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茨基爾山支脈的比弗基爾山,一對黃腹啄木鳥在一棵半截的老山毛櫸樹上喂養子女的畫麵讓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裏,黃腹啄木鳥非常少見,這是一種非常漂亮但生活習性非常隱蔽的鳥,它的外表僅次於我們這裏最漂亮的物種——紅頭啄木鳥。當時我和兩個夥伴前往森林尋找了一整天鱒魚湖,結果在茫茫的森林中迷路兩次。當我們又累又餓地在原木上休息時,聽到了嘰嘰喳喳的幼鳥叫聲。這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向上抬頭,看到一對黃腹啄木鳥在空中飛來飛去。我仔細觀察,終於在一棵老山毛櫸樹上發現了啄木鳥的鳥巢。鳥巢洞口位於樹幹東側,鳥巢很高,距離地麵接近八米。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裏,啄木鳥父母啄著蟲子,警惕地觀察周圍的情況,交替鑽進圓洞,喂食自己的寶寶。這時,它會遲疑片刻,好像在決定先喂哪隻嗷嗷待哺的小家夥。之後,它繼續覓食。經過幾次喂養,大約半分鍾左右,雛鳥吃飽了肚子,便停止了嘰嘰喳喳的鳴叫。

啄木鳥父母再次飛出了鳥穴,這次它們口中銜的是它們寶寶的糞便。它們伸長腦袋慢慢地飛行,似乎怕弄髒自己的羽毛。等飛到十幾米遠的地方,它們就會將糞便拋下,然後找一棵長滿苔蘚的大樹,用力地將嘴巴在苔蘚上擦來擦去。這似乎就是整天的流程:搬進和搬出。

我在樹下觀察了它們將近一個小時,而我的兩個夥伴一直在尋找返回的道路,根本沒有看到啄木鳥父母的喂食細節。而我的內心卻產生了許多疑惑:它們的孩子多久喂一次,在黑暗的鳥巢,啄木鳥父母怎麼分辨雛鳥,以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吃飽,這些問題還有待鳥類學的進一步研究。

這種鳥的做法並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罕見,所有陸地鳥類確實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僅僅是啄木鳥,其他在地上挖洞生活的鳥類,如崖沙燕、翠鳥等也都是如此。假如這些鳥不清理掉洞中的糞便,時間會使得糞便腐爛,危及雛鳥的生命。而那些不挖洞,選擇在樹枝或地麵上築巢的鳥,如知更鳥、雀類、鵐類等,父母也會將雛鳥的糞便銜至遠處。假如知更鳥看上去像承擔著許多重物一樣緩慢飛翔,完全不同於它叼著櫻桃或者蠕蟲靠近鳥巢時的樣子,那麼它一定是在做這份工作。群織雀給雛鳥喂完食物,也一定會在鳥巢邊仔細觀察,以便於第一時間帶走糞便。眾所周知,這些行為均源於鳥類愛幹淨的天性,當然這也有遮掩巢穴的目的。當然也有不按這一規則行事的鳥類,如燕子,它們通常都是將自己的糞便排泄到巢穴之外,它們形成了特例,並秘密遵守,與其說是為了隱藏巢穴,不如說是為了使它難以接近。

鴿子、鷹和水禽也都不遵守這個規則。