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秘密金匱
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的一晚,太宗正在崇政殿批閱奏折,忽記起翰林司柴禹錫今夜當值,便讓王臨機召柴禹錫進宮。
柴禹錫自少年時起,便博覽曆代史書,太宗居於趙廷美府時期,他因善應對而被太宗重用,太宗對其深信之。身為帝王,不能隨意出宮,太宗又特別想了解宮外之事,便常常召見柴禹錫,詢問外事。
柴禹錫跟在王臨機身後,緩緩向崇政殿走去。今夜他已在翰林院等候多時,以為太宗今夜不會召見自己,他多少有些意興闌珊。不過,見到王臨機前來,他的不快便一掃而光,因為今夜他有件大事要稟告太宗。
君臣見禮已畢,太宗尚未詢問,柴禹錫便立即拜倒於地道:“陛下,臣有要事稟報!”
太宗愣怔片刻,見柴禹錫麵色肅然,便道:“愛卿請講!”
“陛下,臣觀開封府尹趙廷美行事驕恣,想必將有陰謀竊發。”柴禹錫慷慨激昂。
事出突然,太宗有些猝不及防:“愛卿之意……”
柴禹錫見太宗麵色狐疑,便斬釘截鐵地說道:“陛下,秦王恐或謀反,望陛下防患於未然!”
柴禹錫神態語氣雖斬釘截鐵,然所說之言,並無真憑實據,太宗一時也不好定奪。不過,但凡危及帝位之事,即使是捕風捉影,太宗也要深究到底,況且他本就對趙廷美心生忌憚。太宗深覺自己需要找人商議此事,一時卻不知該找何人,他望了一眼一臉忠義的柴禹錫,淡淡笑道:“此事朕已知,有勞愛卿,汝且先退下。”
柴禹錫領命而去,太宗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皆已逝,若是自己打算將帝位傳於兒子,弟弟趙廷美便是他唯一的威脅。此時柴禹錫告發他意欲謀反,若有真憑實據的話,一定要除去這個眼中釘。
兩個月前,為挽回高粱河戰敗的顏麵,太宗給當年號稱海東盛國卻被耶律阿保機所滅的渤海國王下詔,約定與之合兵伐遼,並承諾成功之後,燕雲故土由大宋收回,而漠北草原大地則可盡歸渤海國所有。此次遠交近攻之術在大宋曆史上可謂史無前例。然而難堪的是,太宗並未得到渤海國的任何回應。內外交困,太宗深覺自己所麵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外困需徐徐圖之,當務之急,他需要一個人幫自己解決內困,一個足以為自己正名之人。太宗思前想後,最後隻能想到一個人——趙普。當年杜太後臨終之前有過顧命之言,趙普為當事人之一。登基之前,趙普曾竭力反對太祖將帝位傳給自己。如若趙普能站出來替自己說話,天下還會有誰質疑自己?然而趙普之前極力反對自己登基,此番是否願意幫助自己就很難說。
前往崇政殿的路上,趙普有些興奮,亦有些猶豫。許久未曾召見自己的太宗竟然宣自己入宮,這讓趙普隱約看到一絲希望。以他多年的從政經驗,可以隱隱感到太宗為何召見自己,倘若如自己所料,那麼他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盧多遜,老夫定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趙普在心裏想著,轉眼之間已經到了殿前。
太宗見趙普前來,便開門見山,將柴禹錫所奏之事告訴趙普。言罷,太宗試探地問道:“愛卿以為趙廷美謀反與否?”
太宗不拐彎抹角,趙普便也主動道:“啟稟陛下,吾欲居朝中樞紐,以觀其是否謀叛。”
太宗心中一驚,他想過趙普有答應自己的可能,但不想趙普如此直接地提出條件。如此也好,趙普既有需要,方才可為自己所用。心念至此,太宗淡淡笑道:“愛卿願助朕一臂之力?”
趙普見太宗此言,心知事成八九,便提出第二個條件:“臣欲貶黜佞幸,還望陛下恩準!”
“不知趙太保所言的奸佞,是指何人?”
“參知政事盧多遜。此人與趙廷美有染,既然趙廷美有謀逆之嫌,此人也脫不了幹係。”
太宗聞言,心裏暗自揣測趙普所言。趙普提出兩個條件,一者重回宰相之位,無妨,他本就有宰相之才,隻要他肯忠心於自己,重回朝堂後自己豈非如虎添翼?二者貶黜佞幸,所謂貶黜佞幸,無非是要除掉盧多遜。比起自己的名譽與江山,犧牲一個盧多遜不算什麼。
趙普既已提出條件,接下來,就看他是否忠於自己了。太宗思至此,隨即問道:“人誰無死,愛卿以為,若朕百年之後,皇位該傳於何人?”
太宗此言可謂司馬昭之心,他既已封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即等於昭告天下趙廷美乃太子,此刻卻如此問趙普,無非想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
趙普當然知曉太宗用意,且他曆來主張皇位傳子不傳弟,當即肯定道:“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先帝已誤,陛下不得再誤!”
太宗聞言心中大喜,不禁連連點頭。不愧是趙普,竟能說出如此合情之理由!趙普若複相,帝位傳承危機定然將迅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