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毛澤東與新中國經濟的方針政策(3 / 3)

(二)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中心任務和策略

根據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方針和建國初期的形勢,1950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麵報告和《不要四麵出擊》的講話,明確提出了當前黨的中心任務和策略思想,成為建國後頭3年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行社會經濟改組和恢複國民經濟的綱領。

毛澤東正確地分析了目前國際國內的形勢,提出為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而鬥爭的任務。他指出:“要獲得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1)土地改革的完成;(2)現有上商業的合理調整;(3)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這些條件是完全有把握地能夠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爭取其實現的。

為此目的,毛澤東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一致團結起來,做好下列八項上作:(1)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土地改革上作。(2)鞏固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鞏固財政收支的平衡和物價的穩定。調整稅收和合理地調整現有上商業。在統籌兼顧的方針下,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3)在有足夠力量用於解放台灣,而在保障鞏固國防和鎮壓反革命的條件之下,人民解放軍複員一部分,保存主力,使複員軍人回到家鄉安心生產。整編行政係統。(4)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5)認真地做好對失業工人、失業知識分子和災民的救濟工作,有步驟地幫助失業者就業。(6)認真地團結各界民主人士,開好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統一戰線工作中克服關門主義和遷就主義的錯誤傾向。(7)堅決地肅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務、惡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實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即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不可偏廢。(8)密切地結合各項工作任務在全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聯係,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官僚主義和令主義,提高幹部和一般黨員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改善黨和人民的關係。

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國家整個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使我們獲得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條件,也為全麵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做好準備。顯而易見,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和任務,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更加具體化了。所以,在全國解放(除台灣等外)後的頭3年,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各條戰線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鬥爭,不僅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召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健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的資產,沒收官僚資本企業歸國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而且迅速地恢複和發展了整個社會經濟,並在部分地區和部門開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在土改完成後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在老解放區開始進行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試點工作,在城市打擊投機資本、控製市場和穩定物價,合理地調整工商業,采取加工訂貨和統購包銷等形式,引導部分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開展“五反”運動,把那些願意服從國家法令的大多數資產階級分子團結起來。這樣,我們既推翻整個地主階級,又改善同民族資產階級的關係,不僅避免了“四麵出擊,全國緊張”的狀況,而且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全麵恢複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曆史已經證明,黨關於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針是正確的,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戰略策略思想是完全符合實際的,這是毛澤東思想在建國初期的勝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