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溪軼事1(1 / 1)

普溪軼事(1)

一、曉溪塔

翻過那座如今被滾滾車流在**期常常堵得死死的望州崗,就是如今成了三峽公路、宜黃高速入口處之一的夜明珠,順勢而去,過了搬遷戶雲集的沙河和很有曆史韻味的平湖,車一直貼著那不高、但很顯出懸岩峭壁之威的將軍岩前行,翻過被連續好幾次削低坡度的小山,滑下去就是一座貼在黃柏河畔的小城,這座小城到現在連自己到底是\"小\"還是\"曉\"都沒有弄明白。

小溪塔的得名來自於一則神話:傳說觀音菩薩奉如來之名做法將一座鐵塔由蘇州背去小溪塔輔佑那裏的風水,在暗黑的夜空路過玉泉寺之時,玉泉寺的土地老爺想把那個塔留在玉泉山,就開始學雞叫。《史記·孟嚐君列傳》中記載,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嚐君聞訊知道即將被捕的消息夜遁,夜半逃至函穀關,可關門緊鎖。按規定,晨雞報曉則開關,孟嚐君便命隨從中善於口技者學雞叫,騙得守關的士兵打開城門,從而成功出逃。

《高玉寶》裏的周扒皮也會半夜雞叫,可見得這種口技並不難,而且可以以假亂真。觀音菩薩同樣如此,在半空中聽到雞叫以為天亮了,怕人看見就連忙放下塔,結果慌裏慌張把塔放歪了。天亮後一看地貌就知道是土地老爺騙了她,盛怒之下一巴掌就把那個土地的嘴打歪了,土地認為是托塔的八個力士告的密,在觀世音走後,就泄憤於他們。所以,直到現在,玉泉寺的鐵塔依然是歪的,鐵塔上的力士的手膀是斷的,玉泉寺的土地老爺是全國唯一的歪嘴土地,而小溪塔至今也隻有空名而沒有塔。

小溪塔原來不過就是一地名,沒什麼人家,解放以後,地市分家,宜昌成了市,地區就將這裏建成了他們的二級單位所在地和工農業實驗基地。1970年7月,因為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宜昌總動員,原來一直賴在中心城區東門外的宜昌縣城才不得不遷至小溪塔,這座小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才真正成為黃柏河畔的一顆明珠。

天下的官員都是相通的,近赤者紅,近墨者黑,民國時期的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所以怨聲載道,一觸即潰;解放牌的幹部根正苗紅,來自於基層,懂得群眾的疾苦,也懂得為人民**的道理,所以一呼百應,萬死不辭;改革開放後的幹部就知道\"白馬黑貓\",就知道地方的國民生產總量(GNP),但因為缺乏信仰,也缺乏自身修養,所以碩鼠累累;現在的官員喜歡做表麵文章,原來在**期間把小溪塔改為更為文雅的曉曦塔,1981年又重新恢複到小溪塔,可是現在的領導嫌那個\"小\"字太渺小,就改為拂曉的\"曉\"字;這就和被人耳熟能詳的廟嘴長江大橋**之間改為\"至喜長江大橋\"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