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溪軼事(13)
十三、普溪河渡槽(中)
1970年8月1日,對於宜昌至今為止最大的引水工程--東風渠的曆史而言,對於普溪河和參與建設的數萬建設大軍而言都是一個永誌難忘的日子。
那一天,先是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東風渠工程14個引水渡槽中**的普溪河渡槽、同時也是至今為止依然是宜昌**的渡槽全線竣工。當日上午,工程指揮部在普溪河渡槽施工現場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並正式全線通水。清澈的西北口和其他三座上遊水庫的水自西向東,通過**的渡槽、沿著剛剛修好的東風渠總幹渠開始嘩嘩流淌。沿渠的農民,像過節一樣湧向渡槽的橋上和渠邊,有的挑著木桶在取水,有的跑到工地看熱鬧。晚上還進行了文藝演出。
8月2日淩晨,上遊來水量由原來的7.1立方米/秒,逐步增加到12.3立方米/秒,而通過普溪河渡槽時約有10立方米/秒左右的流量。但誰都沒有料到,那天淩晨4時10分,夜空下的那長長的雙曲拱渡槽及公路橋會突然全部倒塌!頃刻間,坍塌的大量混凝土、預製構件和石塊從天而降,斷開的渡槽兩端也產生兩個**的水柱,凶猛衝向橋下的工地,衝向工地上正在**夢鄉的民工。 事故致使當場死亡42人,其中工地民工23人,機關幹部5人,當地農民14人。還有重傷4人,而此時,距離這座渡槽正式通水後僅僅約23小時。
《宜昌水利誌》對這場特大事故的記錄是:\"由於第七號槽墩即雙曲拱渡槽進口的部分邊墩內**翻倒,使槽身失去平衡,一兩分鍾內渡槽雙曲拱全部倒塌,砸壞了公路橋梁,造成42人死亡,4人受傷。\"
從保存至今的史料中可以查到,這條全長989.3米、高57米的普溪河引水渡槽,分上下兩層,上層是輸水渡槽,下層是拱型公路橋。公路橋共設計了五跨,輸水渡槽共計十六跨,全部采用雙曲拱結構形式施工。1966年冬開始對河*開始進行抽槽打基,1969年3月開始正式施工。史料中記載,這座渡槽由省水利工程團四團三連負責設計施工,當時整個投資88.6萬元,消耗水泥3177噸,鋼材230噸,木材1574立方米,動用標工49.27萬個。
得到消息的當時的宜昌地區革委會和宜昌軍分區的黨政軍主要負責人於2日清晨6點左右就趕到現場,成立了工地搶險指揮所,並迅速組成了由當地駐地解放軍、軍分區和市縣人武部等廣大指戰員,有原地區、市縣直屬的機關幹部、工人以及普溪河渡槽所在地附近四個公社的社員、其中包括200多名醫務人員的醫療隊總計近萬人的搶救隊進行及時救援,整個現場僅有4人幸免於難。除了1名當地的民工外,另外三個幸存者就是原宜昌縣副縣長譚克禮及他的妻子和小孩。
用現在流行的套話說,整個搶救和現場清理工作緊張而又有序的進行了兩天兩夜,隨後,宜昌地區革委會組織社隊幹部和群眾,分別對遇難的民兵和社員進行了安葬;黨政軍組織了慰問團,對遇難者家屬進行了慰問和撫恤工作。
普溪河是渡槽坍塌事故中遇難人數最多的村,當時的5個生產隊共死了12個青壯年勞力。據史料記載,當上級領導征求他們意見,有什麼要求的時候,樸實的農民都說,國家也困難,自己不能提要求。最後大隊幹部提出,希望能幫助解決村裏缺水問題。一個月後,當時的宜昌縣為這裏免費安裝了一台30馬力的柴油機,用於農田灌溉和村民生活,據說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8月5日,宜昌縣委分別在縣直機關、普溪河公社、鴉鵲嶺區新場和海雲公社等4個地方,舉行了追悼大會。而在當時的事故資料裏,有很多遇難者家屬表示:\"決心化悲痛和力量,積極投入到工農業生產,以實際行動感謝黨的。\"一位遇難民工的父親說:\"我的兒子是為水利工程而死的,是光榮的,我們無怨無悔。要把生產搞好,把渡槽修好。\"一個一家死了4人的女人表示:\"我一定要把兩個孩子撫養大,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社會主義出力。\"
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