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的遠安行(2)
遠安縣的縣城所在地為鳴鳳鎮,現在的說法是,這個鎮的西麵有一風景秀麗的高山,相傳南宋寶裕年間(公元1253-1259年),從山上傳來鳳凰鳴叫,故稱為鳴鳳山,就有了隨後的道教推波助瀾,在那座鳴鳳山上大興土木,到清鹹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號稱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而那個鎮也因為地處鳴鳳山附近而得名。
其實,鳳凰鳴叫是什麼聲音誰也沒聽過,極有可能就是杜撰,不過就是道家為了占一方土地,宣揚自己的道理,弘揚道教而編出來的神話。這就和鳴鳳鎮原來不叫鳴鳳鎮,而是叫東莊坪一樣。翻翻《遠安縣誌》就知道,當年交通不發達、經濟也很落後,隻有唯一的一條官道,加上\"天高皇帝遠\",還因為地廣人稀,遠安自然就成了匪盜**的天下。
據清同治五年的《遠安縣誌》記載,最初的縣治在今天的縣城\"西北三十五裏羅漢峪外,堰頭河宅後三裏許,今土名鐵金熔、黃家台。\"由於該城依山傍水,又在沮水的故河道之上,\"地係沙礫,建置非宜\",所以常有水患之憂。東晉隆安末年(公元401年)將縣治遷到今天舊縣的亭子山上,被誇為\"百尺亭台聳,巍巍鎮一方\"。
縣城建在山上畢竟不方便,所以就搬到山下。到了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亭子山下的遠安縣城遭到劉千斤(劉通)、石和尚(石*)所率領的荊襄農民起義軍的攻擊而陷落,縣城不得再次南遷,於是就第一次到了東莊坪、也就是現在的鳴鳳鎮。到了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縣治仍然陷落於農民起義軍之手;於是縣治又一次搬遷到可以\"憑高為險\"的鳴鳳山上,但\"城堞未備\",便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被李自成的部下所攻陷。
到了滿清時期,短短的26年之中,曆經5任遠安縣令,他們一上任就是築城,那座建於鳳山城的縣城\"可變不可常,可暫不可久\",\"屢建屢圯\",直到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縣治才最後複遷回東莊坪,到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縣令宋楷按照朝廷旨意,動帑(國家金庫)耗銀17000有餘,大興土木,按照均州的規模動工修城,縣城\"延四裏許,均砌以磚石,高一丈八尺,周八百餘丈\",\"辟四門,各建樓其上\",\"壕闊二丈,深丈餘\"。由於城高而堅,所以即便是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和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洪水曾經淹沒西城磚到20塊高處,城池仍完好無損。可就是抵擋不住日本人的進攻,4次飛機轟炸,城牆就除了沿沮河岸包括西門在內的一段以外,其餘都成了斷垣殘壁;國軍也被人家像趕鴨子似的趕到洋坪蘆溪寺去了。
解放之初,遠安小縣城內僅有百十戶人家,人口不足千人,市場蕭條冷落,當時的民謠說得很形象:\"講起遠安城,到處是新聞,街上芭芒(蒿草)比人高,白天野豬闖進門,談起工業化,幾個打鐵人。\"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有了後來搬到孝感、改名為三江航天的066基地,有了舊縣隨處可見的戴大簷帽、穿藍色軍褲的空軍官兵,還有了殷家溝的磷礦、楚園春的酒,還有了工業園,遠安自然就興旺發達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