是祈福納祥之所,終年香火不斷。我也是不辭勞苦遠道而來,可謂是真心誠意,俗話說\"心誠則靈\",在此許個心願,讓我們家在這個流火爍金的七月裏,能夠心想事成、一帆風順。
下山途中,可見一背靠懸崖、麵臨江水,因勢而建、飛簷*拱、雕欄畫棟的兩層仿古建築,二樓掛有一塊\"天下第四泉\"的匾額,這就是蛤蟆泉。那塊位於扇子山下江邊如同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的橢圓形巨石沒見過,因為萬裏長江第一壩建成後水位上漲早就被淹沒在江中了,我們十五年前來的時候也沒有這座茶樓,不過就是一個很簡陋的普通山洞而已,現在經過包裝,自然顯得大氣了許多。
使得這個蛤蟆泉名揚天下的當然是唐朝的茶聖陸羽,他在《茶經》中寫道:\"峽州扇子山有石,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泉水第四。\"這個酷愛品茗的茶聖遍嚐天下名水,給全國宜茶之水排定的座次是:廬山康王穀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陵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水第四;蘇州虎丘寺泉水第五。\"可見得茶聖就是茶聖,光是喝一口用水泡出來的茶就能分出優劣高低好壞,比現代的科學儀器更值得人信服。
那一眼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的蛤蟆泉,被清人楊毓秀在《東湖物產圖讚》中稱蛤蟆就是神話裏的月宮中的那一隻,因偷飲了天池中的聖水,被吳剛一斧打昏,掉到了燈影峽的江邊,被一位善良的老樵夫搭救,蛤蟆為報救命之恩,風化成石,蹲在江邊長年噴吐甘液。石牌當地的民謠也說:\"明月水,明月水,小蛤蟆吐的活寶貝,泡茶茶碗鳳凰叫,煮酒酒杯白鶴飛,十裏聞香人也醉。\"
還是因為茶聖陸羽將蛤蟆泉譽之為\"天下第四\",所以後來的文人詞客不敢不說好。那個在宜昌做過官的歐陽修就會寫出\"蝦蟇噴水簾,甘液勝飲酎\"的詩句,帶著兩個兒子遊過三遊洞的蘇轍肯定在那裏喝過酒,所以才會說:\"豈惟煮茗好,釀酒更無故\",不過就詩詞中所表達的意思而言,還是那個寫得一筆好字的黃庭堅的\"巴人漫說蛤蟆碚,試裹新芽來煎嚐\"和陸遊的\"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寫得最好。
導遊每到此處,除了介紹蛤蟆泉水硬度低、無水垢,水清味甘,用於泡茶可保護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等養份,並使茶葉清香醇美之外,必然會大力推崇宜昌產的那些茶葉,比如峽州碧峰、金崗銀針、千丈白毫、鄧村雲霧等等。不過,正如杭州有一絕\"虎跑泉水*井茶\",而我們宜昌的一絕說的是\"蛤蟆泉水峽州茶\",我更相信用蛤蟆泉水泡具有宜昌特色的\"一匹罐\"更勝一籌。那一匹罐的葉片肥大,據說泡茶時隻需放一匹(片)茶葉,浸泡出來的茶汁也非常濃烈,而且這種茶葉隻有用土罐浸泡出來的茶葉味道才更醇厚,故名\"一匹罐\"。一匹罐是炎炎夏日解渴止暑的上佳飲品,茶汁過夜不餿,味道卻愈加純正,所以頗受人們的歡迎。當年宜昌街頭賣\"凝青茶\"的,都是用的一匹罐,那才是宜昌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