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下定決心,金州軍的部署就開始做出了重大的調整。
魯若麟向朝鮮增派了五個師的兵力,並將預備北伐的糧食一船船的往漢城運。
即便如此,皇太極也沒有進攻遼南的想法。當初全力南下都碰得灰頭土臉,現在的金州軍比以前隻會更強大,主動進攻毫無意義。
雖然得到了大量兵力和物資上的補充,但是崔永建完全沒有擴大自身地盤的想法,依然將控製的區域限定在漢城周邊平原地帶,無非是比之前稍微向北延伸了一些。
這麼做也不是為了擴張,主要是為了方便接收北邊的朝鮮難民。早一點讓難民進入金州軍的控製區域,他們活命的機會也會大一些。
不過有時候事情總不會以你預想的軌道運行,崔永建不想擴張,但有的是人上杆子貼上來了。
首先是深受金州軍影響的全羅道主動靠了過來,明確表示要接受金州軍的領導。
全羅道地處朝鮮半島的最南端,韃子很少涉足這裏,受韃子的影響很小。同時因為緊鄰濟州島,全羅道與金州軍的往來非常密切。哪怕是魯若麟脫離朝鮮自立之後,兩邊的往來也沒有減少,隻是沒有以前那麼明目張膽罷了。
作為金州軍南北航線上重要的節點,全羅道的木浦港受金州軍的影響是最深的,可以說木浦港現在完全依靠金州軍而存在。
如今的木浦港可不再是以前落後貧窮的小港口了,已經發展成了繁華富庶的港口城市。論富裕程度,在整個朝鮮南方基本都算是數一數二的了。
而且金州軍在木浦深耕這麼多年,當地從官員到百姓對金州軍的認可程度非常高。在得知李倧被抓到盛京去了,金州軍占領漢城的消息後,以木浦為代表的全羅道第一時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歸順金州軍。
實在是因為全羅道的官員百姓受夠了漢城無休止的搜刮,趁此機會脫離李氏朝鮮的統治。
為了應付韃子的勒索,漢城肯定要將手伸向各地以滿足韃子的需求,因為金州軍而富裕起來的全羅道自然成為被搜刮的重點。
全羅道百姓承擔著遠比朝鮮其他地方高的賦稅,辛辛苦苦賺的錢財大部分都被漢城拿走了,日子不過是比朝鮮地方強一點,比起金州軍治下的百姓就差太遠了。
因為這個全羅道的官員、百姓早就心有怨言,隻是礙於大勢不敢說什麼。如今李氏朝鮮不行了,當然要趁此機會投向能夠帶給自己好日子的人。
崔永建對於全羅道的歸附倒是樂見其成,畢竟那邊現在還能夠自給自足,並不需要他給予太多支持。無非是全羅道各地還有一些起義軍沒有平定,需要金州軍提供一定的武力支持。
隻要不是要糧食,崔永建這裏都好辦。
崔永建直接派了一個師的兵力前往全羅道,協助當地官府維持治安和平定匪亂。
至於接收全羅道,崔永建暫時還沒有這樣的想法。不是不願意,而是沒人。隻能先讓當地官府自治,等到條件合適再派官員前往管理。
陸軍在行動,金州軍的海軍也沒有閑著,朝鮮沿海幾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在魯若麟決定出兵朝鮮之後也很快落入了金州軍的手中,比如釜山、群山等重要的港口。
不過海軍根本沒有深入內陸的意思,僅僅隻是占領這些重要港口,維持海上航線的安全。
港口周邊的朝鮮勢力,即使不想歸附金州軍,對金州軍占領的城市也是避而遠之,輕易是不敢到那裏去鬧事的。當然,也會有頭鐵搞不清楚狀況的,想要捋一捋金州軍虎須,結果自然非常的悲慘。
所以這些被金州軍占領的港口城市對於很多朝鮮人來說意義非凡,無一例外成為朝鮮人躲避戰亂的首選之地。特別是那些有錢人,爭先恐後的向這些港口城市遷移,造成了這些港口城市的畸形繁榮。
像全羅道這樣的地域,投靠過來也就罷了,但是像江原道和慶尚道也想投靠過來,這就讓崔永建有些頭大了。
這些地區位於朝鮮的東麵,除了沿海一帶有極少量平原,以及群山之間有些小型的山穀盆地,其他的地方全都是莽莽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