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學術界的慣例,正統的儒家倫理屬於大傳統,而下層社會的意識觀念稱小傳統。與此相應的,學校教育就是“大渠道”,而戲曲教育就稱為“小渠道”。

教育渠道的大小,主要是從意識觀念的主導性上講的,若論語義上的大小,“小渠道”才名符其實地“大”且“廣”,籠蓋了中國廣袤鄉土的每一個角落,被及販夫走卒,婦孺老幼。農村的集市與廟會,一般都具有娛樂功能,搭台唱戲,必不可少。在村落內部,平時年節、婚喪嫁娶,也非有藝人摻合才算熱鬧。甚至南方一些農村,宗祠就配有戲台。日本學者田仲一成說:“從中國戲劇發展史的總體上來看,宋、元以前,戲劇的主體是在市場地、村落等集團中,進入明代以後,宗族對地緣集團祭祀戲劇起的作用增大,尤其到了明末清初,宗族開始放棄對地緣戲劇的維係政策,隻致力於在本族內進行冠婚葬祭戲劇。”戲曲活動成為宗族的功能的一部分。農民不僅樂於看戲聽曲,而且還積極參予,某些技巧要求不高的角色,往往由農民業餘演員擔任;有些劇種,如啞隊戲、地攤戲、儺戲,基本是由農民自己來演;其他一些半戲劇性的娛樂活動,如社火、秧歌,則更屬農民群眾參予性的自娛自樂。農民對戲曲的癡迷,有時竟惹得道學氣的修誌者在筆錄民習時夾帶著一絲怨氣:“當秋收之後,優人互湊鄉保,作淫戲,號曰:‘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結集浮浪無賴數十輩,共相率唱,號曰‘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此風在在滋熾,其名若曰‘戲樂’。”鄉人的戲樂,實在是唯一的娛樂與主要的受教途徑。至於民間故事傳說、俚曲民歌(謠、諺)則更是隨時隨地,大說小唱,代代相襲,添葉加枝,要生產有生產之諺,要生活有生活之謠。鄉下孩子所受的最初的教育,就是這些出自叔叔、大伯、老祖母之口的玩藝兒。

從內容上,鄉間戲曲大體可以分成這樣幾類;說忠孝節義的倫理戲;道精忠報國的忠良戲;敘解民倒懸的清官戲;講因果報應的宗教戲;唱男歡女愛的愛情戲和泄淫穢下流的黃色戲。至於民歌、俚曲、故事、傳說,也大抵離不開這幾類的範圍。

正統倫理道德對小傳統的指導是顯而易見的。忠孝節義四個字,從觀念上講,絕少有哪出戲會公然違背之。鄉民之於國家、皇權、等級、服從等觀念及認知,大抵上是從忠良戲、清官戲中得來的。“精忠報國”是統治者的政治期待,也是鄉民意中淒壯的藝術圖景和朦朧的愛國理念。對孝行的推崇和對忤逆的譴責,對守節的揄揚和對不貞的貶抑,幾乎達到了無以加複的程度,戲劇的形象無形中映合與強化了農民的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